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民:李济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我国学者从192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是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而这同李济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济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上筚路蓝缕,有其卓著的开创之功,是我国考古学界值得纪念的老前辈。
李济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生于1896年6月2日,1979年8月1日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1918年毕业于留美预备性的清华学堂。李济于1918~1923年留美期间,开始入麻省克拉克大学,先后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0年入哈佛大学,转攻人类学专业,于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哈佛所修课程,除体质人类学外,又有欧洲考古学(侧重史前时代)和希腊考古学等,因而对考古学产生兴趣。李济晚年述及本人学术经历时曾经说过,自己在国外所受训练本来是人类学,后来由于偶然的机缘使他成为考古学家。
李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的时间是1924年。当时他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适值河南新郑出土大批春秋铜器,曾在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资助下,前往现场进行为期两周的调查清理,虽然只采集到残存的人骨,并无其它任何收获,却是很有意义的开端。1925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人类学讲师后,在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合作的名义下,于1925年冬至1926年春,前往山西汾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继而于1926年冬季发掘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了可贵的学术成果。1928年秋,中研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一定发掘经验的学者,于1929年初被聘任为该所考古组主任,自此中国才有专门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李济虽然原本不是考古学家,不过一旦领导考古研究方面的工作,就非常重视田野调查发掘。他亲自主持了史语所在殷墟进行的第二、三、四、六等次发掘,亲自发掘过安阳小屯的殷代宫殿建筑基址等遗迹,收集了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他又注意网罗和培养人才,陆续延聘梁思永、吴金鼎等受过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重要遗址和墓地的大规模发掘。李济不再亲自主持田野工作以后,仍不时前往殷墟或其它发掘工地视察指导。在李济的直接领导和其它学者的一致努力下,殷墟发掘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发掘范围逐步扩大,发掘水平不断提高。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资料,也造就了我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好的考古学家。这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受到各国考古界著名人士的赞扬。1936年,他应英国大学联合会和瑞典王储的邀请,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推选为名誉会员。
李济早年在亲自主持殷墟发掘之外,还曾于1930年秋和吴金鼎一道前往山东,调查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进行小面积发掘。后来,梁思永于1931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大规模正式发掘,继而将发掘成果主编为《城子崖》(1934年)这部中国第一本大型考古报告,使我国新石器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得到确认,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抗日战争时期,史语所考古组曾派遣某些学者进行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调查发掘,李济本人则主要进行殷墟发掘资料的室内整理。此后,他—直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开展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
李济在这段时间,曾于1934~1947年兼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1935年起任中研院评议员,1948年被选为中研院第一届院士。1946年,他还以专家身份,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使战时被劫掠的古代文物重新归还祖国。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将中研院和历史语言研究所强行迁往台湾省台北市,李济也就长期滞留该地。1949年起,他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并主持考古人类学系十年。1955~1972年,任史语所所长。1959年又任中研院代理院长、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李济一生的著述很多。他早年的名作——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起源》(1923年)和《西阴村史前遗存》一书(1927年),学术界早有定评。20年代以后五十年间的论著,绝大多数都同殷墟发掘直接相关。他生前出版的两卷本《李济考古学论文集》(台北,1977年),选录单篇论文36篇。他的入室弟子张光直和哲嗣李光模共同编辑的《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选录论文51篇。其中,领导殷墟发掘期间撰写的有《殷商陶器初论》(1929年)、《殷墟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1933年);随后,他又写了《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1948年)、《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1950年)、《殷墟有刃石器图说》(1952年)、《殷墟白陶之发展程序》(1957年)、《笄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1959年),以及其它著名的论文。李济花费精力最大的还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容器的系统研究。1956年出版的《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由他一人撰写而成,对殷墟陶器的质料、颜色和形制进行详细的考察,并且编制了内容丰富的《殷墟陶器图谱》。1964~1972年陆续出版的《古器物研究专刊》1~5本,是李济和万家保合作的百余万言巨著。这部专刊,对史语所发掘殷墟获得的共计170件青铜容器,其中包括觚、爵、斝、鼎和其它器物,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各种器物的铸造工艺研究由万家保负责,李济本人则作形制、花纹方面的比较研究。另外,李济还用英文写成《中国文明的开始》(1957年)和《安阳》(1977年)二书,前者是他1955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的讲稿,第一次从考古学上探讨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要课题;后者则是他对自己领导殷墟发掘的历史与丰富收获,所作深入浅出的概述。令人遗憾的是,李济的这些论著由于历史原因所限,没有能够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殷墟发掘资料成果,因而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尽管如此,李济的学术遗产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予以珍视。
河南惊现西汉千年古墓 墓主人身份成谜 一件器物让专家直接傻眼
位于河南永城市芒山镇的保安山,在1992年意外发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古代宫殿。该宫殿被命名为保安山一号墓和二号墓,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附近曾经存在梁王墓的记载,一度被认为这座神秘宫殿可能是梁王陵墓,但新的发掘结果使专家产生了怀疑。我要新鲜事2023-06-15 20:43:080000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54:220000盗墓有3种绝器,你知道哪一种最厉害?
原题:民国盗墓三件绝器本文作者倪方六《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到盗墓工具,可能有的读者会立即联想到洛阳铲。不错,洛阳铲当然是一种盗墓利器,但盗墓利器并不只有一把洛阳铲。实际上,在更早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专门用于盗墓的工具,只是在盗墓成为一种专业行为、成为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后,才有了专用的工具。图:警察收缴的盗墓工具:钎、铲、锄均有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03:340000考古发现“大唐女婿”墓,妻子为李世民爱妃与前夫所生,受到尊敬
考古中发现的大唐女婿本文作者倪方六唐朝太平公主首任驸马薛绍墓,在西安被意外发现,因为他特殊的“大唐女婿”身份,又与有太平公主有一段恋爱情缘,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其实,这些年来在考古中发现的“大唐女婿”墓,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定居中原的是“外国女婿”。如1972年发掘的阿史那忠墓,墓主便是一位“外国人”,妻子是李唐宗室女定襄县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4:050000秦人起源之谜,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少昊成了“西方白帝”
少昊,上古诸帝之一,但古代文献对他记载却有些矛盾,既称他为“西方白帝”,又称他为东方帝王。《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即秦人尊少昊为自己的神灵,因为秦人位居西北,故而少昊成了“西方白帝”。翦伯赞曾经指出,少昊部落图腾本是凤鸟,或因陕甘多虎,于是秦人就将少昊描述成了白色的老虎。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11: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