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第二届赵文化研讨会”,根据大会要求,让我讲“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这个题目,赵文化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我想在座的各位先生都知道,关于区域文化的研究、开发以及它与现实经济、文化、建设各方面的意义是近年来我们在学术界、文化界一个重要的新发展。
近年,在中国学术界有一个新观念: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这在几十年前还不是那么重视,而现在已经进一步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区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在这些年是逐渐进步。
区域文化也有不同层次,有的范围很广,有的范围就比较窄。区域文化研究的萌芽相当晚,据我个人所知,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学术界成立了一个吴越文化研究会,吴越文化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一个区域文化。40年代兴起的是巴蜀文化,建国以后最早开始研究的是楚文化。
赵文化研究属于比较后起,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一种区域文化。一方面,应该说赵文化的研讨已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87年前,我们曾经在邯郸召开过“全国第一届赵文化研讨会”。会后这些年,对赵文化的研讨是相当突出的,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赵文化是近年来,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国家”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赵文化从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着独立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精神。
自从第一届赵文化研讨会以来,拜读了很多学者的文章,里面都提到一个观点:赵文化有两重特性,既是一种华夏文化,又是一种戎狄文化,是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个结果。我在沈长云教授编写的《赵国史稿》中写了一篇序,也曾提到这个问题。赵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赵国的成立,以及作为赵国首都的邯郸在当时的繁荣和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这个文化的结晶。
赵文化精神是什么?因为赵文化是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所以赵文化的特点能不能这样表述:首先赵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因为赵文化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区域接触的结果,所以它本身是开放的。第二,赵文化是一个进取的文化。因为赵文化本身是不同文化相结合的结果,相互之间多有所吸取,多有所借鉴,所以它是一个进取的文化。第三,赵文化也是一个包容、融合的文化。华夏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戎狄文化是一种草原的游牧型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突的结果,就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有两重性格的赵文化,所以它是一种能够互相包容的、能够融汇的文化。这种开放的、进取的、包容的、融合的文化精神,是不是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和学习赵文化精神的一个观点?怎么样来看待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赵氏,作为一个宗族在古代的兴起,本身就和北方的草原文化有关。所谓草原文化,可能有些不太了解的朋友会认为,它就是在一些北方草原地带上留下的文化。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草原文化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新兴学科——欧亚学的一个中心内容。欧亚学是专门研究欧亚大陆的历史和文化的,该学科对于草原文化有它特殊的界说和定义。草原在英文里叫“steppe”,“steppe culture”就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在广大的沙漠或者森林边缘上的草原地区产生的,这符合欧亚大陆的特点。因为欧亚大陆从中国一直延伸到接近欧洲的地方,其间有很多的沙漠地带,沙漠地带边缘地区都有草原,这些草原就沿着沙漠的边上横贯着。欧亚大陆是连续的,其中的草原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就是现在欧亚学里面所说的草原文化,常被称为斯基泰文化。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在考古学、美术史上的斯基泰文化,有人翻译成西徐亚,它从欧洲一直延续到亚洲。
现在,这方面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古代的时候,整个欧亚大陆之间的交流,草原文化是主要的桥梁,这个想法很有道理。中国文化以中原为中心开始传播,影响到周边,如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西方文化是从近东开始传播到整个欧洲和北非。中间怎么样呢?虽然古代交通非常不方便,但还是有联系的。过去,我们认为中西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中亚地区,但是在公元以前,特别是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这条通道的证据非常少。海上也是一样,早期的时候非常少,后来才可以形成交通。现在看来,真正在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草原文化,是通过北方的草原连接起来的。
这条线是怎么建立的?现在,从一些学者的研究里面可以看出一个新苗头:草原文化的很多重要文化因素应该起源于中国。这是我们过去所不了解的。过去,很多人认为草原文化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现在看起来,至少在青铜时代,它的很多文化因素应该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其具体位置就在内蒙古西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一直到甘肃北部这一块。
这种新的看法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在晋陕交界,黄河两岸,商朝的时候已经有相当高明的青铜文化,它虽然受了商文化的影响,可不是商文化,它本身带有很多特点,特别是北方草原民族的特点。我们再看有较多记载的西周时期,戎狄文化在这个地区兴起,并逐步与中原文化融合,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周朝诸侯国之一的晋国。晋国开始建立,它就是“疆以戎索”,所以它不但是用华夏文化,也是以戎狄的一些文化因素来建立的。晋国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而其中的赵氏正好是以华夏的苗裔之下,而跟戎人一直有密切关系。
昨天我跟沈长云教授谈到秦赵同祖,这是在《史记》的《秦本纪》和《赵世家》里面都有明确记载的。从五帝时代一直到夏代、商代、西周,不管是秦还是赵,他们始祖的世系是很清楚的。这里面有记载活动地点基本上就是两个地区;一个是在山西的中部,另一个是陕甘之间,这正好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界地。所以,赵氏的兴起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有关中国通过草原文化这个欧亚通道与西方的联系。
前些年,我看到一位美国学者写的一篇文章,他讲自己的一个故事,后来我写论文介绍过。这位美国人是欧亚学学者厄尔迪(Miklos Erdy)。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他到了新疆,参观过新疆博物馆。1989年,他再到那里,突然看到有一个铜鍑,惊奇得不得了,因为这个铜鍑和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出土的鍑样子基本一致,而它的出土地点就在乌鲁木齐。这件东西实在了不起,对于中西交通,这是一个最好的证据。可是这个东西怎么可能在乌鲁木齐出土?他看了这件东西后,制订了一个长时期的考察计划,沿着草原文化这条线,从欧洲一直走到中国东北进行考察,最后写成报告,登在《欧亚研究》杂志上。
2002年,这个铜鍑运到北京来展览,我专门作了观察,确实和罗马尼亚、匈牙利出土的一样。这种铜鍑的特点是:筒形深腹,底下有喇叭形圆足,口沿上面有两个立耳,每个立耳旁边都有五个像蘑菇一样的装饰。这种类型的鍑,现在所知,出土地点最东的一件标本就是新疆的这件,往西则在前苏联特别是高加索北部都有。它的蘑菇形装饰最特殊,最早的前身就在西周时陕西和山西,最初就是耳上多了一个疙瘩,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了蘑菇形的装饰。所以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结合,不仅仅影响国内,同时也影响欧亚大陆。
众所周知,赵和秦是共祖的,传说他们都是颛顼的后人。这一点不要以为是杜撰的,近年在秦公大墓里发现的石磬上就写着秦是高阳氏之后,就是颛顼之后。此外,云梦出土的“秦律”明确规定:秦人说自己是夏人,秦人如果和别人结婚,生的孩子算不算华夏人,也是有法律规定的。从已知的秦、赵祖先的一些情况中,大家应该注意到:秦赵祖先经常养马和驾车,而且以此而著名,赵氏的兴起就跟这个有关。
传说颛顼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女修,女修吞玄鸟之卵,生了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了伯翳,伯翳由于为虞舜调驯鸟兽,赐姓为赢,而且娶了姚姓女子,生了大廉。大廉有个弟弟叫若木,若木的玄孙叫费昌,费昌是给商汤驾车的,在鸣条把夏桀打败了,所以费氏在商朝一直很有名,一直到商纣王时,还有费仲为纣的亲信大臣。大廉一支的孟戏、仲衍也善于驾车,商王太戊就命他为御,而且把商人的女儿嫁给他,他的曾孙是戎胥轩,戎胥轩又娶了郦山戎人的女儿,生了仲潏,仲潏“在西戎,保西垂”,“西垂”位置就在陕甘之间。仲潏的孩子是处父,就是蜚廉。武王伐纣的时候,蜚廉给纣王做石椁。现在殷墟有个空大墓,学者认为是纣王的,原来想造石椁,没造成,这就是蜚廉在他那里做的,在什么地方?在霍泰山。此山在山西中部的霍县东南,高2800多米,所以蜚廉就住在山西。蜚廉之子恶来,为武王所杀,另一个儿子是季胜,季胜之子是孟增,孟增就是宅皋狼,皋狼在西河,即山西西南部,然后是衡父,衡父下面是造父。造父又是因为善于驾车,所以给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东方的徐偃王作乱,造父就驾车一日千里地跑回救乱,征伐徐国,所以造父封在赵城,这是周的赵氏的始封。秦的一支在现在的陕甘之间,我们就不讨论了。
造父之后,六世有奄父,奄父在周宣王伐戎时还是驾车,大家可以想像他不是光会驾车,而是和戎人有特殊的关系。奄父就是公仲。在千亩之战的时候周宣王败了,“丧南国之师”,把南国的兵都打没了,奄父驾车,周宣王才逃了命,这是《赵世家》里面讲的。他儿子是叔带,叔带时幽王无道,他“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那么晋的赵氏他就是第一代,再五世是赵夙,就到了晋献公的时候,下边的历史大家就都更熟悉了。
前几年,保利艺术博物馆从香港收回一组流散的重要青铜器,叫做“戎生编钟”。戎生编钟一共有八件,完好无缺,非常精美。它有很长的铭文,我把它念一下,“惟十又一月乙亥,戎生曰:休台皇且宪公,桓桓翼翼,……”。器主名叫戎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亚初先生有一篇论文说:金文凡是叫什么“生”的都是什么“甥”,“外甥”的“甥”,这是对的,根据《春秋》经传就是这样。所以戎生这个人他本身不属于戎,可是他母亲属于戎,舅舅家是戎人,所以他就叫“戎甥”。戎生说他祖先叫作宪公,这是其死后的谥号,宪公“臧称穆天子肃灵”,他是臣事周穆王的。已经用了“穆天子”这个词,这是我们知道这个词的最早出处,过去我们以为在《穆天子传》里最早,现在看来不是。由于他侍奉穆王,又“建于兹外土”,封在了王畿之外,“司蛮戎”,就是管理戎人的,就是用来抵御不朝见周穆王的这些人的。铭文又说戎生的是父亲叫“昭伯”,他不是周的臣属了,转而臣侍晋侯。戎生自己也是晋臣。当时晋国组织了一个车队,这些车装的是什么?是盐。山西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盐产地,解县有盐池,一直到汉朝,中原地区主要的盐都是由这里生产的。他率领车队,把盐运到樊阳,樊阳是南方的一个金属集散地,他交换取得金属,运回晋国,自己作了这样一套编钟,这是晋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宋代的时候,陕西韩城得了一件鼎,叫晋姜鼎,晋姜鼎是晋文侯的夫人所作,就在晋昭侯时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建立东周,其后是昭侯。晋姜鼎铭也提到用盐来换取金属这件事,所以戎生编钟也就是这个时代的。
我认为戎生一家的历史太像赵了。众所周知,像戎生编钟这样一套大的编钟,不是一个卿级的墓葬是出不了的。不过,“初建赵氏于晋”的是叔带,戎生之父则称昭伯,有没有可能从在周的伯仲叔季来说是叔,可是到了晋国之后,重建宗族,成了大宗,称伯?需要进一步研究。
赵氏兴起在两种文化之间,对两种文化的交融融合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赵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开放、进取、包容、交汇,赵氏历代都是如此。
赵在西周所起的作用便非常大。2003年1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那个青铜器其中鼎铭谈了一件事,讲:周宣王四十二年封了一个杨国,封杨这件事见于古书,所封的是宣王的儿子,这人名叫长父。杨在洪洞东南,赵城就在附近。前面说过,赵的奄父为宣王驾车,在宣王三十九年救了周宣王的命,而封杨是在宣王四十二年。封杨的时候并不太平,不是简单地给一个册命就完了,而是派了眉县青铜器的器主佐去保护长父,跟戎人打了一场非常激烈的仗,然后建国,这就是后来灭于晋国的姬姓杨国。在它以前也有杨,但那是姞姓的杨。杨和赵在当时就是跟戎人接触的最前线,是两种文化交界地。
我想讲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上的一个故事:赵襄子在晋阳被智伯所攻,智伯引水灌城,而城高只有三板没有淹没,也就一米多高,情况十分危急。赵氏有一个臣子叫原过,一天,原过走晚了,遇见三个人,就跟隐形人一样,腰带以上能看见,腰带以下看不见。他们说:我们是霍泰山的天使(霍泰山就是秦、赵祖先的地方),三月底你们将反灭智氏,其后赵国将“北到林胡之地,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北灭黑姑”,整个赵国的扩张过程就是这样。“奄有河宗”,“河宗”是现在的河套地区,河宗氏,也见于《穆天子传》;“至于休溷诸貉”,都是戎狄之地;“南伐晋别”,是韩、魏的封地;“北灭黑姑”,“黑姑”也是戎国。所以,整个赵国就是在跟戎之间的融合交汇下发展起来的。
后来赵国又移到了戎狄之间的另外一个区域,就是邯郸周围。这个地方本来不是戎狄之地,但是由于白狄东迁,于春秋时代在河北中部建立了肥国、鼓国和中山国,肥、鼓灭于晋国之后,就剩下中山,中山最后灭于赵。所以,赵国最后把许多戎狄合并起来,而其本身也有很多戎狄文化的成分,这样建立起来强盛的赵国,新的都城就在邯郸。所以,邯郸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结合的产物和结晶,集中体现了赵文化浓郁的开放、进取、包容、融汇的精神。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 有着怎样意义(中华文化)
红山文化遗址对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自上世纪发现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掘和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一位名叫柯师仁的学者在赤峰市发现了红山后遗址,这是最早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之一。红山文化遗址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36:250005黄帝炎帝起源:周朝族源史改写认知 炎黄二帝是商朝人
古代神话和传说承载着一个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有一则著名的神话故事,那就是炎黄传说,涉及到了两位神秘的始祖,黄帝和炎帝。然而,这个神话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历史秘密和文化演变。一、炎黄传说的经典版本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0:14:320000「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长阳人
长阳人化石,在1956年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由贾兰坡教授命名为“长阳人”。长阳人化石近于现代人的性状较多,远没有北京猿人那么原始。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3:09:490000农村办喜事会有乞丐上门说“喜话”,怎么说?一套一套的
“喜郎”上门怎么说喜话?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前面的文章,我谈了农村办喜事时的“借喜”和“赶喜”现象,其中的“赶喜”原本是一种乞丐行为,出现在喜家门前的赶喜乞丐,叫“喜郎”。这篇文章,就来说说喜郎是怎么赶喜的。(赶喜)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06:470000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交流发言·考古中国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