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整理|郭明:牛河梁遗址与红山社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讲座整理
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牛河梁遗址与红山社会
主讲人:郭明研究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整理人:孙天(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2019年7月18日上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明研究员在中山大学南校区给我们分享了题为《牛河梁遗址与红山社会》的学术讲座。

郭明研究员以“红山印象”作为讲座议题的切入点,从分期与年代、分布范围与地方类型、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对红山文化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她也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红山社会是否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是什么维持在大区域文化特征的一致性?是否有宗教?等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介绍完红山文化的基本情况后,郭明研究员开始了本次讲座的主体部分——“牛河梁的红山文化社会”。郭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牛河梁遗址的地点、遗存、遗物等信息,并指出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为红山文化晚期。接着她提出第一个论题——社会分工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她以陶器为例,选择与埋葬行为有关的彩陶罐、筒形器、塔形器作为分析样本,观察器型和纹饰各自的连续性变化,考证器物本体和纹饰制作者是否存在各自相对独立的承继关系。经过比对,她认为大约在牛河梁遗址二期晚段,陶器器型与纹饰相对固定的组合被打破,这说明陶器器型与纹饰的制作分属于不同人群,同类器物制作者的分工细化,产生了专门化制作现象。器物制作要求和烧造特征的差异表明在红山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基于器物不同功能的生产分工。同时,通过对勾云形玉器的出土地点、造型、纹饰以及钻孔情况的对比,她发现在玉器的制作中也存在与陶器相似的生产分工现象。由此可知,红山文化的手工业生产存在复杂多层级生产管理系统,并且统治者对生产的控制主要通过控制生产过程而非控制制作技术。

讲座的第二个论题是“统一社会权利的形成与维系”。郭明研究员首先讨论了统一的社会权力形成。她表示,红山文化统一社会权力形成表现在出现高等级的中心大墓。这些大墓基本都位于积石冢的中心位置,随葬品数量多、种类丰富,墓葬规模大,墓穴凿入基岩。那么这样统一的社会权力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来源是什么?郭明研究员认为权力的来源,一般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红山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说明此时上层领导者已经拥有部分特权,器物并不归属制作者,而归属控制者。不过红山文化出土象征武器的钺非常少,反而在意识形态方面,红山文化出现了大型社会礼仪活动场所,这些礼仪场所在区域内有独特性,对于维持统一方面有重要作用。
经过两个论题的讲述,郭明研究员总结,统一的社会权力与复杂的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同时出现。统一的社会权力是集中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基础,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能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使特殊物品短时间集中生产成为可能,所以复杂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团结的重要途径。

学员提问
编辑、配图:刘亚楠
摄影:李伯璋
终审:桑佳旻
新发现 | 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滇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环境的区域变化和垂直变化表现显著,长期以来是地质构造、地貌演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此外,区域内南北向山脉和河流发育,在自然地理上形成通道效应,不仅是沟通青藏高原腹地与云贵高原的纽带,也是连接南亚、东南亚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桥头堡,自古以来便成为人群迁徙和交流的重要地理廊道。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38:190000植食鸭嘴龙类:埃德蒙顿龙 头部相似鸭子(鼻孔朝天长)
埃德蒙顿龙是一种鸭嘴龙类恐龙,它诞生于白垩纪的末期,主要以植物为食,体长可达13米,体重可能在3吨左右。埃德蒙顿龙具有非常明显的鸭嘴龙类特征,它的鼻孔很像鸭子长在头顶前端,嘴巴是类似鸭子的喙状嘴,头部显得非常的平坦且宽阔,整体长度可达1米。埃德蒙顿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1:40:21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辛村卫国墓地
西周时期卫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浚县以西35公里的辛村。1932~1933年,河南古迹研究会先后进行4次发掘,发掘工作由郭宝钧主持。1964年出版了考古学专刊《浚县辛村》。墓地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300米。共发掘墓葬82座。年代从康叔受封到卫国灭亡,约当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时期卫国的历史、葬制、车制及西周时代戈戟的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辛村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9:37:540003俞志元:学术论文写作入门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19:530000《夏商周考古探研》后记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06: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