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366

廖平原:陶器、青铜器与文明:兼说文明时代标准问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31:190

有朋友问為何陶器乃六合之数?有何意义?

说陶器之前,先说天地。依古人,天地正是由六气构成。上下左右前后,或者说,东西南北与上下,合而为一,天地成为一个整体,是爲六合。

陶器的六合,简单来说,则是土、水、湿、燥、风、火六气之合。其工艺过程为六个属性的合而为一,则陶器成。

在陶器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上面六个属性相对性被认识而实践,如取土于高,取水于低,成型于湿,锻烧于燥,……皆是六合之数而大成。故说陶器为《六合之数》,指的就是六种属性(三对相對的属性)的自然合一。

而风是属性运用中最重要的因素。風水成坯,风湿成型,風燥定型,風火锻烧。風最易与六气结合。一个消失,一个又来,此起彼伏,其阶段性组合,真是随風而逝,遇風又起,连延不断。風由是最能体现属性的相对相反,相通相变。

六合之数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古人认识自然的杰出属性方法。这是中国为什么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很长的陶器时代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被称为China 的依据所在。

一万年前左右,陶器首先大量出现在中國南方。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发现,说明已不是孤证,而是文明在長江以南"满天星斗"的展示。

如前文所说,一万年左右的陶器在中國長江流域几乎同时出现,而且还与农耕的产生同步,说明这是大范围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这不是文明与文化的同步变迁又是什么?文明与文化如何可以分开?

最近还看一视频,说农耕是對自然毁坏的开始。實在髙論!不知农耕是如何毁坏地球的?是不是一切维持現状,完全臣服於自然,才算没有毁坏?还是工业文明没有毁坏自然?反而农业却毁灭自然?

最初的陶器十分简陋,只是稻草裹着泥灰烧制而成。火候也只有六七百度。但是,器皿完整成型,如碗、盘等,相當規整。古人的几何认知能力与知识能从中显示吗?可以说明古人对属性相对性的把握吗?天圆地方的固体形貌和概念已经形成了吗?周天历度的认知和计算方式已经具备了吗?有一个知识与文化体系在背后支撑陶瓷的制作和進步吗?

陶器的六合而一也是从離散到整体的一体化过程。其过程可以说精妙无比,惊天地,泣鬼神。陶器的烧制更可以说是主客加临,天人合一的典范。陶器的制作,表明古人对于液体、气体、固体三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已经掌握。土与水的混合带来交融和腐蚀,经由液体化成形,再经风燥而定型,最后加热气化,固定缜密如石。而陶器锻造中属性之间的关係,则是在相对性(如髙与低,干与湿)的条件下形成的。但是,古人如何认识到需要利用属性之相对性,如高䖏挖土(非平地取土),低处取水,不干不燥不烧,来锻烧陶器?現代人可能都难已说明这些问题。可以问问宜兴紫砂壶的大师们,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呢?

曾读一文置疑良渚文化石器和玉器中的長型直孔如果没有现代加工设备不可能完成,因而良渚文化石器和玉器可能为假品。古人有铁棒磨针一说,现代人若不懂如何磨就可以置疑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人如何攻?既可攻玉,为何不能攻石?今人不懂就说古人不可能懂?这可能就是以今判古或用今释古了。如果以西学作为标准,那就更不灵了。说中医不科学正是用今释古的論调。说世界文明始於青铜时代更是完全执着于定义与标准的臆想。

所谓属性的相对性,简而言之,就是大者有其外,小者有其内。无论如何大,必有更大的。无论如何小,必有更小的。无论如何硬,必有更硬的。如此玉与石皆可攻。

如前所说,石器与青铜之间没有衔接点,而陶器是铸造青铜器的基礎,甚至也与集成电路板的烧制、焊接相关。四川金沙遺址就出土了炼铜的陶模和细長的陶器。细長的陶瓷很明显是为尽快提高加热温度,将铜化水以浇铸。

按考古发现,陶器出现三、四千年之后,青铜始出。有人说青铜首先出土於两河流域以至地中海一带,中国青铜制造技术来自西域。这自然是很奇怪的事情。陶器首先在中國南方烧制,工艺水平也随时间不断提高,为何中国古人如此之笨,競不會想到锻烧青铜?但是,夏商周之際,又有大量中国精美青铜器傲然挺立於世。如果青铜术为西来,中国古人看来又很聪明,仿制之后,马上就有创新。就像5G?

青铜不像石器陶瓷,石与陶有損不能再用,只能丢弃。青铜一旦有損,或者已不合用,可以重新囘炉铸造。这就為发现早期青铜带来困难,不容易说清到底谁早谁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发现青铜早的地方,不一定就是铸造年代早的地方。如果是进口而来,自己又不会铸造,丢弃的青铜反而成了早期铸造的证据。而能铸造青铜的地方,因可重来,发现的青铜反而可能晚於不会造铜的地方。夏铸的九鼎为何发现不了?是不是有可能另铸为兵器了?当然,若青铜成了随葬品,便有可能大量出土。

夏商周已是中国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夏铸九鼎已能显現铸造技术与工艺已臻完美,其中又以南方青铜尤为精彩。可以说,中国青铜,以及陶瓷技术与工艺,从古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竸争者。何故?

以青铜作为文明出現的标准,只能说是西方的标准。西方没有陶器畤代,自然只能以青铜的出现作为文明的标志。

如果说陶器是青铜铸造的先决条件,是不是可以说西方文明實非人类的初始文明也。再说,两河流域的陶器据报道是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几乎与青铜同时出现。看来,两河流域的古人厉害,一旦掌握了陶器的制造技术,馬上就能让陶器工艺提高到可以烧制陶模,并用来铸造青铜了。

尽管陶器不是西方文明的标杆,但绝对却是华夏東土的重大文明创造与变革。陶器制作背后的属性相对性原理及其认识方法,是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最寳貴財富。文明首先应该是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的进步,而不能仅仅是器物的变化。

当今中国考古和历史(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学科)都是按照西学来考古和历史的。使用石头,就称为石器时代。使用青铜器,就称为青铜器时代。使用铁,就称为铁器时代。使用电子计算机,就称为电子时代。这是一种以人类物质认识与人类使用的工具为主线的划分历史时代的方法。这也是现代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对人类发展过程的一种物质工具化的简单认识方法。试问,物质分类认识与工具材质能反映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整体过程主线吗?

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进化里程作为标准来认识人类的知识发展历史,应该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方法。

陶器与石器、玉器在新石器时代共存了漫長的几千年。而属性相对性的发现,肯定开始於旧石器时代。以认识方法的进步而言,所谓旧石器时代,也绝对不是饮血菇毛的野蛮时代,而是被今人大大低估的文明时代。何谓文明?农业和陶器、玉器、石器能代表文明吗?中国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陶器时代?

良渚的文化遗产举世罕见。有美轮美奂的玉器,有制作精良的陶器和石器,有宏大的城址,有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是愚昧而落后的原始人弄出来的吗?可以称为文明吗?为何歴史没有记载?下面这些良渚玉器又能反映什么问题呢?

良渚文明所在的环太湖地区自身特色明显,文化序列清晰,形成了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6000年-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钱山漾文化(距今4300年-41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100年-3800年)的文化发展序列。其中,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遗址各有120余处和160余处,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各有十余处,而良渚文化的遗址数量已达上千处。

将眼光扩展到中国全境,在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包含多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距今10000年左右开始,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逐步孕育出多个具有不同文化面貌、不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系,如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海岱地区、甘青地区,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以及西辽河地区和珠江流域,等等。

距今6000年开始,各区系进入文明化、城市化、复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距今5500年到4000年间,形成了许多强势的文化和区域文明,如较早的庙底沟文化、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稍晚的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更晚的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等。

良渚文明是区域文明中的重要代表,其所处的公元前3000年前后,已有多个区域文明或强势文化,如良渚、屈家岭、大汶口、红山、西王村、马家窑等。如此众多而各成系列的文化与文明,因为没有青铜发现,就能说只是有文化而没有文明吗?中国文明由此就只有从商朝(发现青铜器)开始的三千多年吗?我们为何蒙蔽不明?

文化与文明的讨論,在中學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在有西学标准的定义中,已如巫山雲起,不透阴晴。

(本文图片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