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到底该不该出现在教科书内?学者提出正反两种观点
中国一直以来就提倡应试教育,倡导学生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完成相应的测验,并且能将所学到的东西更好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所以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课本的选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层层过滤筛选出来的中华精品。但在近来这些年突然有很多声音冒出来,他们竟然主张移除初中课本中鲁迅的文章。

要知道鲁迅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奇人,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以杂文著称。因为他的文章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些针砭时弊的现象,所以一直以来鲁迅都是初中课本中的"常驻钉子户"。即便后来初中课本经历了几次改版,鲁迅的文章却始终活跃在其中,导致不少初中生纷纷"吐槽"读书最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大多数都是白话文形式的,也难怪习惯了现代汉语的初中生们觉得有点难了。

有教育学家对于那些声称将鲁迅作品从初中课本中移除的人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中发现基本上主张移除鲁迅文章的人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因为鲁迅擅长写杂文,而那个交替时代作家们写文章都偏向于用一些暗喻和反语,读起来不是很直白,基本上通篇看下来都要文章下的注释来帮忙理解,导致很多现代读者在欣赏他的文章时有点吃力。因为鲁迅写的文章用词语言上偏冷僻和生硬,毕竟白话是脱胎于文言文的,大量使用白话文写文章自然是避免不了生硬的这个弊端。和现在成熟的白话文章相比,鲁迅的白话文就显得不太能部分初中生接受了。

况且很多中学老师在讲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时候往往没有注意方法,有的还对文章内容过分拆解并刻意解读,使得很多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老师们推崇用面面俱到的授学方法将鲁迅的文章,使得学生们对鲁迅文章更加排斥。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激进而且直指人性,作为一个思想特立独行的大文豪,鲁迅对于各种社会现象都做了一次批判,对于他不喜欢的作家们更是大肆评论了一番,这种激进的方式对于有的中学生来讲有点过猛,导致很多人难以接受。

不过不管怎样,经过多次的教材改版鲁迅文章始终未被撤下,这就足以说明鲁迅先生的文化地位,他的作品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精髓,时代在进步它的作品始终不落伍。即使有声音表示要撤下他的作品,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只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再晦涩再难都不能停止去学习!
新时代吉林省重要考古成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1:2200011天门石家河城址:青铜技术与文化中心(中国冶金起源系列之六)
【编者按】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于何方何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大命题。郭静云教授团队近期刊发《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陶洋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别刊发于《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49:290000凭一个人类头骨,入选2022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专家一致看好的背后
“郧县人”入选2022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对于这次评选结果,都在预料之中。中国年度考古发现评选活动,共有两个:一个是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杂志承办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前者每年评出10个项目,简称“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者每年评出6个项目,简称“六大考古新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52:030001“开棺即死”——李静训墓发掘传奇
1957年,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墓主人是9岁的小女孩,墓中葬具是一具石棺和一具石椁,石椁中有一座华美的宫殿(石棺),殿堂为“面阔三间”的九脊形式。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9:340000器与文——感悟商周玉文化
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中的美玉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良渚玉器无疑是史前玉文化的辉煌高峰后世的许多玉器文化中都可见良渚玉文化的文化基因器考古材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2:46: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