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首次发现颜真卿书写墓志真迹,考古方法说书法
今天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目前首例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所书墓志,这是目前唯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法真迹。

所发掘的唐代元氏家族墓葬中,元大谦之妻罗婉顺墓志书者为颜真卿,文内颜真卿自称为长安县尉。罗婉顺卒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三月与丈夫合葬。考古老李先将当时颜真卿的背景简要介绍一下:
年代非常清楚,当时颜真卿三十八岁,任长安县尉,此前从醴泉县尉升调长安县尉,为何是升迁徙,这是因为长安县尉为京县尉,品阶高于其他县的同等职务者,同等待遇的除长安外,还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五县的县尉,为从八品下。
《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四下:
“京县
令各一人,正五品上;丞二人,从七品上;主簿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尉六人,从八品下。”
从这条文献来看,县政府里的最高领导是县令,还有有县丞、主簿等,这些职位,品阶都比县尉要高,而且县令的品阶也不是七品芝麻官,要明显高些,京县之下还有畿、上、。。。下不同等级的县,中等县的县令为正七品上。
《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四》下又云:“县令掌导风化,。。。。。。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收率课调”收率为收取和率领之意,课调可理解为赋税,这就是县尉的主要岗位职责。
颜真卿的书法,在当时就非常有名,无论楷书,行书、草书。这次所发现的是为颜真卿的楷书。
老李自幼非常喜爱颜鲁公的字,直至现在还在临。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来说,老李将通常所见的颜真卿的楷书无论是碑刻还是纸本, 大体可为分为三个阶段,前、中、后三个阶段,其中前后两个阶段特征比较明显,而本次发现的颜真卿楷书在以往传世所见前段之前。我们将新出土的颜真卿楷书先放下,说说传世所见的三个阶段。
虽然用考古的方法说,咱也简单一点,不要说得过于专业和复杂:传世碑帖中,多宝塔帖基本是前期的代表,从颜真卿三个字即可见端倪。此阶段,凡是包围结构的字结构,例如“西”、“京“字, 两侧的竖或斜直,或略微弧形相背,与其后丰腴雄浑,两竖相抱且体宽博的字形有明显差异。

中间阶段我们选取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颜真卿所留下的谒金天王神词题记。

后一个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的是771年唐代宗大历六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所留下的麻姑仙坛记。特征就是基本上的围框结构都由抱势组成,字体宽大。
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传世的纸本,写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的自书告身贴。可以说是颜鲁公楷书登峰之书,造极之作也。现代电脑中的颜真卿题字与之非常类似。

而新出土的墓志无论是签名颜真卿三字,还是其他字的形态,明显还保留了隋代墓志的那种清秀之感。因此,仅仅从研究颜体楷书的发展变化的角度而言,这次的发现,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单就字形态来看,在原来老李所分三个阶段前段之前;从考古的角度而言,实物和文献的年代不仅不矛盾,而且,字体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前后发展变化的轨迹。
颜真卿的楷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书法也非常的漂亮,我们可以看到当中还有明显的颜体意味;对东瀛日本的影响也非常大而深远。

最后这个就是勉强能见人的老李,为自己的恩师朱非素先生个人文集所题写的书名。只是临帖学习阶段,所以样子还很丑,请各位谅解[谢谢]

浙江青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相遇相知的文明交融之路。一条连接世界的文化之路,使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影响至今历久弥新。公元9世纪开始,中国瓷器经海上丝路大量出口至世界各国,受到不同民族国家的认可与喜爱。与此同时,青瓷技艺也因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各国制瓷工艺交流互鉴浙江青瓷乘风跨洋成为世界的文化符号。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48:090001荐书:三星堆之惑
三星堆考古可谓是这两年考古学界最大的IP,一时间关于三星堆的著作特别多。但是大多都是根据过去的材料重复性地讲三星堆的那些文物和三星堆文明的奇特之处。但是最近看到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6:39:300003新发现 | 山东烟台发现北宋纪年墓
2021年7-8月,烟台莱州书院兰亭项目建设用地考古勘探中发现有墓葬分布,11-12月烟台市博物馆对这批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因墓葬位于烟台市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东三岭子村东侧,定名东三岭子墓群。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3座,从北宋延续到清代,其中宋元墓尤为重要,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器物均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带有明确纪年的北宋墓葬在胶东地区更是极少发现(图一)。图一发掘区全景照1.宋代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05:040001沧龙:中生代体型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最长17.3米)
沧龙是一种隶属于有鳞目巨蜥超科的海洋爬行动物,诞生于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体长非常庞大,最大的个体体长可以达到17米,一度成为了中生代时期海洋中最大的肉食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鳄鱼般的嘴巴和鱼鳍状的四肢。沧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37:330000修复手记 | 春秋青铜簠的保护修复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稷、黍、稻、粱等饭食的方形器具,文献中又称“胡”或“瑚”,产生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战国开始衰落,秦汉时期绝迹,是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商丘博物馆藏部分青铜文物病害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锈蚀程度还在不断加剧,急需进行保护修复。受商丘博物馆委托,对其馆藏一批金属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春秋青铜簠是其中的一件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22: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