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辉:红山文化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兼论古代变形颅习俗
由于受到颅骨枕部变形的影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阔颅和面部扁平度大等特征,与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存在一定相似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红山文化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仍然属于高颅阔面的古东北类型,与古蒙古高原类型关系不大。最后,文章对变形颅现象的分布、演变过程及颅骨变形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讨论。
一、红山文化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
目前,已发表的有关红山文化的古代人骨资料主要出土于牛河梁遗址及田家沟墓地。
牛河梁遗址的人骨资料出土于遗址的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共属于56座墓葬,包括63例个体。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人骨的主要体质特征表现为:具有较高的颅型,狭额,宽阔扁平的面部,偏高的上面形态,较大的颧宽绝对值,中颌,中眶,狭鼻倾向等;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为相似,其次为东亚类型;在与各近代组对比中,形态距离较近的是近代蒙古组;与邻近地区古代各组相比较,与大甸子三分组在颅面特征上表现出更多相似性;颅面特征与颅型较高、面型较宽阔且颇为扁平的“古东北类型”居民最为相似。
田家沟墓地群4个墓地共发现红山文化晚期墓葬 42 座,46 具人骨。出土人骨显示的古代居民具有超圆颅型,较高颅型、宽阔扁平的面部、中鼻型、中眶型等颅骨形态特征;与东北亚、北亚类型的体质特征相近;与新石器时代的哈拉海沟组、大汶口组、大甸子组、牛河梁组及大南沟组等比较接近,与青铜时代的庙后山组、大甸子组、蔚县合并组以及井沟子组、新店子组等比较接近;整体颅骨特征与古东北类型的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在面部特征方面,以古东北类型为主,并且携带有古中原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面部特点。
体质特征分析显示,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墓地古代人群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他们应该属于同一体质类型,可能说明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遗址之间的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二、红山文化古代居民体质特征中的“特殊”现象
根据图一、图二、图三的聚类图结果,我们注意到,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墓地古代人群除了与大甸子组、平洋组、庙后山组、水泉组、蔚县合并组等高颅阔面的“古东北类型”体质特征的人群较为相似、聚类关系较近之外,他们还与井沟子组、新店子组等的聚类关系较近,体质特征上显示他们之间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井沟子组、新店子组等在体质类型上与“古东北类型”完全不同,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出现相似性呢?
井沟子遗址位于林西县双井店乡井沟子村,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后,文化性质上代表了赤峰地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井沟子类型。遗址西区共清理墓葬 58 座,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颅长宽指数上的圆颅型、长高指数属于偏低的正颅型和宽高指数上的阔颅型,面部较高且宽,面部扁平度较大,前额较狭、鼻型属于偏狭的中鼻型、眶型属于偏低的中眶型、平颌型,体质类型与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体质形态与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近代蒙古组以及通古斯组居民较为一致;在古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与扎赉诺尔组最为接近,其次是三道湾组、彭堡组、朝阳组、山嘴子组等。井沟子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居民的人骨标本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且具有浓厚游牧文化特色的北亚蒙古人种居民的古人类学资料,可能与“东胡”有关,与已知的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的种族特征十分接近。
新店子墓地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是迄今为止浑河流域发现并发掘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地。新店子组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一般表现为:颅长宽指数的特圆颅型、长高指数属于偏低的正颅型,以及宽高指数上的阔颅型,面部较为宽阔,且上面部扁平度较大,面部垂直方向上也相当平直等,其基本的颅骨形态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十分一致;与北亚类型中的布里亚特组、蒙古组以及通古斯组等关系较为密切;在古代对比组中,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蒙古清水河县洋畔组、凉城县的小双古城组和凉城县的板城A组关系最为密切。新店子组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都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他们在来源上应该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地区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朱泓认为,先秦时期东北地区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大体可归纳为两个古代人种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的体质特征主要表现是颅高较高,面宽较宽且面部较为扁平,与现代东亚人种之间最为接近,应该是东北地区古代的土著类型之一;该类型居民在先秦时期中心分布区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长城地带也有古东北类型居民存在。古华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高颅窄面,面部扁平度较大,同时还常有中等偏长的颅长和狭窄的颅宽,这种类型的居民是先秦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最主要的原始土著之一,中心分布区在内蒙古中南部到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带的长城沿线;此外,西辽河流域也有发现,如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两种类型居民共同的特征是颅较高,区别主要体现在面型上,古东北类型面型较阔,古华北类型面型较狭窄。
但是,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内蒙古长城地带以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都是以高颅型为主的人群。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才出现了一种新的古代人种类型——“古蒙古高原类型”。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种学资料中尚未发现这一类型,但是,这种类型居民在中国境外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蒙古高原却有着广泛分布。因此,一般认为,该类型古代居民的来源是由中国以北的蒙古高原南下而来,年代大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布范围大体在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
比较发现,古东北类型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人群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颅面部形态上,古东北类型主要是中长颅型、结合高颅阔面、面部扁平度中等;古蒙古高原类型主要是圆颅型、偏低的正颅型、阔颅型、面部较宽和较大的上面部扁平度。因此,颅型的高低和面部扁平度的大小是辨别古东北类型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基本属性。
那么,作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人群为什么出现了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体质特征呢?红山文化人群独特的体质特征是怎么出现的?它是一种独特的体质类型,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形成的?
三、红山文化人群体质特征分析
研究发现,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墓地的出土人骨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颅骨枕部变形现象。牛河梁遗址在保留头骨的17例个体中,可以观察到13例个体存在枕部人工变形现象,所占比例约为76.47%,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2例性别不明,数量上男性多于女性(图四)。这说明颅骨枕部人工变形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先民中还是相当普遍的。
田家沟墓地出土有36例颅骨,有23例可观察颅骨变形,变形率约为63.9%(图五)。其中,12例男性,1例倾向于男性,9例女性,1例倾向于女性。最小个体为13岁左右,皆为枕部人工变形。
枕部人工变形是人为有意识地改变头部形状,颅骨受压变形的部位主要是在颅骨的后部,包括枕骨和部分顶骨。枕部主要表现为颅骨后部扁平化,一般自顶骨顶孔区域或“人”字缝区域开始向后下转折,并一直延续到枕外隆突处,甚至枕大孔后缘,变形严重的可使两侧顶骨后部和枕骨上部形成一个与法兰克福平面几乎垂直的平坦面。枕部变形容易引发非正常的颅骨变异:颅长变短,颅高变高,颅宽变宽,甚至导致面部变宽、面部扁平度变大等,因此,导致颅骨观察项目和测量性状的变异。
表一是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红山文化人群的测量项目及数据与典型的古东北类型(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第二组、本溪庙后山),以及我国境内的古蒙古高原类型(林西井沟子组及和林格尔新店子组)的比较。牛河梁和田家沟古代红山文化人群与古蒙古高原类型和古东北类型人群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和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表一 牛河梁遗址、田家沟墓地组、井沟子组、新店子组、大甸子二组和
庙后山组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类型对比(男)
颅长方面,测量数据显示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颅长较短,短于圆颅型的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也明显短于大甸子二组和庙后山组,田家沟组甚至短于亚洲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下限。
颅宽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测量值巨大,超过了亚洲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上限,也大于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以及大甸子二组和庙后山组。
颅高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测量值巨大,超过了亚洲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上限,也大于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但接近大甸子二组和庙后山组。
颅指数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超过了亚洲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上限,属于超圆颅型,指数超过圆颅型的井沟子组和特圆颅型的新店子组,也大于圆颅型的大甸子二组和长颅型的庙后山组。
颅长高指数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以及大甸子二组都属于典型的高颅型,都超出了亚洲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上限,庙后山组属于偏高的正颅型,与典型正颅型的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不同。
颅宽高指数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属于偏中的阔颅型和偏阔的中颅型,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属于典型的阔颅型,大甸子二组和庙后山组则分别属于中颅型和狭颅型。
颧宽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以及庙后山组都比较宽阔,甚至超过亚洲蒙古人种变异范围的上限,其他几组属于中等偏阔的面宽。
额角方面,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以及大甸子组等前额较直,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的额角倾斜度较大。
垂直颅面指数方面,田家沟组、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都偏大,其他几组都较为中等。
鼻颧角方面,各组都属于偏大或很大的面部扁平度,但井沟子组和庙后山组明显偏大,表明面部极为扁平。
上面指数方面,几组多属于中、阔上面型,组间差异不大。
额宽方面,牛河梁组和庙后山组的额部较为宽阔,其他几组额宽中等。
其他对比项目中,除了大甸子二组的鼻指数较大之外,其他各组在上面高、总面角、鼻指数、眶指数方面差异不大。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以及古东北类型的大甸子二组和庙后山组之间在面部的差异不大,如上面指数、额宽、鼻指数、眶指数等测量数据和指数方面各组比较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颅型上,表现在颅长、颅宽、颅高以及相关的颅部各项指数上面,且组别差异较大。具体而言,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属于高颅型的颅高,结合中阔颅之间的颅宽;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属于正颅型的颅高,结合阔颅型的颅宽;大甸子二组和庙后山组属于高颅型(或偏高的正颅型)的颅高,结合中狭颅型。同时,由于枕部变形的影响,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的颅长测量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颅长宽指数显示属于典型的超圆颅型,与其他几组的圆颅型或长颅型明显不同。颅骨的枕部变形引发颅长和颅宽严重变形,直接影响了颅骨的各项测量值和指数,且偏离指数较大,导致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偏离了正常体质类型的判断。
从图一、图二和图三中可以发现,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组和田家沟组除了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井沟子组和新店子组的聚类关系比较近外,还与大甸子三组、大汶口组、哈拉海沟组、蔚县合并组等距离比较近,而这些组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颅骨变形现象。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第三分组本身就是集中了大甸子遗址所有受变形影响的头骨,实际上是一组变形颅骨组;蔚县合并组的22例个体中,有3例个体存在明显的变形颅现象;哈拉海沟遗址也存在相当数量的颅骨变形;大汶口遗址枕部变形的出现率达到了100%。这些存在颅骨变形现象的不同文化的古代人群由于变形颅的影响导致体质特征和聚类关系比较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红山文化体质类型的判断。
应该说,以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墓地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古代人群在体质类型上仍然属于高颅、阔颅、阔面、面部扁平度大的古东北类型,只是由于颅骨变形的影响,在聚类关系的中导致与古蒙古高原人群较为接近,尤其是在颅长和颅宽方面,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相似程度更大,引发了红山文化古代人群体质类型的误判。如果去除这些颅骨上的人工变形现象,无论是牛河梁遗址,还是田家沟墓地,红山文化人群的体质类型仍属于古东北类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西辽河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尚没有发现颅骨相对较低、较阔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人群的迹象,这种类型的人群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来到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中南部,属于外来人群,不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中南部的土著人群仍然以古东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为主。
四、中国古代变形颅现象
颅骨变形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人工干预,引起颅面部正常形态或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
1.颅骨变形现象的分布
目前的研究发现,变形颅几乎分布于全世界。至今所知,南美洲的智利、秘鲁、阿根廷、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中美洲的墨西哥、洪都拉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游、佛罗里达,以及美国西北部的一些印第安人都曾发现过人工有意改形的颅骨。旧大陆的小亚细亚、高加索、中亚、印度及亚洲南部的印度尼西亚;大洋洲的新几内亚、新卡里多也曾有发现过。此外,欧洲的早期居民中,如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也曾有发现。
变形颅现象在时间上跨度很大。最早的颅骨变形出现于距今4.5万年的智人化石,可以追溯到尼安德特人时期。这种变形颅传统在近代的中非芒贝图人和南太平洋岛国的瓦努阿图人中仍然保留。异形颅骨的书面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巨头”和“长头”的描述中。
目前,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头骨变形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周口店山顶洞的102号头骨,它的额结节上方有一明显的浅沟,可能是幼年时期缠头所造成。被称为中石器时代的扎赉诺尔人头骨也有类似的变形。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发现的距今约1.12万—1.14万年的松花江人化石上也发现了明显的颅骨变形现象。我国东部地区一些新石器时代居民中的变形颅现象比较常见。这种变形颅在山东、苏北一带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较为普遍。该地区已经发现变形颅的遗址有山东的大汶口、王因、西夏侯、呈子、三里河、野店,以及苏北的大墩子和苏南的圩墩等。
此外,河南的西山和笃忠遗址、湖北雕龙碑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和田家沟遗址、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以及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都发现枕部变形的头骨。新疆地区,如伊犁吉林台库区索墩布拉克文化墓葬中共发现23例颅骨变形;和静察吾呼被认为是匈奴文化遗存的Ⅲ号墓地中,至少发现了4具变形颅骨。同样,在温宿包孜东、托库孜萨来、尉犁营盘、昭苏夏台、新源鱼塘、木垒四道沟、吐鲁番采坎儿、楼兰平台墓地等新疆及中亚东汉至魏晋时代墓葬出土有变形颅。在哈萨克斯坦等地,甚至把变形颅作为匈奴人的遗存已成传统结论。
2.颅骨变形的分类
颜訚根据颅骨变形的形态进行分类,世界上存在的颅骨变形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枕型。俗称“睡扁头”,可能是无意识或有意识造成的。在婴孩时, 头的枕部受到挤压导致。受压区域限于枕部的后部区域,或上延到“人”字缝区, 甚至上延至矢状缝后段顶孔附近。中国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多数颅骨变形属于这种类型,甚至近现代部分满族居民的颅骨变形也是这种类型。
B.环型。即额骨中间经顶骨至枕骨绕颅骨一圈,有一条明显的带状下陷痕迹,可能是头顶筐、装饰或社会地位所导致的。距今约1.8万多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约7800多年的吉林前郭人等属于此类。我们在安阳殷墟洹北商城商代人骨和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的商周时期人骨上也发现了类似这种颅骨变形现象。
C. 额枕型。骨骼变形的压力来自两个方向(额枕部)。受压区域无定形, 特别是枕部。中南美洲玛雅人的颅骨变形属于这种变形。
D. 混杂型或称组合型。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组合。
中国境内发现的颅骨变形现象多属于枕部扁平化的变形,如山东、江苏、河南、内蒙古、湖北、辽宁、吉林以及南方部分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发现的变形颅多属于枕部变形,即枕骨及部分顶骨呈现扁平化。这种颅骨变形甚至影响到近现代,部分满族人如今依然有睡扁头的习惯,也是枕部变形现象。其他地区如东北、河北和山东等地区的部分汉族也受到变形颅的影响,程度不同地流行此种习俗。
从枕部变形出现率看,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枕部变形头骨最为丰富,大汶口遗址颅骨变形率几乎达到100%,牛河梁遗址次之,达76.47%,其他遗址皆不超过50%。此外,赤峰哈啦海沟遗址和敖汉旗石羊石虎山遗址小河沿文化人骨上也有相当数量的枕部变形现象。男女两性在枕部变形的出现率上总体相差不大,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同时一些遗址男性的枕部变形略高于女性,其中以王因遗址和牛河梁遗址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受到观察个体数量影响所致。同时,几乎所有遗址的枕部变形都存在变形程度不一致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左右侧变形不完全一致,即使有的遗址或个体左右侧变形较为一致,头骨后部扁平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综合来看,枕部变形在大汶口文化各遗址中最为普遍,俨然成为大汶口文化居民极具代表性的现象。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以受到大汶口文化影响较大的豫东地区发现的枕部变形现象最多。这些遗址在时代上以大汶口文化时期为主,龙山文化时期的枕部变形现象已表现出变少的趋势,进入历史时期后就非常少见了。
新疆地区还有另一种变形颅类型,即额-枕骨平行变形,也称作环形变形,如伊犁索墩布拉克文化墓葬中的头骨就属于环形变形,据推测是软质用具造成的。后套木嘎遗址头骨变形也是由软质用具造成的额-枕骨平行变形。
3.关于变形颅的起源问题
最早的颅骨变形案例,根据伊拉克沙尼达尔洞穴发现的距今4.5万年的智人化石,可以追溯到尼安德特人时期。但是,这种变形颅现象在欧洲、西亚、中亚等地中断了很长时间,后来出现的变形颅现象基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甚至更晚的铁器时代。变形颅类型上也略有差异,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还不能完全确定。
有学者根据我国扎赉诺尔人和前郭人颅骨特征及类型的分析,认为我国东北地区是改形颅骨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中国有意改形颅骨的风俗比美洲早得多,可能早在1.8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出现。有意识的改形颅骨现象是从亚洲(可能是中国东北部)随着人类迁移而传播到美洲的。同时,从人工有意改形颅骨风俗的研究,为探索美洲古代居民起源于亚洲的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证据。
我们认为,由于缺乏足够资料和考古学发现的局限性,以及研究的不充分,目前,还难以对变形颅现象的起源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变形颅现象涉及地理范围较广,时间延续较长,类型多样,单一地区起源难以解释在广大时空范围和文化差异较大人群都流行多种类型的改变颅型的行为,更多的可能是不同类型的变形颅现象具有独立的起源,同时在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文化交融,相互影响,形成类型多样、地理分布广阔、延续时间较长的社会文化现象。
4.畸形对头部的影响
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识地对头部骨骼施压,头骨总会直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使头部某些部位或整体的正常生长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因此,头部某一方的生长受到限制,则在另一方受到补偿。这样就会增加或缩短颅骨的长度、增高或降低颅骨的高度、增加或减少颅骨的宽度、改变正常颅骨的生长方向等。德国人类学家马丁(Martin)认为,简单的枕部变形导致颅骨长度缩短了5~30毫米,宽度却增加了20毫米,高度增加1~5毫米,头骨的其他部分,如面部扁平度增加了3°~5°,眶上下裂亦受到一些影响而变狭,额部也相应变得丰满,当然面部受到的影响较之于头部轻微得多。这些颅型的改变直接给体质人类学研究造成了困难。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是形态学观察和体质测量,颅型改变将导致形态学观察的误判,体质测量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差异,造成种族类型学研究的失误。前面红山文化古代人骨上的变形现象造成了骨骼形态学研究结果的误判。
5.颅骨变形的形成
人类的婴儿时期,头骨未完全发育成形,骨质比较弱,可塑性较强。在婴儿出生后到二三岁之间,如果一直给予头骨某种固定持续的压力,可以使头骨缓慢变形,成为某种特定的形态。根据北美地区变形头骨的类型,基于形态差别,一般把变形颅分为“人”字缝变形、枕骨变形、额-枕骨变形、额-枕骨平行变形等4种形态。中国古代大部分的颅骨变形属于枕部变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调查,头骨人工变形按照使用工具和方式的不同,大致有几种表现:用木板等夹住头骨左右两侧或前后两侧使其变形;用绷带等软质用具缠绕头骨使其向上向后变形;在头骨周围束缚石头使其局部变形;用木质摇篮或者硬质枕具等使枕部扁平等。同时,限制婴儿头部自由活动,长时间保持婴儿仰睡在硬质枕具上也能引发颅骨变形。近代满族部分人群仍然使用这种方式养育婴儿,导致部分婴儿颅骨变形。
6.颅骨变形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人工有意改形头部的目的,已有一些人做过探索,魏敦瑞(Weidenreich)在研究山顶洞人颅骨特征时,发现山顶洞人颅骨有人工改形的痕迹。他认为,可能是由于山顶洞人在采集劳动中习惯于将箩筐的背带放到头的额部,这样使得额部经常受到一种人为的压力,限制了额部发育,引起额骨变形。这就是说,起初的颅型改变可能是由于劳动的习惯而引起的,可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颅型。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颅骨变形现象越来越普遍,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社会和文化意义愈加显著,颅骨变形开始具有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瓦努阿图岛上马莱库拉(Malakulan)土著认为,变形后细长的颅骨更加有魅力,象征着智慧。有些族群中,颅骨变形具有划分族群、宣示社会地位的作用,中非芒贝图人和太平洋图曼岛(Tomman)居民以拥有细长的头颅为尊,认为细长颅骨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安第斯山脉区域居民的头骨人工变形,主要是为了美观、彰显强大或尊贵以及区分族群。
满族以扁头为美,凸出的枕外隆突为丑,起初是满汉区别的标志之一,后来东北、河北以及山东等地区汉人也受其影响多流行睡扁头,以至于有了“后脑勺子是东北人的护照”的俗语。
枕部扁平化变形是大汶口文化居民最为普遍的人为改造身体的现象,发生率近100%,不区分地位或阶层,极有可能成为大汶口文化居民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族群的重要象征。我们推测,最开始枕部变形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可能枕部变形后形成的后部扁平且短宽的头骨,恰好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一些古代居民的审美,然后可能刻意保持婴儿仰睡在硬质枕具上的习惯,从而在骨骼上保留下来这种有意识改变颅型的现象。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史前变形颅现象有可能是文化交流中受到大汶口文化居民此种审美的影响,或者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直接向外扩张的影响。
人类学家穆尼扎加(Munizaga J. R.)指出:“颅骨有意的改形是一种文化特征在骨骼上的印记。一方面,它与‘高度发达的文明’有联系;另一方面,由于改形颅骨的广泛存在和改形类型之多,所以它可能用以作为探索文化传播和移民的动向。”
目前,关于颅骨变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于变形颅的起源、成因、分布以及发展衰落等还不完全明确,有些研究还停留在推测层面,但这些变形颅案例,对考古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变形颅的深入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整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和人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和成果,并进行多方位、全面系统的考察,才能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果。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古代人群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课题号:2020YFC1521607)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
作者:王明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2年第6期
梁漱溟:对异己者的态度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强。这种态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互相取益。000186年福建出土一南宋古墓,墓中夫妻:皮肤仍有弹性、血管依稀可见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腴,无所不有。马可波罗曾长时间游历中国,在他的眼睛里,我国到处都是瑰宝,到处都是黄金白银。正因为我国的宝贝很多,这也导致在清朝末年,很多的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矛头一度指向我国。百余年的战争浩劫,让我国无数的奇珍异宝流失海外,成为别人的玩物,令人叹息。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3:51:180000从人生欲望到史学目标
JacobRapoport(1895-1978)和儿子MikhailRapoport(1922-1968)女儿LidyaRapoport(1929-2003)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41:510005从新石器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
[编者按】《从新石器到国家时代长江中游礼器所见“四方”观念刍议》一文作者为赵柏熹、郭静云,刊载于《人文论丛》2019年第2辑128-141页。若有出入,请以期刊为准。转载或引用,务请说明出处。摘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37:410001高蒙河:长江下游文明化初期的人地关系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2: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