我国深海考古重大进展: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文物超十万件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在海南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工作最近取得的重大进展。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2023年5月20日,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已布放,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

其中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达3米多,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另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1年左右时间,分3个阶段实施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在考古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另据央视新闻消息,记者今天(5月21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

一号沉船遗址点
二号沉船遗址点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这一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贝里肯龙:非洲小型食草恐龙(长5米/距今2.15亿年前)
说到恐龙,大多数人想到都是那些大型食肉恐龙,比如恐龙之王霸王龙,水中霸主沧龙等。其实在恐龙世界,还有很多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恐龙,比如小编今天要介绍的贝里肯龙,它体长可达5米,是种小型蜥脚下目恐龙,生活在2.15亿年前的非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贝里肯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5:21:230000方向明:良渚与早期中国文明模式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03:520001古墓中没有氧气,为何长明灯燃烧千年而不灭?原因很简单
人死后的世界活人不得而知,但是仍在世的人们都希望死后的灵魂得到安宁。于是,在去世之人的灵堂上,常常会供奉一盏长明灯,以祈求亡魂安宁。同样,如若长明灯熄灭,则被视为不祥,预示着亡魂不安,因此在守灵期间,长明灯是极其重要的存在。除了灵堂之上,长明灯也常常被安置在陵墓中,尤其是君王陵墓,希望可以犹如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40:28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昙石山遗址
▲昙石山遗址全貌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的贝丘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恒心乡。1954-1974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等单位7次进行发掘。▲陶罐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5:21:520001犹他角龙:北美大型角龙类(长7米/颈盾呈心形)
犹他角龙是一种角龙类中的开角龙亚科恐龙,诞生于7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平均体长普遍可以达到6-7米,体重则保持在3-4吨左右,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颈盾边缘都长有非常多尖刺,并且呈现心形,以此吸引异性的注意。犹他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4:33: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