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埃及——探索动物图像背后的奥秘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对埃及艺术中人类形象的研究占据主流,而对动物图像的研究甚少。古埃及艺术中的动物和人类图像风格迥异,动物及其周围环境被认为是“无序”的体现,而人类及其文明世界则是“有序”的象征。但两者都受到了同样的艺术限制,如使用比例标准、严格的登记线和相似性。本文考察了埃及前王朝和早王朝的资料,并调查了从旧王国到新王国埃及墓葬中沙漠动物的形象。研究表明,野生动物的描绘和艺术处理具有潜在的秩序感,这挑战了古埃及艺术中野生动物无序风格的假设。

与埃及法老艺术不同,这一时期的图像更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其含义根据图像使用的媒介和背景而变化。图像中的动物往往以相同的方式或物种进行排列,但也有部分图像例外。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梳子上可以看到一只长颈鹿矗立于鹤群之中 (图1),而在燧石柄的第二列则是一头大象引领着狮群 (图2)。尽管图像存在差异性,但图像的普遍有序性仍然难以被忽视,这恰恰反映了在尼罗河流域以外发现的动物多样性。


早王朝化妆板中的动物图像显示了许多动态因素。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战地调色板”两侧构图动静结合,相互对称;卢浮宫“四狗调色板”的垂直划分也给人以稳定和有序的感觉;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双狗调色板”是以上二者图像组织策略的有机结合。有学者认为“循环”和“垂直线性”是早王朝化妆调色板中的两种主要组成结构,前者代表“无序”,后者突出“有序”;也有说法认为调色板两面的对比代表着“艺术危机”和“新形式的变化”。此外,在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分两件保存的“猎人调色板”虽是单面,但二分法的特点依旧通过上下构成模式得以保留。
网格线是古埃及人用来保持图像比例和视觉一致性的方法之一。学者发现古人在绘制图形时,使用了比例作为指导,并且有策略性的对动物进行描绘,但这种描绘受规则约束。以交配姿势为例,艺术家可能更加侧重“代表性和艺术考虑”,而非“生物学准确性”,动物被描绘成某种特定的姿势,从而可以将该行为形象化。
栖息在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往往表现出与家养动物相同的形式和秩序。一只狗咬着另一只狗的尾巴、颠倒过来的帽子等细节打乱了有序排列,这可以被视为“无序”的力量 (图3)。然而,图中动物与人的和谐相处,表明这是不同生物按照预期的方式进行的表演或行为。

旧王国后期王朝描绘的沙漠景观增加了自然主义和运动感,新王国的沙漠场景呈现流动、动态的风格。在第18王朝的普耶尔墓中,为逃离猎人的追捕,动物们在波浪形的沙漠地形上奔跑,表现出极强的动态感 (图4)。动物彼此重叠,使构图具有更大的自发性,但许多元素也流露出一种组织感和秩序感。动物们以统一的方式奔跑,被排列成一条对角线,并且均匀分布,这种生动而可控的风格在雷赫迈尔墓中也有体现 (图5)。在凯纳蒙墓中 (图6),每只动物都保持静止,仿佛没有意识到凯纳蒙部队将弓箭拉向左侧。虽然沙漠空间的渲染呈现出看似混乱的景观,但画面中的动物似乎都被分隔成在各自的空间,在构图布局中建立了秩序感。



尽管动物形象被认为与人类的有序表现形成对比,但本文证明了动物形象取决于人类的绘画状态,所谓“风格自由”只是一种错觉。总体而言,新王国的动物表现比埃及艺术的早期王朝有更大程度的艺术自由,有机线条的使用和对运动的强调是埃及与其他文化持续互动的结果。对这些动物形象艺术实例的分析论述了“有序”和“无序”这两个二元范畴。毫无疑问,古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大多数现代人更加密切。基于对野生动物的理解,古埃及人可能认为自然世界的某些方面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不一定是“无序”的。
57年出土9岁女孩墓葬 棺盖上书开者即死 专家冒险打开结果如何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考古事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1957年,一座罕见的墓葬被发现,其墓主人竟只有九岁。一块封条上写着“开者即死”,这使人不禁思索其中的含义。墓葬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位专家鼓起勇气,冒险打开了这座石棺里面的人物遗骸以及陪葬物品全部保存完好。我要新鲜事2023-06-14 20:56:180002副省长来到盗墓现场调研,十几个盗墓者照挖不误,警察开枪才吓跑
盗墓者挖出了秦人祖坟本文作者倪方六现代考古对历史学的贡献很多,重大贡献之一,是解决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秦人祖坟在哪的谜题。而最早挖出秦人祖坟的,并不是考古人员,而是现代盗墓者!秦人祖坟在哪?或许有网友会说,在陕西啊,错,那是秦始皇的祖坟,那是秦人东迁以后的事情。秦人最早封地在今天甘肃,秦人发迹于这里。秦人在甘肃生活了很长多年,贵族死后的墓地在哪?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28:320001清朝皇陵大多数被盗,而明十三陵为何无人盗?
明朝历经230多年修建的13座皇陵,以及众多陪葬墓地,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朝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些皇陵从未被盗过。与此相比,其他朝代的皇陵多多少少都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自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长陵以来,历时230多年才完成了13座皇帝陵和陪葬陵墓的建造。然而,对于如此密集的古墓群来说,竟然没有受到盗挖的事件,确实令人称奇。我要新鲜事2023-09-23 19:24:360000白垩纪恐龙:福井龙 体型是鸭嘴龙类最小(体长仅5米)
福井龙是一种鸟脚下目恐龙,诞生于1-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第一批化石是在1990年于日本发现的,但仅仅只有一个颅骨,不过科学家分析发现它属于中型恐龙,体长可达5米左右,体型和禽龙等非常相似。福井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3:31: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