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兴“剃龙头”,2022年二月二龙抬头第二天为何又说不宜剃头?
正月为什么忌讳剃头?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民间有个习俗,正月不剃头,老话说,“正月剃头死舅舅”。
我到熟悉的街头理发店了解了一下,还真有这个现象,正月理发店的生意是一年中最差的。

民间为什么忌讳正月剃头?这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天干地支聊起。
天干10字中的第四个字——“丁”,便与剃头禁忌有关,民间流传的根据干支编的“彭祖禁忌”第4忌就是——
“丁不剃头,头主生疮。”
这就是老话说的,干支纪日逢“丁”那天不宜剃头,否则会生疮。
比如,2022年2月23日 ,虎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干支是“丁未日”,如果在过去,这天便“不宜剃头”。
不只如此,2022年3月3日,虎年农历二月初三,干支是“丁巳日”,也不宜剃头——“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剃龙头,但第二天就不宜剃头了,要再过一天,二月初四再剃。

民间这一说话的由来,是因为“丁”与“疔”谐音,疔是易生于头面、手足等部位的毒疮,在过去是很可怕的,能要人命。
但逢丁日剃头生毒疮显然是没有根据的,没有科学道理,是老迷信。相反,老不剃头才易生疮呢。
不过,迷信也是传统文化,毕竟历史上存在过,过去人信以为真呢。
干支纪日60天中,共有6个逢“丁”,分别是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6天,他们相隔10天,也就是说,在老皇历中,每旬都有一天“不宜剃头”。
除了不宜剃头,这6天里还有其他禁忌,这里也顺便说一下——

丁卯日,不只不宜剃头,还不宜打井,否则打出来的井水质不好——“卯不穿井,水泉不香”;
丁丑日,不只不宜剃头,也不要穿得太正式隆重,否则想回老家不容易——“丑不冠带,主不还乡”;
丁酉日,不只不宜剃头,还不宜请人喝酒,否则会因为喝大出事——“酉不宴客,醉坐颠狂”;
丁未日,不只不宜剃头,还不宜吃药,否则容易药物中毒——“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丁巳日,不只不宜剃头,还不宜跑得太远,否则容易丢失财物——“巳不远行,财物伏藏”。
如此看来,2022年2月23日这天,在过去还不能吃药。这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迷信者语,其实是提醒大家服药要小心。

“丁不剃头”一说有无道理?要论这个理,得从“丁”的字源说起。
丁,是笔划最简单的汉字之一,一横一竖钩,2划。此字很古老,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丁”字,除了用于天干外,甲骨卜辞中的“丁”还有两层意思,一指天神,一指丁祭。
丁祭为陈列祭品之祭,在祭祀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武丁等五名直系及母癸、妣己时使用。

初释卜辞时,专家的第一感觉这是个“口”字,但如果往下释读,看接下来的字,释为“口”字就不通了。

遗402片甲骨上的第2个字,是地支第六字“巳”;
甲243片甲骨上的第二字,是地支第8字“未”;
乙5327甲骨上的第二个字,是地支第10个字“酉”。
从干支组合来释读,那个“口”只能是天干第4个字“丁”,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口”字,由此确定这个“口”就是“丁”。
这样 ,上面三句卜辞就可以正确地释读出来了——
遗402片甲骨:“丁巳,卜今日晵”
甲243片甲骨:“丁未,卜王令…田”
乙5327甲骨:“丁酉,卜侑岁于祖”

或许有网友会问,这个字为什么就不能是“口”字呢?或者说,在甲骨卜辞中“丁”与“口”是会不会同字呢?完全不是这样的,在甲骨卜辞上有单独的“口”字。

那么,甲骨卜辞上天干的“丁”字,为什么是“口”形?

“丁”字的形状为什么前后会变化那么大?郭沫若从《尔雅》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他认为甲骨卜辞中的“口”,是“晴”的古字。后世变化成横竖“丁”,和鱼的眼睛部位有关。
《尔雅·释天》:“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
鱼枕就是鱼头骨中两眼睛中间那块骨头,如篆书“丁”字形,《尔雅》的解释也是据篆书而来,并不是“丁”字之原本。
甲骨卜辞中的“口”,应该是“睛”的古字?郭沫若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淮南子·主术训》在讲到圣主明君时,有这么一句话:“夫据除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晴,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
其中的“达视犹不能见其晴”一语,为“丁”是睛的古字的推测找到依据——一个人视力再好,也看到自己的眼珠子。

有一个成语叫“目不认丁”,形容一个人没有文化,连最简单的“丁”字也不认识。但这句成语最初的含义,并不是这样,而是《淮南子》说的,“达视犹不能见其晴”。
但是,即使甲骨卜辞中的“口”是“睛”之古字一说是正确的,也没有解释清“丁”之字形变化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成为天干用字。
在古陶文中,“丁”字形已接近现代汉字的形状。


丁与人就此挂上钩,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丁即口,口即丁。“口”代表人,过去战争年代强行征兵俗称“拉壮丁”,也就是这么个意思,由此才有了“人丁兴旺”、“人口普查”这类说法。

行文至此,“丁不剃头”的禁忌,应该可以找一点根据了——因为丁是人,剃头寓意去人,不吉利,所以古人有意不在干支中有“丁”的日子剃头。
久之,“丁不剃头”成为禁忌。
而民间所谓逢丁日剃头会生疮的说法,显然是很肤浅的,乃村夫之言。
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有了“正月不剃头”的风俗?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明清以前,剃头不要说忌在丁日,在其他时间剃头也是要考虑考虑的,古人认为肤发不可去,否则是对父母的不孝。大家从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的秦汉人,一般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就是这一历史风俗背景。

这一风俗的理论支持,应该是中国儒家圣人孔子的观点。《孝经·开宗明义章》引孔子的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毛发、肌肤都是父母给的,要好好保护,不要毁坏不要搞伤,这是最基本的孝行。
古人不剃头的风俗,还与先秦存在的髡刑有关。
髡刑就是剃去头发,这是很丢人的一种羞辱刑罚手段。
如果一个人主动要求剃头,这不是自取其辱么!四十年前,还有将犯罪有过错人员“剃头游街示众”的现象,我少时不只一次看到过。

一年中,古人最讲究的月份是正月,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开年讲究吉祥如意,有诸多禁忌,至今这些禁忌风俗仍有效力。
动刀,是古人最忌讳的正月行为之一,刀为铁为金,在冷兵器时代,意味着杀戮,正月动刀便意味着一年动荡,家庭不安,这是非常不吉利的。
而剃头就是动刀,所以剃头师傅忌讳正月给人剃头——“正月不剃头”,并非对被剃头者来说的,而是针对剃头师傅的。特别是正月逢“丁”之日,剃头匠更是懒得动刀。
可见正月不剃头的风俗,最初是“剃头匠正月不给你剃头”,而非消费者不能剃头。

那么,为什么又会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据我考评,这一风俗的存在最长不会超过300年。
“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从满人五月剃头禁忌流变而来的,这是非常肯定的。
满人从东北入关,取代汉人统治中原后,便把自己的关外风俗“内销”给中原汉人,以示征服,其中就有“五月不剃头”的风俗。
一年中,满人忌讳五月份剃头(髡头)。清人留下的笔记记载有这一风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的五月宜忌中称,“五月多不剃头,恐妨舅氏。”
《帝京岁时纪胜》一书的作者是潘荣陛,他是北京大兴人,生卒不详。根据他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入皇宫任事、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退休家居的记载来看,是雍乾时人无疑,故文中所记也是其时的风俗。

从潘荣陛所记来看,其时是“五月剃头死舅舅”,而不是“正月剃头死舅舅”,其时距今不到300年,也就是说,“正月剃头死舅舅”风俗是这之后出现的。
这一风俗影响到中原后,中原人应该又结合了天干纪日中的“丁不剃头”、“正月不动刀”等禁忌,才变成了“正月不剃头,剃头妨舅舅”,由此渐渐成俗。
满人为什么认为五月剃头对舅氏不利?我尚没有找到准确的民俗学根据,但很可能是因为五月是“毒月”之故,有了解这方面的网友欢迎补充。

至于网传“正月剃头死舅舅”风俗,是因为人们思念灭亡的明朝——思旧,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隐称“死舅”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应该是编造附会之说。
因为最早的“死舅”,即剃头“恐妨舅氏”风俗,流行于清宫和满清贵族之家,他们会思念明朝?所以所以……
其实,民间“正月不剃头”风俗的形成,潜意识中是避凶趋吉的心理使然。
为什么人们喜欢在二月二及之后剃头呢?也是这个道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剃头也叫“剃龙头”,刮胡子则叫“剪龙须”,就是讨个吉利。

(注,因甲骨用字无法打出,涉甲骨卜辞的文章部分以图片插入)
南京挖出来的公主墓 里面居然有活人居住
古墓里居住的是外来打工人。古墓当中有活人居住,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真的存在吗?相信很多人看了标题之话都有这样的疑问,不过这件事情就是真实发生过的,那么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古墓呢?住在古墓当中的人又是些什么人呢?明朝公主墓我要新鲜事2023-08-21 19:03:140001跨湖桥:我国最早的独木舟与海外移民
跨湖桥是古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约4公里的湘湖地区。距今约8000年前,跨湖桥先民在磨制石器、制陶、编织和造船等方面已有突出的发明和创造,期器物类型、制造技术与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跨湖桥遗址所发现的独木舟遗存,是中国舟船制造的发端与航海探索的起点,对亚洲东南沿海、太平洋岛屿南岛语族海洋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2:070000乾隆御赐一颗养老牌 赐给千叟宴的老者(御赐养老)
乾隆将一块御赐养老牌送给参加千叟宴的一个老人。国家一级文物乾隆皇帝当年御赐的养老牌通体为银制,重达361.5刻,正面篆刻的八字铭文太上皇帝御赐养老。嘉靖元年,退休做了太上皇帝的乾隆,邀请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去到故宫复宴,以此来昭示天下太平、名声部属,以及显示天子养老敬老之役。此次举行的大型宴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千叟宴。千叟宴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31:410000孔子后代孔安国曾给汉武帝捧痰盂,古人养生家为何不提倡痰液?
“随地吐痰”是不道德的本文作者倪方六现在,国际上有一种不太好的眼光,老认为中国(大陆)人不讲卫生,爱随地吐痰、大小便什么的。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一种偏见,因为随地吐痰、大小便并不是大陆人才会干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现象。其实,从我在史料中的发现来看,中国人是很讲卫生的,不随地吐痰同样是古人所担提倡和积极执行的,早在先秦时就有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则。我曾就此专门撰写了文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49:470000编辑手记 |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讲好民族文物的故事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新巴尔虎右旗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2月定价:38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40: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