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佩服的皇帝,居然是明朝亡国君“崇祯”!

1738年(乾隆三年),二十八岁的弘历第一次到历代帝王庙祭祀。据《清史稿》所载,这一年国运不济,水、风、旱、雹、蝗灾频发。而且宁夏和甘肃还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火灾和多处河堤决口。当时的乾隆虽心怀大志,但是对于如何驾驭这个灾难频发的国家,他当时有些惶恐不安。
时隔九年后乾隆,第二次亲祭帝王庙,这次的祭祀乾隆并没有留下什么感言。只是为了修缮帝王庙。在1764年乾隆第三次亲临致祭,并写下《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和《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镌刻在帝王庙的石碑上。是年乾隆已经54岁,而这个阶段也是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先后平定准噶尔的叛乱和大小和卓,并且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此时的满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且人口增长,而f疆域辽阔,此时的乾隆本人也是踌躇满志,颇为得意。

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农历二月, 65岁的乾隆第四次来到了帝王庙祭祀,并在庙内写下《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有述》。随着乾隆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对古代帝王们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他写道:“圣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实稀戒实多。”意思是指:我要效法那些历史圣贤之君,对那些昏庸之君则应该引以为戒。然而纵观这些庙里入祀的这些帝王,值得效法的实在是太少了,要引以为戒的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相比上次祭祀提出的“法戒并举”,这次乾隆更强调“的是戒”。

乾隆于四十八年(1783年)的农历三月,第五次来帝王庙内祭祀。而此时乾隆年逾古稀(73岁),他写下了《癸卯暮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诗中大意说:“我要摆出供品请帝王们飨用,史书记载中的朝代更迭则让我心生畏惧。在祭典完成之后起驾回宫,我欲还频频回首,倍感思绪万千。”此时的乾隆已经暗下决心,要对帝王庙进行一番改革了。

明太祖的朱元璋最早在南京建帝王庙之时,只供奉了16位帝王和37个陪臣。而清代的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前曾提出:“应将曾在位、除无道被弑的亡国之君外,尽宜入帝王庙崇祀。”而雍正则秉承康熙遗愿,将入祀帝王庙的人数增加到164位帝王和79个陪臣。当时乾隆认为,康熙和雍正的做法是“至大至公”。其实早就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就曾增加一帝王入祀,他就是明朝的建文帝。乾隆在其谕旨里追谥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并且将建文帝牌位放在明太祖的牌位旁边。

那么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又下了一道很长的圣谕,对帝王庙入祀帝王的增减做出很大变动。乾隆首先肯定的是明朝崇祯皇帝。他认为,当时明朝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和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于法度废弛。而在崇祯继位之时,国事已不可为,崇祯虽然辛苦经营十七年,仍是不能“补救倾危”,最后竟然以身殉国,此做法当真是令人敬佩。所以乾隆把崇祯的牌位添进帝王庙内,而不入祀万历、泰昌、天启这几个明帝,在乾隆看来,这实乃是“千古大公定论”。
考古人物:郭静超:兴邦百年树碑半坡纪念中国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
2022年10月21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逝世,享年100岁。我们谨以此文纪念他为中国考古事业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寄托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关学重实践,驷驖美秦风,好青年,好学生,远道任非轻。莫让那,交趾立柱,燕然勒铭,千载独光荣!勉负历史使命,争为民族英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1:010001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
中国西南地区的汉代画像墓主要分布在包括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在内的四川盆地中,此外在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盆地南面的贵州省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地区也有发现。其中,尤以四川盆地中西部(汉代巴蜀地区的核心地区)画像墓的数量为多。这些画像墓的年代基本为东汉时期,少量的为蜀汉时期,个别还延续到西晋时期,以东汉中晚期最为盛行。0000地下文物看陕西:横扫六合,秦统天下
#博物馆奇遇记#自周平王东迁始,周王朝有序的政治秩序被打破,王室衰弱,诸侯坐大,开始轮番上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战乱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春秋200余年间列国战争达400多次;战国200余年间发生战争200多次;诸侯国的数量从春秋初期的140多家,减少到战国初期的20余家,到战国中期仅剩下7个诸侯国称雄当世。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01:260000三国时期兵器是什么材质 士兵用的兵器叫什么(铁)
三国时期兵器是铁做,士兵用的兵器叫长矛。在三国时期一般士兵们的盔甲和武器都是由铁来打造的,在当时铁的冶炼技术已经属于非常成熟,不过有一部分的士兵仍然用的青铜器。根据一些史书上面记载,铁的这项技术已经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这项技术的出现对三国时期的战争起到了一些革命性的改变。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8:01:5800002000多年古墓发现玻璃杯,专家痛骂盗墓贼,鉴定后却成为惊艳国宝
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1:05: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