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评十大考古:河洛古国——巩义双槐树遗址
前些日子,当大家还沉浸在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人家郑州隔天直接来了个重磅发布会,公布双槐树遗址的发掘成果,令人瞬间忘了2019年的发现,开始展望双槐树了。业界也有传言,双槐树没参加2019年的十大考古,是已经和有些单位商量了下,晚一年不至于竞争太激烈。有同学也跟我约月底想去人家遗址看一下,现在不妨再回顾下,为去学习奠定个基础。

总结下双槐树遗址的看点在于:
第一看点是遗迹的大规模及布局。双槐树遗址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迄今为止,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这是双槐树作为一个区域核心聚落的基本条件。过百万平方米的遗址在仰韶时代相当少见,而在华夏文明核心区出现这样的遗址,无疑它是中原仰韶遗址群的核心。除了,面积还有三重城垣的出现,因为一般只有聚落等级达到一定级别,才会有壕沟和城墙,这样公共防御体系必然是区域内大规模组织能力的反映。双槐树遗址,三重城垣且连接水系,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有这样的规模,一般已经可以评为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当然人家郑州院还做了更多的工作。比如大型夯土居住区,如果在后世可能为宫殿区,三处墓葬区,有的可能为贵族的家族墓地,当然还有可能与天象相关的祭祀遗迹。

第二个看点是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郑州院的顾万发院长以善于将考古遗存联系天象而著称,当年和顾院长吃饭就滔滔不绝跟我讲了一晚上的大气光象。前两年,人家还在青台遗址已经发现了北斗九星,一直成为我们聊天的梗,如今在双槐树也发现了。当然之前我们冯时老师也讲过天文考古,显然比顾院长论述地系统地多,具体可以参考《中国天文考古学》《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具体到这个遗迹,大家可以看到地上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形状的天文遗迹。陶罐埋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一一被贴上了数字标号。而这“北斗九星遗是具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的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第三个看点在于和上述北斗九星遗址相近的瓮城遗迹。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通常是在城门外或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之前分享的获得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东城门瓮城的发现就将这种城址防御设施提前一千多年,如今双槐树发现的瓮城已经距今五千年了。

第四是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发现。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它的做工十分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和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同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我国古代盛行男耕女织,历代王朝以农桑立国,而丝绸更是我国独有的发明,所以蚕与丝绸的发现,无疑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意义重大。
第五个看点是墓葬区的发现。遗址内发现3处墓葬区,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为东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其中一个墓葬区早期主体被遗址外壕和中壕及一条围沟围成一个独立的区域,应是中国早期帝王陵寝兆域制度的雏形。

所以,李伯谦先生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正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双槐树遗址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李先生那代学者对考古实证历史还是相当有情节的,所以会认为郑州是商,二里头是夏,新砦是后羿代夏,双槐树是河洛古国,可以看做是一代大家对中华文明的一种解释。当然对于现在目前越来越靠外的考古学发现来看,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这个明天接着评说。

而一直主持文明探源工程的王巍理事长,则认为双槐树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老师则是站在更大的范围看待双槐树的遗址,也具有50后学者的特征,虽然不纠结于古史传说,但是也是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情节,对此我也是比较赞同的。因为过去多年文明探源,探了半天,周边红山、良渚、石家河、石峁均都相当厉害,反而中原地区在文明形成初期却是群雄争霸,没有核心的样子。只好说到距今3700年,二里头文化实现从史前的多元到三代文明的一体。不过无论是良渚还是红山,再怎么实证华夏文明五千年,但终究在边缘地带,唯有中原地区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而双槐树的发掘正是给出了这条主根,主脉。当然,也有很多人对这种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原中心观有异议,这个也在明天的下一篇再说吧。

清宫造办处旧址发现面积最大遗址区,再现古今重叠型建筑
清宫造办处旧址位于故宫外朝西路内务府以北、右翼门外西北,慈宁宫东南区域。明初记载阙如,性质不详;明中晚期该处被认为是司礼监经厂直房所在地,为存储日用纸札书箱的地方;清初将养心殿造办处部分作坊挪设于此,故称内务府造办处。造办处为宫中专司内廷交办承造各种器皿之处,下设馆、处、作、厂等诸多作坊,并一直沿用至民国年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1:180001《鬼吹灯》原型墓地上的真实盗墓场景:找来专业盗墓者,两夜得手
血渭一号墓地盗案本文作者倪方六血渭一号墓,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都兰境内的“热水墓群”,因在血渭草场上而得名。网络作家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鬼吹灯》里所写“九层妖塔”原型墓,就在这里。血渭一号墓其实有两座,均为唐朝时期墓葬。一座是1996年发掘的,编为“血渭M1”,被评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鬼吹灯》里的“九层妖塔”,就是指这座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8:060000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之一古人的科技和狠活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许多现代的技术发明,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但是,许多古代技术和发明至今仍是未解之谜。1、太阳能利用技术我要新鲜事2023-05-03 19:22:130001斯石不朽 兹山永固——读《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
2023年1月21日,即农历大年三十下午,当我收到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员杨超杰寄来的新作《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时,既感到意外,又觉得亲切,见书如见人,这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一书,为杨超杰、陈莉、朱佩三人合著。全书包括序言《龙门石窟纪年造像概说》、凡例、图版目录、正文、索引等五个部分。共计30.9万字,图版244幅,四色印刷,334页,16开本。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2:48:070000李零: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