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大多数被盗,而明十三陵为何无人盗?
明朝历经230多年修建的13座皇陵,以及众多陪葬墓地,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朝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些皇陵从未被盗过。与此相比,其他朝代的皇陵多多少少都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自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长陵以来,历时230多年才完成了13座皇帝陵和陪葬陵墓的建造。然而,对于如此密集的古墓群来说,竟然没有受到盗挖的事件,确实令人称奇。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在更迭之际都会有战乱,盗墓贼也会非常猖獗,许多皇陵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近代,清朝的皇陵大多数也遭到了盗挖,如东陵大盗孙殿英就盗取了慈禧陵墓和乾隆陵,其中慈禧陵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大量国宝级文物流失,成为考古界和文物界的悲剧。

相比之下,明十三陵没有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明朝皇陵中没有陪葬品吗?当然不是。以考古专家开启的明定陵为例,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些甚至是无价之宝,如一顶凤冠。既然明朝皇陵中也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何没有人盗挖呢?甚至在侵华时期的日军也没有盗挖,实在令人困惑。
笔者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首先,在明朝灭亡后,北京先后被李自成和清军占领,无论是谁前去盗挖清东陵,都会被天下人唾弃,为了名誉,他们不会这样做。特别是清朝确立后,更不可能发生盗挖行为。
其次,明十三陵地理位置优越,具备良好的防护措施。明朝皇陵位于京城附近,挖掘很容易被人发现。此外,明朝地宫入口深达27米,要挖掘到入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清朝地宫入口离地面只有10米左右。
第三个原因是知情人已经不在世。清朝占领中原后,为了笼络民心,对明朝皇陵采取了保护措施。百多年后,参与建造明十三陵的工匠都已逝世,地宫入口几乎无法找到。
相比之下,清朝则不同,以慈禧墓为例,孙殿英在盗挖时借助了当年工匠的帮助,找到了所谓的“哑巴院”,然后直接挖到地宫入口,轻松盗取文物。由此可见,明十三陵能够幸存确实难得。
学习:中国陶瓷专题:唐代陶瓷里的外来文化影响
唐代国力强盛,对外采取开放态度,尤其重视西域的经营与海外贸易,中外交流十分密切,许多来自波斯、粟特、大食、突厥、天竺及回鹘等地的异国人士纷至沓来,定居长安与其他城市。异国人士带来他们故有的风俗习惯与器具用品,在唐代社会掀起一股「胡风」的潮流,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鲜的养分,陶瓷制作也不例外,本文即从外来造型、外来纹饰、外来音乐、丝绸之路及妇女开放等方面,介绍唐代陶瓷里的外来文化特色。1.外来造型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0:42:470001五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有怎样的面貌,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发现了哪些制瓷技术,辽上京遗址一号建筑基址进行了哪些发掘……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河北尚义县四台遗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07:240000虔州龙:中国大型恐龙(长8.8米/吻部细长类似匹诺曹)
虔州龙是一种霸王龙科恐龙,诞生于6600万年前-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一般可以达到8.8米,属于大型肉食恐龙的一种,有着类似暴龙的锋利牙齿,最独特的就是它的鼻部长有一排尖刺,并且它的口鼻部非常的细且修长,这使得它被称为“匹诺曹王”。虔州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07:070001南派盗墓以巧技见长,高手用耳朵能“听”出地下古墓,雷雨天更准
盗墓高手的绝技本文作者倪方六几年前有一个盗墓新闻,各位网友不知忘记没有——2014年12月,警方破获了在辽宁朝阳一带活动的特大墓盗组织。当时仅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便多达175名,追缴涉案文物1968件,其中国宝级文物222件……据说这是1949年以来警方破获的最大一起盗墓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2: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