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培训上学堂 梁子发掘手铲忙!第二届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研修班正在进行时
旧石器时代考古在追溯人类起源和中华文化根系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事业的发展囿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一些从事旧石器考古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训练,一些省份根本没有专门做旧石器考古工作的从业者,设有考古文博专业的大学更是普遍缺失具有专业背景的承担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的合格教师。在此背景之下,一项针对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的研修计划逐渐形成并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被付诸实施。
2021年7-9月,首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在宁夏水洞沟遗址成功举办,鸣响了该领域在岗培训的第一枪。该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研究员承担了组织协调和主要的教学任务。
2022年8-11月,在湖北省文旅厅和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支持下,第二届旧石器时代考古高级培训研修班移师湖北省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举办,继续推行旧石器考古领域人才培养计划。学堂梁子遗址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存丰富,是国内难得一见的集石制品、人类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位一体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经历多年的考古发掘、古人类化石与石器研究、地层沉积分析、多方法的测年和古环境重建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具有优厚的学术积累和工作基础。202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该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2022年,遗址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发掘核心区建设了设施完备的考古方舱与实验室、多功能交流中心,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团队,配备了一流的考古发掘与信息提取、记录与数据分析的仪器设备,具备了行业教学和实习的优渥条件,是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与研修的理想处所。

2022年8月8日,研修班在学堂梁子遗址顺利开班。8位学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贵州大学、广西自然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学员资质均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有一定的田野考古工作经验和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实际需求。
本届研修班为期三个月。班主任高星老师精心设计了培训课程与计划,将培训内容分为重点基础课程、野外操作实践、材料整理与标本观测、考古简报-报告与论文撰写四个部分。作为教学实践的内容,学员被要求全程参与学堂梁子遗址2022年度的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并提交简报作为结业作业;参与遗址发掘的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单位的业务人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们也旁听了研修班的课程。目前培训课程与实践流程已经过半,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高星老师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教师团队,为学员累计授课已达28次。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奠基人裴文中先生曾形象地指出:考古学,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要四条腿走路,这四条腿就是考古学、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在理论授课方面,高星老师为学员精心安排了以旧石器考古、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为主并包括其他必要知识的课程。
为使学员对学堂梁子遗址和培训环境有全面的认识,本次培训的副班主任、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成秋老师以“学堂梁子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讲座,系统介绍了遗址从调查发现到7次发掘的全过程和最新研究进展。
由于学员的学术背景不同,本次培训特别增加了考古学绪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等内容,由浅入深,涵盖了考古学基本概念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尤其是高星老师所做的有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的讲授,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帮助学员更好厘清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脉络,明晰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现状,了解到该领域的所面临的前沿课题,并通过对一些具体课题研究的介绍(现代人起源,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使学员对国内外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进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关莹、邢松、葛俊逸、饶慧云,南京师范大学邵庆丰等老师分别从环境考古,新生代哺乳动物的演化与环境,旧石器时代残留物与遗传样本的提取与分析的方法、理论与实践,人类的生物演化历程,年代学框架建立等角度为学员做专题讲授,让学员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夏正楷老师还带领学员对学堂梁子遗址周边的第四纪河流阶地进行了地质考察。
为了让学员能够熟练掌握田野调查、发掘、记录、采样及相关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北京大学李锋老师线上讲授了旧石器时代遗址野外发掘操作规范;中央民族大学彭菲老师讲授了《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数字化发掘案例——水洞沟与鸽子山》,为学员们介绍了水洞沟和鸽子山两个晚更新世的旧石器旷野遗址的数字化发掘理念与实际操作。张晓凌老师则为学员讲授了《石器研究中的微痕分析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员对于经常接触到的石器的生命史和功能、使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王社江老师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老师分别以大秦岭地区的旧石器研究进展和浙江旧石器调查与发现为题讲授,介绍了区域系统调查与发掘研究的宝贵经验,培养学员以旧石器考古项目负责人的视角看待区域性考古工作。

研修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野外操作实践。以高星老师为班主任的教师团队有着丰富的野外工作和人才培养经验,并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指导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考古发掘方法与流程。同时,通过重点基础课程的培训,学员、队员们得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田野实践中。
结合北京周口店遗址、泥河湾东谷坨和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多次发掘经验,学堂梁子遗址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田野考古发掘与记录规范。比如遗址布方,运用全站仪进行坐标系法布1×1米的探方,再分亚方进行发掘;发掘是在自然层内设操作层,逐层发掘,用激光水准仪控制整个发掘区的进度,一层做完统一做下一层;发掘的土样堆积用全站仪测点给号,全部过筛;出土的遗物尽量保证其原始位置,大于2厘米的石制品、砾石和化石均在整体揭露后测量其三维轮廓和产状,小于2厘米的记录三维坐标点;探方日记从一开始的表格文字填写更新为填空与勾选相结合,前后进行3次改版和多次讨论;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手段为发掘与记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
田野考古发掘规范的制定是科学获取考古学研究材料的重要保证,而最终是否能达到考古人员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依赖于发掘过程中的执行力。为了尽量提取科学、全面、综合的信息,解决预期问题,“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实为必然。
在学堂梁子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每位考古人员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考古发掘和记录。以按操作层进行发掘为例,我们在单位文化层内按照亚方进行水平层发掘,并根据本遗址情况对水平层厚度(2厘米)进行合理掌控。过程中使用激光水平仪对地层深度进行找平,可保证多亚方和各探方发掘深度保持一致,并运用全站仪对每层堆积进行测点给编号。这样看似“磨洋工”的精细发掘,让我们发现了许多易被忽视的小尺寸石制品和动物碎骨,也有利于进行精确观测、记录遗物遗迹的分布位置和产状信息,为后续每件遗物和每个遗迹之间的空间信息联系的研究提供可能性。


高星老师在他的论文集《拼合的石器》的前言中做过这样的阐述:“考古是一项集体、团队的事业,每个人从一个遗址、一个领域、一个思路尽一份力量,做一份贡献,拼合起来成就了中国百年考古的事业!”
两个月以来,来自四面八方、学术背景不同的学员们,在学堂梁子遗址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了一个绵密的集体,共同为学堂梁子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和学科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未来的一个月,学员们还将进行石器打制与使用实验、石器技术与类型分析、拼合实践和微痕观测,实习简报、报告和论文撰写。结束考核后,学员们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火种带回去。
星星之火,虽可燎原,协力共进,方不溃散。我们学习,我们实践,我们成长,我们期待!
执笔:高黄文 赵文杰 王晓阳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轴心时代中国孔子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以书之名#前言(一)今天,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在科技层面,我们已经了解西方。在制度层面,我们能部分了解西方。但在文明层面上,彼此的了解却远远不够。现代文明蕴含着古典文明的精神基因。欧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文明;伊朗与波斯文明;土耳其和奥斯曼文明;俄罗斯和东正教文明;以色列和犹太文明。种种关系连着种种基因演化成种种道路。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8:54:510002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三彩罗汉像新识
原藏于河北易县八佛洼山洞中的三彩罗汉群像早年流失海外,现散藏于西方多国的博物馆中。2015年底,笔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访学期间,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下文简称ROM)见到该馆收藏的其中一件三彩罗汉像。它位于博物馆东亚文物展厅入口内侧的显要位置,开放性的展示使参观者能近距离、无障碍观赏。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1:47:480000沈阳故宫内部发现古墓 让考古学家诧异的是 皇宫内怎么还埋人
2020年8月份,沈阳故宫北侧中心里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顺利通过了文物局专家的验收。这意味着中心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任务是修复出土的文物并进行拓印。然而,让考古专家们感到诧异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死后竟然被埋葬在皇宫的中心地带?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1:17:5900001994年内蒙古出土宝山辽墓 让专家无所适从(辽代古墓)
古墓里的壁画记录了墓穴主人的一生。在每一次说到内蒙古的时候,大家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非常辽阔的大草原。要么就是牛肉和羊肉,不过内蒙古作为一直以来的游牧民族,也诞生过很多的王朝,这些王朝自然也是遵守后来入土为安的规定,这些年在内蒙古发现的古墓数量也不算少,而在1994年内蒙古的赤峰市就出土了一个辽代的古墓。辽代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8:12:550000郭小凌:生不逢时的雷海宗 雷海宗先生《西洋文化史纲要》一书读后
对于国内大多数年轻的史学工作者而言,雷海宗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毕竟岁月迁流,物是人非,雷先生封笔和去世已经近半个世纪了,在世时又没有给中国史学界写出一两部为晚生后辈绕不开的经典著作,因此他淡出中国年轻学人的视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