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峰:大禹治水传说的新证据
2002年春天,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购得一件西周中期的铜器,叫

公盨,其内底的一篇98字的铭文,引起学术界的震动。铭文劈头便讲:“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乃差地设征。”撇开铭文的其他重要内容不论,仅这十来个字,就说到了中国古代地理的一桩大事,即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每个中国人熟悉的一个历史传说,大概在小学课本中就有了。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不只是把洪水疏导光就完事了,这个传说中包含着一系列的整理疆土的伟业。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追溯到的中国大地上大范围的、一体化的人文地理格局形成的起点,就是以大禹治水这件事为标志的。
大禹治过水后,他所经行过的地方,被称作“禹迹”。经过大禹治理的地方,就变得文明,没得到大禹治理的地方依然是野蛮世界,所以“禹迹”就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在“禹迹”的范围内又划分为九个州,于是“九州”又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九州”比“禹迹”有了更进一步的演进,因为“九州”说出了一套地理分区体系、一个大范围的地理格局。从洪荒世界到“九州”的演进,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侧面,一场重要的宏观地理变革,这场变革是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表述出来的。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文献中多有记载,而最经典的历史文本是《尚书》中的《禹贡》篇。在王朝历史时期,《禹贡》属于儒学经典,备受尊崇,人们笃信大禹治水、分画九州是事实。到20世纪初,中国王朝体系崩溃,旧学沦落,新思潮涌现。在这个背景下,一批历史学家对中国早期的历史传说进行了认真的清理,指出传世文献记录的东西不是那么可靠,于是纠正了不少对早期历史的误传。关于大禹治水这件事,传世文献的记载受到怀疑,而确凿的证据只有东周时期的铜器铭文,所以,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谨慎的人只追溯到春秋战国,不敢讲得再早。
现在,

公盨的发现及其铭文的释读,将大禹治水传说的确凿证据提前到了西周时期。有了这个证据的支撑,文献中有关西周时期大禹治水、分画九州的传说的记载也相应增强了可信性。我们可以确信,在大约三千年前的时候,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流行了。
大禹治水是历史“传说”,但传说背后的时代特征与传说表述的观念应当是真实的。在大禹治水、分画九州的传说中,我们最关心的是对大范围疆域得以整治的积极颂扬,和对其做一体分区的认知方式。这些东西都是西周时代地理思想史上的重大成就。一些青铜器铭文证据显示,到了春秋时期,无论是东方的齐国还是远在西方的秦国,都存在着这样的颂扬和认知方式。
我们一般把“统一中国”的功劳归于秦始皇,而说周代是一个分封割据的社会。但是在许多观念上,特别是在地理观念上,“一统”化或一体化的东西早已在周代大量出现了。除了“禹迹”这个仍带有原始痕迹的一体性地域概念外,周人还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也是一体,是更成熟的一体性地域概念,“九州”则是它的分区。
值得注意的是,周人所称颂的平水土、画九州的伟业都是在禹的名义下完成的。这说明在周人眼中,禹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而禹所处的夏朝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时代。不管周人做了怎样的夸张,但绝不会是无端的编造,我们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时,对于周人所传颂的事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次发现的

公盨铭文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地理思想史的内容。铭文中将大禹治水与“明德”密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大禹治水已成为“德”的重要例证。“德”,是周人着重宣扬的精神崇拜对象,是一切事物是否具有正统性的标准。大禹治水与“德”的联结,说明“禹迹”“九州”这些连带性观念,都具有了如“德”一般的崇高地位。这一思想发展,为后世以“九州”为代表的大一统地理观念之不可动摇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这是一桩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公盨照片
来源:《华夏文明地理新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洛阳出土的令彝 信息量极大的青铜器 出现了两座城和两座宫殿
1928年,在洛阳的马坡地区出土了一件名为“令彝”的青铜器,也被称为“作册令方彝”,它的铭文共有14行185字。这件青铜器被确定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的铭文记载了大量有关西周初年的历史事实。令彝铭文提到了洛阳的两座城市:成周和王城,以及两座宫殿:京宫和康宫。这些记载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宫殿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6-21 20:17:4300015没眼镜,古人近视了咋纠正?办法很简单,比吃啥都有效,还不花钱
原题:“近视眼”人何时开始使用眼镜?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人的视力很成问题,“四只眼”越来越多,古代怎么样?现代纠正近视眼的常规手段是佩戴眼镜么古人患了近视后,又是如何纠正视力的?这篇文章就来说说此事。图:明代《南都繁会图》中戴眼镜的老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53:010000包鲁巨龙:巴西巨型食草恐龙(长24米/距今6500万年前)
巴西是恐龙的一个特殊生活地,因为这里出土过南十字龙,它是地球上最早的恐龙。而除南十字龙外,巴西还曾出土过十几种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包鲁巨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包鲁巨龙基本资料包鲁巨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巨型食草恐龙,它体长24米,与詹尼斯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4位,生活在距今1亿-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包鲁巨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31:490004荐书 | 读《辽代金银器研究》有感
辽代墓葬出土金银器数量庞大,目前已有两千余件,包含饮食器皿、生活用具、服饰、葬具、马具等不同用途的器物。其中蕴含了相对完整和特色鲜明的契丹文化,辽代金银器在继承与发展的历程中受到了唐宋、宗教、鲜卑等文化的浸润,亦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受到西域金银器风格和工艺的影响。辽代金银器承继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博览众多文化之所长,终成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金银器发展最繁荣的阶段。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37: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