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从中亚石印谈汉字起源
按:关于中亚石印,早于2001年李学勤先生对此已有相关论述。小编检索到李先生文章,全文转载,以便读者了解我国前沿学者的基本态度。

2001年5月13 日美国《纽约时报》在第一版上刊登了中亚安诺遗址新出一件石印的消息。
这件石印是2000年6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伯尔特(F.T.Hiebert)博士发现的。2001年5月上旬他于宾大研讨会上作了报告,5月12日又在哈佛关于语言、考古的会议上进行讨论,引起预会者浓厚兴趣。

安诺遗址属土库曼斯坦。报导称该遗址的文化为Bactria Margiana Archaeology Complex,简称BMAC(毕玛克)文化,并说这种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有土坯房屋和人工灌溉,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有精致的陶器与雪花石膏器物,黄金和宝石的佩饰。其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2200至前1700年,即略当我国的夏代。
对于安诺遗址,中国学者不会感觉陌生。这个地名,《纽约时报》作Annau,实应作Anau,位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东南12公里,靠近伊朗边境。1904年美国考古学者彭北莱在那里发掘,出有彩陶。后来瑞典安特生看到仰韶文化的彩陶,就引安诺材料,提倡中国文化西来说。西来说早已被否定了,但大家都会记得安诺遗址的名字。
安诺所属文化,前苏联学者做过一系列工作,命名为安诺文化,是铜石并用时期的彩陶文化,定其年代为公元前第5千纪至前第3千纪初,这比现在报导的年代早。同时,过去只知道该文化有红铜小件工具和饰物,今报导则说有青铜斧。是不是现在发掘到的是该文化的延续?需要等待新发掘报告的发表。

石印出于一处多间土坯房址中一间的地下。质料是有光泽的黑玉(jet stone),印背有横置圆柱形钮,印面正方,边长稍小于1英寸。面上刻有4或5个符号,笔画里有红色。对与石印共存的炭测定,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这个数宇略早于报导所述BMAC文化的年代上限。
出席哈佛会议的学者指出,石印上的符号肯定是文字,但不是两河流域、伊朗或印度河谷的古文字。他们认为中国那时还没有文字。
中国文字的起源目前尚在探索中,安诺的石印符号与中国文字也不会有什么关系,不过像近年发现的山东邹平丁公陶盆残片和山西襄汾陶寺陶背壶上面的符号,多数学者承认是文字,年代也在公元前第3千纪后段。
安诺石印,如果年代可靠,还是能给我们研究文字起源一些启迪的。印上的符号均由简单的直线构成,没有任何象形意味,这一点同中国常见的陶器符号相似。
报导还提到,俄罗斯圣彼得堡考古研究所的克洛契柯夫(R.S.Klochkov)博士,两年前在安诺以东的BMAC文化遗址哥诺尔(Gonur)发现一件陶片,上面刻有4个符号。希望这一类材料及早公布,使学术界对人类发明文字的历程,通过比较研究,取得更深入的认识。
马王堆3号汉墓的这件文物,证明了墓主人身份,还推翻了历史记载
在马王堆1号汉墓的光环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马王堆3号汉墓。这次的发现大概能让一些人注意到马王堆3号墓。3号墓出土文物也是很丰富的,有千余件,主要有帛画、帛书、简牍、兵器、乐器、漆器、木俑、丝织品等。以下为墓中所出的部分重要文物帛画:T形帛画、车马仪仗图、车马游乐图、导引图帛书:《老子》甲本、乙本、《战国策》、《周易》、《五星占》、《相马经》、《医经方》、《地图》3幅等。我要新鲜事2023-09-09 20:35:330000上世纪50年代,考古专家挖掘十三陵时,工地上却来了一位古怪老人
明朝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一些文献了解相关内容之外,还能通过一些考古研究,还原一部分历史真相。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的考古工作人员,准备挖掘十三陵时,工地上来了一个古怪的老者,他当时说:定陵之中有生死河,强开必有祸患。我要新鲜事2023-04-16 14:27:360000郭立新:《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
【著者】郭立新【书名】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4300B.C.—2000B.C.)【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说明】366页,29万1千字,定价38元【ISBN】7-5325-4234-3中文摘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24:410002数据库建设为动物考古学研究提供新的着力点——写在“中国动物遗存数据库”建成之际
作者:吕鹏袁靖张学宝郑闯闯随着考古工作科学性的全面提升,科技考古领域在实物和数据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考古基础资源,且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趋势。此类资源不仅是开展文物考古科学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而且在当前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基因、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业等国民生产和生活领域亦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1:35:440001三星堆探秘:古蜀国的来龙去脉. 远古黑科技?外星文明?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明的壮丽繁华,它如同一颗长埋地下的种子,在时间的洗礼后重见天日。当我们谈论古蜀国时,我们无法忽视《蜀王本纪》这本珍贵的文献。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对古蜀国的初步了解源于李白那首感人至深的《蜀道难》。我要新鲜事2023-06-21 19:37: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