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日课||No.6
论语(钱穆新解)
学而篇第一
(一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为贵:礼主敬,若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
斯为美:斯指礼,亦指和。先王之道,以礼为美。和在礼中,亦即以和为美。
小大由之:事无大小,皆由礼,亦即皆由和。
有所不行:此四字连下读,谓亦有不能行处,如下所云。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节,限别义。如竹节,虽一气相通,而上下有别。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亦必有别,有节限,始得相与成和。专一用和,而无礼以为之节,则亦不可行。言外见有礼无和之不可行,故下一亦字。
本章大义,言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白话试译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一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言可复也:与人有约而求能信,当求所约之近于义,俾可践守。复,反复,即践守所言义。
远耻辱也:恭敬亦须合礼,否则易近于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犹依。宗,犹主。谓所依不失为可亲之人,则缓急可恃,亦可亲为宗主。或说:因,姻之省文。宗者,亲之若同宗。外亲无异于一本之亲。今按前解通说,后解专指,今从前解。
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亦见道有先后高下之别。信与恭皆美德,然当近义合礼。有所因依亦不可非,然必择其可亲。
白话试译
有子说:“与人约而求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一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志在学,不暇及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速义。慎,谨也。于事当勉其所不足,于言当不敢尽其所有余。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言有道德或道艺之人。正,问其是非。如上所行,又就有道而正之,始可谓之好学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中国“地中”:考古印证历史 难怪古人说“影差一寸,地差千里”
“地中”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中国的名字来源,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象征。古人如何确定“地中”呢?其实,古人是通过测量夏至日影长度来确定“地中”位置的。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4:42:300000古墓中的五岁新娘 解开皇族秘辛(古代冲喜)
坟墓中的五岁小姑娘是为了给失去的王子冲喜。众所周知,古代人在去世之后都会在墓穴中放很多的陪葬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陪葬品都成为了如今非常珍贵的文物了。古人除了在墓中放置陪葬品之外,那还有要求活人殉葬的制度,真的是让人感到心酸。工地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1:15:420001羌族人的祖先是谁 羌族是谁的后代(炎帝)
据说羌族人的祖先是炎帝,也就是说羌族人都是炎帝的后代。羌族的介绍: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早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这个民族的记载。在历史上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对于羌族人的称呼也不同,羌族人也被称为氐羌或西羌,无论被称为什么样的名字,各种历史资料上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从来没有中断过。我要新鲜事2023-06-20 19:39: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