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两周(二)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
遗址简介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作为周、汉齐国都城遗址,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也是古代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都城和周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临淄齐国故城分为大城与小城两部分,小城嵌入大城西南角。城外人文景观从功能上看,主要可概括为政治空间扩展、郊外祭祀空间、田猎与游玩场所、承担生产或经济功能的手工业作坊以及王陵和贵族墓葬区等。
临淄是齐国都城中唯一明确的一个,且时间最长,经历姜齐、田齐与汉代齐国,可以说是齐文化的集中展现,见证了齐文化发展、成熟与演变,是齐文化研究的核心与基础。临淄齐故城经历了城市建立、扩展、功能变迁、宫城迁移、景观重构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变迁与都邑聚落结构之间关系的重要范本。齐故城手工业考古的综合考察与研究不仅推动齐国手工业发生、发展和演进的研究,也有助于了解先秦至汉代城市手工业状况。
齐国经历了“以藩屏周”到相对独立,并最终融入华夏一统的过程,而齐故城作为诸侯国都,是了解周王朝边疆政治变迁及周齐关系变化的重要观察点,是齐国最终完成区域整合、实现华夏认同并最终纳入华夏一统的重要切入点。

3号排水涵道遗址公园全貌

10号宫殿遗址发掘现场

铜簋

铜镜

瓦当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黄景略、杨子范、俞伟超、邹衡、张学海、王恩田、蒋英炬、罗勋章、张其海、郑同修、孙波、魏成敏、白云翔、董文斌、赵益超 等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
遗址简介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鲁国故城为周、汉鲁国都城遗址。对于两周都城,鲁故城考古工作系统、全面,针对内外城、城门、道路、水系、高等级建筑群、墓地、居址、冶铜、冶铁、制玉(新发现线索)、制陶、制骨等做了系统发掘或重点勘探、试掘工作,是周代各诸侯国都城考古最成体系的考古地点之一。
考古工作者明晰鲁故城基本文化内涵、年代框架和大致布局,确定了大城始建年代、城墙分期;明确了宫城的布局、年代、城墙、城壕、城门、道路、排水系统、大型建筑基址等城市要素;诸多居址和墓地的发现,促进了对城内布局的新认识。
城址核心要素大城东南门及门阙,中轴线道路,城中宫城及周边大型建筑基址,城北手工业区工、聚、葬合一等考古工作的认识,使鲁故城为目前两周时期最为接近《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礼制”都城形制,为中国古代都城建制演变的重要节点。
考古工作者提出的甲乙组墓的分组,为鲁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前沿。近年老农业局墓地及车马坑,望父台墓地、杏坛墓地等发掘,其棺椁制度、饰玉制度、随葬器物奇偶数列并行,偶数同型,铭文青铜器等,细化了鲁文化年代框架,深化了甲乙组墓的认识,体现了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体多元一体的面貌,为释读鲁文化、儒家文化提供重要材料,有利于正确的理解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与机制。

2012-2013宫城周公庙遗址发掘

鲁故城卫星图

鲁故城乙组墓出土玉器

望父台墓地M48出土铜器

鲁国故城鸟瞰图
主要发掘单位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市文物局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张学海、张其海、赵春生、刘延常、韩辉、高明奎、党浩、徐倩倩、张恒、郑商 等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遗址简介
虢国墓地是一处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地。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先后经过五次钻探及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一次共发掘234座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共出土工具、武器、车马器、礼器、乐器等14000余件。第二次共清理了各类墓葬18座,车马坑4座,马坑2座。所有的发掘单位均位于国君兆域区内,且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君家族。此次发掘共出土青铜、玉、铁、金等二十多个品类的各类文物23000余件。
第一次发掘找到并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在。第二次发掘不仅找到了本墓地的国君兆域区,确认了虢国墓地是一处大型邦国公墓地的性质,而且发掘了2座保存完整的国君墓,收获甚丰。
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尤其是两座国君墓葬的发现使对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的丧葬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大量遗物出土为周代考古增添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资料。虢国墓地等级齐全、保存完好,其研究成果可树立中原乃至全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断代和研究标尺,对深入探讨两周之际考古学文化及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M2001车马坑发掘现场

M2001玉柄铜芯铁剑

M2001缀玉瞑目

虢国公园布局示意图
主要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大学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姜涛、林寿晋、贾连敏、王龙正、宁景通、杨海清 等
河南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遗址简介
东周王城的考古工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也已开展六十余年。考古工作明确了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仓窖区等城内布局,布局充分体现着《管子·乘马篇》“因天材,就地利”、《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的建都原则,东周王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各时期墓葬分期较为明晰,为东周墓葬的断代提供了考古学标尺。
其作为我国早期都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尽管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义,远非列国都城所能比拟,东周王城规模宏大、规划有序的宫殿礼仪建筑群,城市规划中“面朝后市”的布局设计,王陵区中“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车马制度,丧葬制度中的列鼎制度,埋葬制度中的公墓、邦墓制度和昭穆制度等,均涉及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华礼乐文化,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市发展史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长期以来,关于王城与成周的关系、东周王陵的认定等历史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东周王城持续六十余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对这些东周史实有了历史与考古整合后的初步系统认识。

2008年东周王城东墙发掘现场

瞿家屯建筑基址第二组建筑

宫殿区出土建筑材料

王城陵区出土铜礼器

西周君陵区出土金带钩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第二文物工作工作队、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
遗址发现者、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郭宝钧、苏秉琦、郭引强、叶万松、朱亮、俞良亘、徐昭峰、薛方、杨宏军、申建伟 等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
遗址简介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是以随州为中心,地域涉及枣阳、京山的随枣走廊一带,时代跨西周早期至战国的十余位曾国诸侯级墓葬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历时四十余年,发掘曾侯乙墓、文峰塔墓地、叶家山墓地、枣阳郭家庙墓地、京山苏家垄墓地及冶炼遗址、随州汉东东路墓地和枣树林墓地,为南方东周墓葬发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研究东周诸侯葬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墓葬发掘出土的随葬品为东周考古断代树立了新的标尺,一些保存完好的器物为器物命名与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体量宏大的青铜器为研究两周时期冶铸工艺、铜料来源等科技检测提供了样品。大量音乐文物的出土,尤其是中国第一套完整的编钟与其它乐器组合的出土,为研究两周时期礼乐制度和音乐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大量竹简及记载的历史资料为研究两周时期历史、官职等提供了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出土的楚系器和楚惠王镈钟,为研究曾楚关系和楚文化提供了新一批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墓与曾国考古系列发现使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而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一部“曾世家”完整的展现于学术界,研究得曾随为一国,圆满解决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学术争端,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

曾伯漆壶

曾侯方鼎

曾侯乙编钟

叶家山墓地全景照(东北-西南)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主要发掘单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京山市苏家垄遗址管理所、枣阳市博物馆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谭维四、院文清、黄凤春、方勤、郭长江 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过去农村办丧事要搭灵棚,正中的“灵”字为何不能用毛笔写?
过去白事开吊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走了,生者会为他操办后事,这就是俗称的“白事”。白事中有一程序,是接受亲友故交的吊唁——这在过去叫“开吊”,是丧礼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农村白事)开吊在不少农村称为叫“吊纸”,因为前来吊唁时会带着火纸(纸钱),在棺头的老盆里焚烧,故又叫“烧纸”。这纸不是白烧的,还得对丧家作出实质性的表示,送出礼金、礼物,因此又称“出礼”。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44:100004湖北境内有一藏宝地,传修建时杀人灭口,CCTV曾参与调查
清东陵被盗文物下落本文作者倪方六不论怎么算,孙殿英从东陵盗出的宝物,一直与慈禧、乾隆所随葬清单对不起来,算上前面文章中说过的送田海泉收藏的两箱宝物外,还有好多,都弄到哪儿了呢?于是有传说,东陵有一部分宝物藏在孙殿英的上司、第六集团军总指挥徐源泉家里。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23:5000001949年国民党想挖开戴笠墓,火化尸体骨灰带往台湾,为何又放弃?
已消失的戴笠墓本文作者倪方六看到这个题目,有网友或许会问题,戴笠墓在哪里?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毗邻中山陵。戴笠墓地是蒋介石亲自选定的。当时蒋介石柱着手杖,一直走到灵谷寺后山山顶,又转到烈士公墓山头,再顺着烈士公墓小道下山。到了一处前面有一个小水塘的地方,蒋介石停了下来,对陪同的毛人凤说:“我看这块地方很好,前后左右都不错,将来安葬时要取子午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0:590000古代怎么打土地官司?这件农民意外挖出的青铜器上有记述
与邦君厉的土地诉讼案本文作者吴艳倪方六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过五祀卫鼎: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京当公社董家生产队农民,意外挖出一批珍贵的西周铜器。其中有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4件青铜器“裘卫四器”——卫簋(又称穆王廿七年卫簋)、三年卫盉(又称卫盉)、五祀卫鼎(又称五年卫鼎)、九年卫鼎。这些文物经专家鉴定,全是国宝。(五祀卫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4:180000孙瀚龙:上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农业文明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9: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