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洛阳魏晋墓

曹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附近的墓葬。分布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其中曹魏墓发现较少,西晋墓发现较多。过去被盗情况严重,曾出土过一些西晋墓志其中著名的有荀岳、左棻等墓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等单位进行发掘。1982~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对西晋帝陵区进行了勘察和发掘。

洛阳曹魏墓已发现的多室砖墓,与东汉晚期墓葬接近,有前、后2室,前室近方形,设左、右两耳室,后室平面长方形。前有甬道和长斜坡土墓道。这种平面布局,应是当时流行的形式,在河西魏晋墓和江南的东吴墓中,都是经常采用的。1956年在涧西发现的出有正始八年(247)铁帐构的墓葬,全长近8米,前设长1.62米的砖甬道和长25.5米的斜坡土墓道。由于盗掘破坏,棺椁无存,仅在前室后部中央有铁质帐构5件,上有“正始八年八月”铭文,说明原有斗帐一座。帐构附近出土有玉杯、铜博山炉、铜鋗等物。左耳室内有陶俑、陶磨、陶井、陶猪圈,以及家畜、家禽模型。右耳室出土7件带盖陶罐。


洛阳西晋墓 已由多室墓向单室墓过渡,多有甬道和长斜坡墓道,墓道上宽下窄,两侧自上而下宽度递减,呈台级状。西晋的帝陵分布在洛阳城东南蔡庄以东邙山南麓,在南蔡庄村北2.5公里的山坡上,经探查发现了排列有序、坐北面南的西晋墓23座,可能与晋武帝峻阳陵有关。在后杜楼村北1.5公里的枕头山墓地,发现西晋墓5座,很可能与晋文帝崇阳陵有关。峻阳陵墓地以1号墓规模较大,位于墓地最东部。墓道长36米,墓室长5.5米,其余22座分布于西部,规模较小,墓道一般长17~22米,墓室长4.5~6.5米,分作4排。枕头山墓地诸墓也是坐北面南排列有序,最大的1号墓在东部,其余诸墓在西部分排两列。墓地周围,还残存有茔垣和建筑遗迹。已发掘的枕头山4号和5号墓,都是土洞墓室,拱顶,安有石门,以漆棺为葬具。由于早年被盗,仅存一些残损的盘、碗等陶器,以及少量铜扣、鎏金铜铺首、铁钩、串珠、桃形金饰等。

洛阳的西晋墓还发现于城西,墓葬结构大致可分3种,在墓葬形制、规模及出土物的品种、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同时出现了记载死者身世的墓志,这正是西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日益严格的反映。大型墓都有宽大的砖筑墓室和长斜坡土墓道,墓道一般长25米以上。以元康九年(299)徐美人墓为例,墓室方形,四壁呈外凸的弧线,四隅砌内凸的起梭线的角柱。墓室前面设有长2.37米的甬道和两重石门,再前面是长37.36米的斜坡墓道。墓道上口宽5.1米,上宽下窄,两侧形成5级台阶,深12.2米。大型墓中常放置圭首碑式的石墓志,如元康九年徐美人墓志,有的在圭首处还开有圆穿,如太康八年(287)残志。墓中放置的陶俑群,包括镇墓兽、牛车、鞍马和牵马俑、武士俑和侍仆俑,武士中有高鼻深目的少数民族形象。也有陶质的庖厨明器和家畜、家禽模型。

在随葬陶器中,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形多子槅、翻口罐等器物。由于早遭盗掘,较贵重的物品及金属器皿多无存,只残留少量小金花、铜鋗、铁刀等物。中型墓也具有砖筑的方形墓室和长墓道,但规模比大型墓小得多,墓室多为券顶。如52号墓,墓室边长3米,四壁平直,甬道不及1米,墓道长9米。中型墓一般没有墓志,随葬的陶俑和模型明器也较少。小型墓极为简陋,只是土坑竖穴,圹穴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深1.2米。少数圹穴中有葬具,包括木棺、陶棺和用小砖砌成的狭窄棺室,随葬品常常仅有一两件陶罐。
“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访谈录
考古学家挖掘古代遗址,揭示古代留给现代人的秘密。然而,有时候这些秘密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它们的话。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考古学家,不仅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部书,一种特殊的历史或考古学史,蕴含着很多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秘密。——题记时间:2001年1月5日下午地点:安金槐先生家中采访者:方燕明、曹兵武0002夏朝周朝是黄种人 为何商朝殷墟却挖出白人 考古显示不是战俘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商、周三代被认为是同源的,都是黄帝的后裔。然而,现代考古研究已经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从东北的红山文化到黄河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浙江的良渚文化,各具发展脉络,最终融合成了华夏文明。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属性以及其背后的真相。1、夏朝的族源我要新鲜事2023-06-09 21:22:120000对付点过名就溜“老油条”,古代一考勤办法很有效,迟到早退很难
古人上班与违纪管理本文作者倪方六上班,已成现代人日常工作状态。古代呢,一部分人也有班上。比如京官就要上班,称为“上朝”。如果不去,要提前说明情况和理由,并在“花名册”上注明不上班的原因,称为“注门籍”,如身体不适,便在自己的名字下注“病”字。相对京官来说,地方官员要自由得多,但同样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是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也要点名或签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5:27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丘湾社祀遗址
▲丘湾遗址位置图商代晚期杀人祭社的遗迹。位于江苏省铜山县丘湾。南京博物院于1959年发现,并先后3次进行发掘。▲遗址中心竖立的大石遗址位于丘湾商代遗址偏南部,面积约75平方米,中心竖立4块天然大石块,中间一块最大,略呈方柱形,高1米,宽、厚约0.23米。周围有人骨20具、人头骨2个和狗骨12具,头向都对着中心的大石块。▲人骨出土情况▲狗骨出土情况▲人骨与狗骨示意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1:50:5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