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商诸城平面结构之规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四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三节。
阅读本文第一节,请戳这里:楚楚地城史——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一;
阅读本文第二节,请戳这里:先商诸城的年代——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二;
阅读本文第三节,请戳这里:先商诸城修建目的和功能——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三
阅读相关历史背景,请戳这里:从稻作起源到中华文明成长的早期历史图景
本节要点导读:
迄今最早期的圆形城市皆仅见于长江中游地区,自屈家岭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之后始见方形或圆角方形城。成都平原诸城除盐店、鱼凫二城为多边形外,其他诸城均呈长方形,形态规整。在其他地区,只有时代略早的郑州西山城平面为不规则的圆形,显示其脱胎于长江中游的痕迹。其他诸城,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皆未超出长江中游城市布局类型。
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早期城址包括土城和石城两大类。就结构来说,有些城的形状依循着自然地形,有些城的形状则由其文化来确定。平原地区的城,少了地形的约束,其平面形状和内部结构更大程度上由文化和观念来决定。
(一)长江中游城市的圆与方
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几座城,如城头山城、龙嘴城、阴湘城,平面都呈圆形。总体来说,圆形(或椭圆形)城是当时最主要的形式,如前文分析过的邓家湾城、谭家岭城、陶家湖城、城河城、鸡鸣城、鸡叫城等,还张西湾城、王古溜城等,平面形状均接近圆形。
在略偏晚时期,可能在屈家岭晚期至石家河时期,开始出现几座略呈圆角方形的城市,城墙按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建筑,如石家河大城;马家垸晚期大城,平面结构虽然颇为奇特,但也基本上近似于圆角方形。门板湾城、叶家庙城、七星墩城则变得更为方正。
在长江中游早期城址平面结构中,有几处被当前考古界视为特殊形状的城市,如走马岭和屯子山,还有青河城和笑城。走马岭、屯子山城的实际结构前文已有分析,这实际上是一座内外双环结构的圆形城市。至于青河城,调查报告将其描述为“圆角梯形”,但若从卫星图上观察,该城平面实际上接近圆形,只是后来其西部和东部被取土破坏,而被误认为“圆角梯形”。(图二一)
图二一 青河城卫星图
至于笑城,被认为平面呈“曲尺形”,由于此类形状仅见于此,故而颇令人费解,下面详加分析。
笑城位于汉北地区的天门市皂市镇笑城村二、四组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3°81′37.7'',北纬30°50′59.2'',海拔26-29.5米。城北有壕,西南部为湖泊(图二二)。2005年的试掘表明,笑城城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有耕土层、近代扰乱层、周代文化层、石家河文化层、屈家岭文化层,其中尤以屈家岭文化遗存最为丰富。[1]
此次发掘解剖了东、南、北三面城墙,确认了两个时期的城墙堆积,其中城墙2堆筑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城墙1分两次堆筑于西周晚期和春秋中期。[2]经仔细比对位于东城墙中部的探沟TG1南壁剖面、南城墙曲尺形拐弯位置的探沟TG2西壁剖面,以及北城墙中部探沟TG3东壁剖面图,笔者发现,东、北两处城墙的剖面较为接近,西周城墙1之下的屈家岭城墙2非常明显。其中东城墙TG1部分的城2底宽约23米,残高0.60~1.6米;北城墙TG3之城2底宽21米,残高1.25~2.7米。但是,南部TG2剖面上只有西周城墙1,其下不见城墙2。
虽然剖面图上未出现,但报告用文字如此描述TG2的城2遗迹:“南城墙开口在TG2第7层和城1第6层下(周代遗存)。堆积分二层。第1层,灰色土,厚0.20-0.90米。土质较松软。出土少量灰陶片。第2层,白色土,厚0.65米。土质较松。主要分布在探沟东部。出土少许灰陶片。该层下为生土。南北宽约6米,高0-0.90米。”[3]笔者认为,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所谓城2,可能只是早期的地层,而非城垣。理由如下:
首先,屈家岭时期东、北部城墙虽为堆筑,但质地皆硬,而TG2所谓城2皆“土质较松软”;其次,东、北部屈家岭时期的城墙均宽达20余米,此处仅6米宽,不符合墙底一般宽度,而其堆积最厚处也仅0.9米,堆积体量太小,难以据此判断为城墙。
图二二笑城平面图(摘自《考古侦探》,第286页)
综上,在南部TG2处,只存在过城1即周代城墙,而未曾修筑过屈家岭时期的城墙。那么,当时笑城西南部的城墙应该在哪里呢?结合笑城现存平面结构分析,笔者认为,在屈家岭时期,西城墙向南延伸至湖中,然后经圆弧形拐弯向东延伸,与南垣东段相连。也就是说,这一段城墙在西周晚期再次筑城之前就被湖水冲毁而消失殆尽,致使西周筑城时除了加筑东、北、西残存城墙外,西南部只好环湖筑城墙,以致形成现在所见到的曲尺现状。所以,屈家岭时期的笑城原本应该是一座圆角方形的城市,与其它大部分同期城市的平面结构并无二致(图二二)。
石家河大城的整个西垣及南、北垣西段的走向较为平直,惟西南角和西北角仍呈圆弧形,说明该城设计初现由圆变方的迹象,其西半部具有圆角方形城市的特点。不过,这种转变很不完整,因为石家河大城的整个东部城垣基本上仍呈圆弧形,所以,该城平面结构具有过渡的特点(图十一)。与此相似的还有马家垸晚期大城(图十二),该城四个角皆呈圆弧形,北垣亦呈圆弧形,但东、南垣较为平直,西垣则分为两段,介于直与弧之间。
发展至叶家庙城、门板湾城、七星墩城,其城墙四壁更为平直,具有更为直接的方形、长方形或梯形的特征。叶家庙城四垣皆平直,基本上呈方形(图十三)。门板湾城西垣平直,南、北二垣平直而略向内收,东垣虽已毁,但仍能看出整个城市平面呈梯形(图二三)。七星墩外城仅存南部,但内城基本完好,平面呈较为规整的长方形(图二四)。
图二三 门板湾城卫星图
图二四 七星墩卫星图
前述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城市还呈现出另一个特点,即其南北轴线均略向东北方向倾斜,而不是正南北方向,如石家河大城的西垣略向东北倾斜而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他如笑城、马家垸晚期大城、叶家庙城、七星墩城皆呈现此特征。此特征后来被商王国盘龙城所沿用。
(二)其他城址平面形状
迄今最早期的圆形城市皆仅见于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平原诸城除盐店、鱼凫二城为多边形外,其他诸城均呈长方形,形态规整。在其他地区,只有时代略早的郑州西山城平面为不规则的圆形,显示其脱胎于长江中游的痕迹。其他诸城,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如新砦古城、徐堡城、西金城、景阳岗城、丁公城、边线王城、城子崖城、丹土城等;而王城岗、古城寨、郝家台、平粮台、孟庄、藤花落诸城皆为较规整的方形或长方形;边线王、藤花落、丹土诸城还有内外城双重城圈。不过,这些形式皆未超出长江中游城市布局类型。
此外,郝家台、王城岗、孟庄、藤花落诸城南北向轴线也都略向东北方向倾斜。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其他地区的土城在有意模仿长江中游的城市结构。至于长城地带的土城,已经很难看出源自长江中游的影响。
东北石城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数量较少,分布在较平缓的山坡上;大部分石城则挑选那种二面或三面被陡而高的悬崖或深沟围绕,只需要在进出部位花费较小力气,挖沟、筑墙即可隔断台地和冲沟,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护区;同时,在选址时,需要满足既便于隐藏和保护,又便于登高瞭望和防守;既能扼守交通要道,同时附近又有农业生产区可以提供部分食物来源。鉴此,石城形状多无一定之规,一般都是随形就势,凭借具体的地形地貌来建筑。如阜新平顶山石城建于一处谷地中部隆起的小山岗顶部,依地形而呈圆角梯形。[4]阴河流域石城“因山势和地形的变化,充分利用地形,城的平面状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有的呈方形、多边形,有的呈圆形、椭圆形,还有些呈三角形”。[5]
陕蒙晋地区石城的情况亦大体类似。一般建于山顶部,城内面积均不大,以陕北石摞摞山城为例,仅约6万平方米[6]。城墙沿山势而建,有多处转弯和拐角,平面循着地形呈不规则,城墙的高处有瞭望塔,在周围的高处也可见到独立的面向北方(含东北和西北)的瞭望塔,以便于全面防守。
【出处】郭立新、郭静云:《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三)》,《南方文物》期2022年3期。
从新石器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
[编者按】《从新石器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一文作者为赵柏熹、郭静云,刊载于《人文论丛》2019年第2辑128-141页。若有出入,请以期刊为准。转载或引用,务请说明出处。摘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37:410001丹江口水底古墓出土神秘宝剑引出一桩千年前男女绯闻
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1:11:180000科学的考古挖掘现场,摆起香炉做“法事”?考古学家:这不是迷信
我要新鲜事2023-07-25 17:59:340000这位民国军阀厉害,挖过秦陵,盗清东陵的孙殿英曾是他部属
刘镇华,盗挖秦陵的民国军阀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帝王陵中,秦朝始皇帝嬴政的陵墓应该是最有名的一座,网友也有最兴趣,网上有关秦陵的文章多多,说什么的都有。而古今盗墓者,对这座墓也十分有兴趣,传说也很特别多。在我即将出版的《中国盗墓史·古代人物卷》一书中,我列出了古今盗秦陵的各色人物。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是民国地方军阀刘镇华,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聊这个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11:360001夏商 “双城记”
1965年春季的一个早晨,河南新郑新村镇孟家沟村民孟振声,喊着本家三兄弟,去填平村西头的水沟。四人在就近的土坡取土填沟。挖了近一天,孟振声一锹下去,挖出个小洞口,几个人精神一振:“洞里会不会有啥东西?”天色已晚,几人把洞口埋起,第二天一早又开挖,挖到中午时,“当啷”铁锹发出撞击金属之声,很快,有闪耀淡淡绿色的器物露出,同时露出的还有骨骸。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16: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