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大佛是照着武则天雕的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种说法:洛阳龙门石窟最宏伟的造像——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的。最近想起来,就想求证一下。翻完相关研究文章,可以先下结论,这种说法可视为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并没有坚实证据。
这种说法的产生,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目前所见最早提出的,是宫大中在1980年发表的《龙门石窟艺术试探》一文。此后的类似提法,基本都源于此,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的市侩之言更不足取。
宫氏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北魏将帝王当如来,“政教合一”,造有大佛像对应皇帝。
②建造龙门卢舍那大佛,武则天赞助了“脂粉钱两万贯”。
③梵语卢舍那,译作光明遍照,与武则天后来改名的“曌”字相合。
④史载武则天“方额广颐”,与卢舍那大佛的形象特征吻合。
⑤卢舍那大佛两侧的胁侍、神王,象征朝堂的官员、将军。

我们逐项检讨:
宫氏关于北魏的论据皆出自《魏书·释老志》。
(1)北魏将帝王当如来,政教合一
宫氏所论:
自从北魏道武帝时,綰摄僧人的道人统法果提出帝王“即是当今如来”,至文成帝时,出现了帝王就是佛,佛就是帝王的“政教合一”的历史局面。
法果原话:
太祖明叡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
仔细分析,法果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首先,道武帝拓跋珪让他当了佛教首领“道人统”,让沙门听话,是他份内差事。其次,法果“每与帝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他能得到好处。第三,最重要的,法果说上边的话,其实是在为自己拜天子做解释,给自己解套。按佛家教义,出家人连父母都不拜,更不可能拜天子。法果说:“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更像是在给别人解释,我这是拜佛,可不是拜人。之所以要解释,说明佛教徒对拜帝王就是拜佛的看法并不统一,而大约同时期的南方高僧慧远还专门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

“政教合一”这种词《释老志》当然更不会有了,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
道武帝之后,太宗明元帝对佛教也还可以。但之后的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直接干起了灭佛的买卖。先是对长安的和尚下手,诏曰:
彼沙门者,假西戎虚诞,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养沙门者,皆送官曹,不得隐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沙门身死,容止者诛一门。
然后扩大到全国,又下诏曰:
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毁佛像、烧经书、杀和尚,怎么看都不像“政教合一”的政权。

(2)北魏造有大佛像对应皇帝
宫氏所论:
文成帝又“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结果雕造的佛像脸上脚下都镶嵌黑石,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相似。可见名曰佛像,倒不如说是帝王的模拟像更为确切。
宫氏所引是太武帝后,文成帝恢复了佛教,原文:
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论者以为纯诚所感。
原文所说,让有司所造的是“石像”,而不是“佛像”。《释老志》中,在关键地方该用佛像、释迦像的都明确说“佛像”“释迦像”,而绝不简陋地说“石像”“铜像”。
文成帝的石像造成后,为什么论者认为“纯诚所感”?最可能的解释,这个石像不是文成帝自己当佛祖,而是以石像代替自己,侍奉佛祖,把自己贡献给佛祖,这才符合论者认为的“纯诚所感”。
而且,这个石像只是如帝身,并没有说雕的相貌一模一样,这跟巫蛊扎小人一样,只需把要扎的人特征表示出来、写上名字即可,别说相貌,连身材都可以粗糙地应付。

宫氏所论:
文成帝兴光二年(454年)秋,又勅有司在京师平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即道武、明元、太武、景穆和文成自己)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和平初(460年)开凿的云冈昙曜五窟,当是五级大寺铸像故事的重演。
现在一般认为昙曜五窟是对五级大寺内5座释迦像的继承,5尊佛像象征的是道武、明元、太武、景穆和文成这5个皇帝。但五级大寺内的造像形态完全不知,昙曜五窟,即现在云冈16~20窟,窟内的大佛,没有一个脸上、脚下有黑石。如果真是模拟像,那至少应有一尊装饰黑石,才能代表文成帝。
而且,兴光元年所造的五佛像全部是释迦立像,云冈昙曜五窟的本尊则各有不同,16、17窟立像,18窟交脚像,19、20坐像,16窟是单独的佛立像,其他四窟都是三佛像。这种不统一的风格,并不像是皇帝的家庙,与其说是5个帝王的模拟像,不如说是昙曜利用文成帝的财力,给佛祖、给宏大佛教做的自我变通。
所以,不管是五级大寺内,还是云冈的5尊大佛,都无法排除是文成帝代表先祖做功德,替先祖每人敬造一尊佛像的可能性。要说真正的元首模拟像群,我能想到的只有美国总统山和火影村火影岩,形态一致、相貌逼真。


宫氏所论:
·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二万贯”营建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作者将大卢舍那佛塑造成一个中年妇女的形象,丰颐秀目,仪表堂堂。
·“卢舍那”译作光明遍照,与武则天称帝那年,以“曌”为名的曌字是一个意思。
·史载武则天“方额广颐”,与大卢舍那佛的形象特征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大卢舍那佛很可能就是武则天的模拟像,或者化身。
·大佛两侧的胁侍、护法象征文官、武将。
(1)武后赞助脂粉钱
现今所见,龙门大佛唯一的史料是其自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要是没有这碑文,恐怕连这尊大佛是不是“卢舍那”都不能肯定。
《像龛记》开头第一句就是“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说的非常明白,这尊大佛是高宗建的,武后只是赞助了“脂粉钱二万贯”。即便要附会北魏,为什么大佛不是高宗的雕像,一定就是武后的呢?

(2)“卢舍那”和“曌”
卢舍那,译作光明遍照没错,武则天造“曌”字是对应佛法、含光明意也没什么大问题。但佛的诸多化身,哪个没有光明的含义?
佛的化身有不同体系,卢舍那是三身佛体系(法身、报身、化身)中的报身佛。武则天为了称帝,自称是弥勒佛下生。而弥勒是竖三世佛体系(过去佛燃灯、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中的未来佛。
武则天改名“曌”对应的是弥勒,而不是卢舍那。难道卢舍那有光明,弥勒就没有光明吗?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检校僧、净土宗二祖善导,传说念一声佛号就有一道光明出去,总不能说这出去的光明只能是卢舍那佛。在龙门石窟,武周时期雕凿最多的佛像也是弥勒佛,而非其他佛。

(3)大卢舍那佛塑造成中年妇女形象
这基本是在闭着眼浪漫主义想象,跟历史真实毫无关系。
(4)史载武则天“方额广颐”
其实不管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从没有史书直接说过武则天“方额广颐”。
史书中提到的是“(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 所谓武则天“方额广颐”,是比照太平公主相貌来的。但史书原文武则天说的“类我”,是“方额广颐,多阴谋”类我,还只是“多阴谋”类我,不得而知。
即便武后真的也“方额广颐”,但凭此就能与卢舍那大佛类比也很可笑。自汉魏以降,哪个佛像不“方额”,哪个佛像不“广颐”,这跟是哪尊佛,关系不大。

(5)佛像布局
最后说卢舍那大佛两侧的胁侍、神王象征朝堂的官员、将军。这是中国佛窟造像的特色,不只是卢舍那大佛独一处,其他石窟、寺庙也多有此种布局。总不能一见这种布局,就要指定中间的佛是哪个皇帝。如果指了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那文官、武将难道要指向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胖灵狄仁杰、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挂灵李元芳吗?




如果说以上宫氏所论多少还有所出的话,那一些后来人再写的论据简直不忍直视,试举两例。
这就是闭着眼胡说,一个超文学用词,居然能煞有介事、一本一眼地去对照大佛。“龙睛凤颈”出自《大唐新语·记异》“袁天纲”条,《旧唐书·袁天纲传》也有类同记载(《旧唐书》可能转的《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说,袁天纲精通相术,贞观初年,途经利州,碰到了武家,就给他们相面。
则天时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纲大惊曰:'此郎君神采奥澈,不易可知。'试令行。天纲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若是女,当为天子。”
这种事本就是传说,即便是真事,这时候的武则天还被乳母抱着,或在襁褓中,或比襁褓大不了多少。等到龙门卢舍那大佛雕凿的时候,武则天已是中年、乃至中老年人,两者有何可比性?

还有人认真收集武则天画像,仔细和卢舍那大佛比较。武则天本无准确画像传下。现有最早的版本,据说是唐人张萱画的《唐后行从图》。张萱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期是在玄宗开元朝。《唐后行从图》名称是“唐后”,不是“武后”,郭沫若写话剧《武则天》时考证认为这个“唐后”是武则天,但是不是一定是,就不知道了。即便是,画中武则天的脸型,与唐代的仕女像、三彩俑,并无大的区别,怎么看都与卢舍那大佛不像。
再后来出现的武则天像都是明清以后,中间隔了800年以上,鬼知道当时画师是参考什么画的,相隔十年不到的武则天像,画的都不一样,而且清代所绘武则天脸型明显变瘦,肯定受到了当时审美影响。就这样的图像,还要认真拿来与卢舍那大佛对比,简直荒谬。





说完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相貌雕凿是无稽之谈,我们再重新认识一下这座大佛。如前文所说,关于这座大佛的信息,只有《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文字我不贴了,估计大多数人也不愿细看,有兴趣的自己查一下,或去我公号里找一下)。
从碑文可得到的基本信息为:
①卢舍那大佛是高宗主建的,开建年代不详。
②咸亨三年(672年),武后助脂粉钱二万贯。
③上元二年(675年),大像建成。
④调露元年(679年),在大像南建大奉先寺。

一种观点,认为是高宗建给太宗的。“奉先”即“奉先思孝”,高宗在长安为其母亲造了大慈恩寺(现在的“烂怂大雁塔”),没理由不为其父唐太宗造个更大的,大奉先寺和大像就是造给太宗的。
一种观点,认为是武后为其母杨氏所造。借陈寅恪先生《武曌与佛教》的研究,认为武则天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受家族影响,杨氏、武则天都笃信佛教。咸亨元年(670年),杨氏亡后,武后为其建了多个“太原寺”追福。而建造卢舍那大佛之前,高宗和武后去过太原,可能受到了蒙山大佛的启发,也为其母造一大佛,所以武后才赞助脂粉钱。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像与皇权、皇帝的象征有关。
这三种观点,都是推测,哪种都无法实锤。而大像建成在前,大奉先寺建成在后,也存在最开始只想造像,后来才想起建大奉先寺,才把大像划给寺庙的可能,即大像和大奉先寺的建造动机不见得完全一致。

早期的研究,简单将武后赞助脂粉钱的咸亨三年(672年)当作大佛开建年代,三年建成。
后来宫大中依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结合卢舍那大佛的规模、北魏宾阳洞的工程量,推测工期需要二十年左右,从咸亨三年(672年)往前推十七年,即永徽六年(655年),正是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时间,还是将大像建造与武则天紧密关联。
但依据《释老志》同一段话,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曾怀疑大像龛的建造,利用了北魏景明年间(500-503年)开始开凿、但未完成的石窟。大桥一章认为卢舍那大像龛地面到窟顶的高度与《释老志》所记北魏废窟的高度大体一致。这样,如果大像龛利用了北魏废窟,那工期肯定要缩短不少。

还有研究将目光投向了碑文中出现的人物。这些人物中,正史有传,年代相对明确的只有“司农寺卿韦机”一人。韦机,即韦弘机,在高宗中后期主持了东都洛阳不少工程。张锴生考证,韦机大约在乾封元年(666年),被高宗提拔任司农寺少卿,管理东都工程,并认为大像龛也大约是在这一时间开凿,整个工期大约十年。
但碑文是大佛建成后凿刻,并非开工时所刻。也就是说,韦机只要在大佛建成时是司农寺卿即可,开工时是不是他没关系。这样的话,韦机任司农寺少卿的时间与大佛开工时间,其实并无必然关系。
大佛的开建时间、实际工期,仍无法得到准确答案。
以上,可知关于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准确信息,真的只有碑文中所说的几条,其他全都是推测。

《旧唐书》《新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都记载“帝(高宗)自显庆(656-661年)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卢舍那大像龛的准确开建年代虽无法明晰,但主体工程在显庆后应无大问题。这时候高宗为风疾所苦,已不能详察大像的具体图样,说武后赤裸裸将大像雕成自己,恐怕是想象力太丰富。但武后绝对有拍板大像具体图样的能力,卢舍那大佛之所以看起来与其他佛像不同,似乎多了一些女性的柔和,可能跟武后的个人审美有关。

注意,《大卢舍那像龛记》是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刊的碑文。为什么玄宗要补刊?碑文其实最后说了,“恐年代绵邈,芳纪莫传”。怕传不下的“芳纪”是什么?只能是碑文的开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从卢舍那大佛建成的上元二年(675年),到唐玄宗开元前,唐朝的政权已脱离了正轨。先是武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其后高宗驾崩,武后大权独揽,此后更是废了唐,改国号为“周”。武后崩后,韦后、太平公主又积极效仿武后,唐的政治传统一团乱。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大型工程、标志建筑的卢舍那大佛,到底是谁建的,就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必须得说明白,必须要有一个官方声音,而不能任由民间传说。玄宗要明确告知天下,这样的国家形象工程,是我祖父高宗李治所建,而不是武后,武后只是出了一些赞助。而我,是高宗孙子,是高宗正统的继承人,要将高宗的伟业告知后人。
要是这么看,这研究卢舍那大佛唯一可凭借的碑文,恐怕也不那么靠谱了。
感谢阅读,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古墓里发现千年美酒 专家忍不住喝了一口 说的话引众人纷纷效仿
近日,有报道称考古学家在一座千年古墓中发现了保存至今的千年前的酒水。这件事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对于古墓文物保护的讨论。古墓文物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对于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也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04 18:46:360000广西挖出20万年前的“人类” 日本教授研究后 这是我们的祖先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这个地方以其优美的山水景色和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如桂林山水、德天瀑布和北海银滩等。然而,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广西在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这次发现的远古“人类”甚至引起了日本教授的关注,他们声称这些人类化石可能是他们的祖先。我要新鲜事2023-07-04 16:36:580000一名纺织女工是如何靠脸蛋迷住皇帝,继而上位的?一般女人学不来
原题:孙吴九大皇家陵墓之孙亮墓——疑遭鸩杀迁葬江宽赖乡本文作者倪方六政治权力争夺是残酷无情的,兄弟反目,君臣失和。三国时的吴国为什么在孙权死后,很快就出现衰败迹象?就是因为皇室问题太多,权臣弄权,为君不君,致政治权力起伏不定。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孙和被废后,继任者孙亮为什么也会被毒杀。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36:590002这项丧葬仪式过去必不可少,最被看重,如今基本消失,被称是迷信
中国传统丧礼中的“点主”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民间丧葬风俗中,有很多仪式。从倒头咽气那一刻开始,一直到入土,都有大大小小的仪式:小殓、大殓、举哀、停柩、伴宿、吊孝、超度、出殡、下葬等等,儒家称之为“丧礼”。在所有丧仪中,有一项古人最为看重,过去必不可少,但在现代却几乎消失了——这就是“点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6:010000西安发现大型流沙墓,让考古队束手无策
2018年的7月份,在西安南郊的北里王村,考古队正在对一座大型汉代诸侯夫妻合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掉地表的封土以后,墓坑中填满了沙子。原来,这座墓葬的主人为了防盗,专门从渭河运来河沙盖住墓室。盗墓贼遇到这种积沙墓一般都会十分头疼,因为沙子有很好的流动性,在打盗洞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塌下来的沙子埋住而命丧黄泉。清理流沙我要新鲜事2023-08-18 20:13: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