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汉昇:唐代物价的变动(一)
一、引言
物价一涨一落的变动,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就消费者这一方面来说,物价贵了,他们往往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要大大的削弱,以前许多力能买到的物品都买不起,只好把原来的生活标准忍痛降低。反之,物价贱了,他们自然要笑逐颜开,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增大,可以自由享用各种物品,过着很舒适的生活。至于生产者,也是同样感到物价涨落的影响,虽然他们所感到的与消费者完全相反。当物价上涨的时候,他们都兴高彩烈,因为这是他们发财机会的来临。反之,当物价下落的时候,他们却很焦急,因为这样他们不独赚不到钱,有时甚至要大大的亏本。物价变动既然给予一般人民的经济生活以这样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史的研究上,当然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了。
在有唐一代,几近三百年的时期里边,物价曾经发生过好几次明显的变动。如果我们画一条曲线来表示它变动的情形,我们可以发见这条曲线老是一起一伏,而且起伏的高度并不一样。兹就时间的先后,述说这几次物价变动的情形及变动的原因于下。
二、唐初物价的上涨
唐初的物价,承继着隋末以来物价的上涨而上涨。隋末物价所以上涨,一方面由于物品供给的不足,他方面由于货币的贬值。隋炀帝前后三次大规模地征伐高丽,不独师出无功,而且引起国内的叛乱,结果生产机构破坏,造成物品供给不足,价格昂贵的局面。《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七年十二月条说:
帝(炀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米斗直数百钱。
又《太平广记》卷二六七《朱粲》条说:
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
同时,政治混乱的结果,铜钱的私铸大增。这些私铸的钱,因为品质恶劣,价值低跌,物价遂相反地向上高涨。《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说:
大业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或剪铁鲽、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货贱物贵,以至于亡。(《通典》卷九,《通志》卷六二及《册府元龟》卷五○○同)
上引《通鉴》卷一八一说,隋大业七年,米一斗卖至数百钱。其后,据《太平广记》卷二六七所载,米斛万钱,即每斗一千文。再后,到了隋恭帝义宁元年,米价更高到三千文一斗。《通鉴》卷一八四义宁元年十二月乙未条说:
东都米斗三千,人饿死者十二三。
隋末物价既然那样高涨,到了唐初,物价当然不易平复下去。在这时,因为隋末以来的钱币品质太劣,在买卖上多半改用布帛来作交易媒介①[1],货币贬值的原因算是除去了。可是,物品供给的不足,在唐初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唐高祖统治的区域尚属有限,为着要扫灭群雄,完成他的统一事业,还要大规模地用兵。这么一来,生产事业便不免要被忽略,从而发生物品供给不足,价格昂贵的现象。《旧唐书》卷一《高祖纪》载武德元年:
十一月己酉,以京师谷贵,令四面入关者车马牛驴各给课米,充其自食。
又《新唐书》卷一《高祖纪》载武德二年闰二月:
乙卯,以谷贵,禁关内屠酤。
又《通鉴》卷一九二载贞观元年十二月戊申:
诏以关中米贵,始分人于洛州选。
由此可知,唐代由开国到太宗贞观初年
唐兵围洛阳,掘堑筑垒而守之。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升。
这固然是自洛阳被围,粮食来源断绝时的特殊现象。可是,到了贞观初年,绢一匹也只能买到一斗米。《通鉴》卷一九三说:
(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
又《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说:
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
又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说: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又同书卷六《奢纵》说: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往者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两唐书《马周传》均作“米”)一斗。……”(《旧唐书》卷七四《马周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唐会要》卷八三及《通鉴》卷九一五同)
又陆贽《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说:
武德年中,革车屡动,继以灾歉,人多流离。贞观之初,荐属霜旱,自关辅绵及三河之地,米价腾贵,斗易一缣。道路之间,馁殍相藉。(《全唐文》卷四六五同)
总之,唐代由开国到贞观初年,约共十年左右(618—627),因为连年征战,农产失收,物价都很昂贵,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三、太宗高宗间物价的下落
唐初物价的上涨时期,到贞观初年即已停止。及贞观三四年,物价便作急剧地下降。这次物价低落的时间,一直到高宗麟德三年为止,约共三十八年(629—466)左右。
这时期物价所以大大的低落,主要因为物品供给的增加。历史上有一段故事,可以证明唐太宗对于生产事业的注意。《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说:
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咒之曰:“人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将吞之。侍臣恐上致疾,遽谏止之。上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患。(《唐会要》卷四四及《新唐书》卷三六《五行志》略同)
这么一来,由于政府的注意与努力,生产事业自然可以大加发展。结果,农产连年丰收,自足以促使物价的下降。
复次,自唐高祖武德四年起,政府又努力于币制的改革,把隋末的劣钱废弃不用,而代以品质较好的开元通宝钱。《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
钱的成色提高了,价值自然上涨,物价遂相反地下跌。
由于上述的原因,贞观年间,物价非常低廉。就米价来说,每斗只卖钱四五文,或甚至两三文。《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说: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以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又《通鉴》卷一九三说:
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又《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说:
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
又同书卷七九《魏徵传》说;
帝(太宗)即位四年……米斗三钱。
又《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说:
太宗躬行俭约,抚养困穷。……是以至诚上感,淳化下敷,四方大和,百谷连稔。贞观八年以后,米斗至四五钱。俗阜化行,人知义让,行旅万里,或不赍粮。
又《通典》卷七说: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年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以上是贞观年间米价低廉的情况。复次,其他农产品,如菽粟等,价格也很低廉。《旧唐书》卷七八《高季辅传》说:
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又曰:“……今畿内数州……菽粟虽贱,储蓄未多。……”
其中关于粟的价格,《贞观政要》卷六《奢纵》说: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旧唐书》卷七四《马周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唐会要》卷八三及《通鉴》卷一九五同)
又《通鉴》卷一六九载贞观十五年八月:
乙巳,上谓侍臣曰:“朕有三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
由此可知,史家盛夸的贞观之治,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看来,的确是值得讴歌的黄金时代。
以上是贞观年间物价下落的情形。其后,唐高宗即位,物价也是一样的低廉。《通鉴》卷一九九说:
是岁(永徽五年)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杭米斗十一钱。
这种物价低廉的情况,到了麟德年间(664—666),仍是一样。《旧唐书》卷四《高宗纪》说:
是岁(麟德二年)大稔,米斟五钱,<麦牟>麦不列市。
又《通鉴》卷二○。一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寅条说:
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又《通典》卷七说:
麟德三年,米每斗折五文。
综括上述,我们可知,太宗在位的大部分时间,以及高宗在位的上半期,一共三十多年,由于钱币的健全,及农产的丰收,物价曾经长期地下降。
四、武周前后物价的上涨
高宗时代的物价,我们可以分为上半期与下半期来说,而以麟德三年,即乾封元年(666)为分界。关于高宗上半期物价的低廉,上面已经说过。到了下半期(666—483),物价便渐渐上涨。这时物价所以上涨,约有两个原因:(1)货币的贬值与膨胀;(2)物品供给的不足。乾封元年,政府铸造新钱,名曰乾封泉宝,其大小及重量并不比开元通宝增加多少,但却规定它当旧钱十文行用[2]。这么一来,钱遂因品质与面值相差太远而价值低跌,从而影响到物价的上涨。《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至乾封元年,封岳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仍与旧钱并行,新钱一文,当旧钱之十。……又缘改铸,商贾不通,米帛增价,乃议却用旧钱。(《通志》卷六二及《唐会要》卷八九略同)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乾封元年,改铸乾封泉宝。……明年,以商贾不通,米帛踊贵,复行开元通宝钱。
又《通鉴》卷二○一乾封二年正月癸未条说:
自行乾封泉宝钱,谷帛踊贵,商贾不行。
乾封泉宝对于物价上涨的影响,后来虽因停止使用而终结,但再过一些时候,到了仪凤四年(679),钱币又因大量铸造而流通过多,以致影响到物价的上涨。《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时(仪凤四年)米粟渐贵,议者以为铸钱渐多,所以钱贱而物贵。于是权停少府监铸钱。寻而复旧。(《通典》卷九同)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是时(仪凤四年)铸多钱贱,米粟踊贵,乃罢少府铸,寻复旧。(《通志》卷六二同)
复次,当时朝野因忙于对高丽、吐蕃及突厥用兵,对于生产事业比较忽略,结果农产失收,物价遂从而上涨。《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韦承庆传》说:
仪凤四年五月,诏皇太子贤监国。时太子颇近声色,与户奴等款狎。承庆上书谏曰:“……自顷年已来,频有水旱,菽粟不能丰稔,黎庶自致煎穷。今夏亢阳,米价腾踊。贫窭之室,无以自资,朝夕遑遑,唯忧馁馑。……今关陇之外,凶寇凭凌。西土编氓,凋丧将尽。干戈日用,烽柝荐兴。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遑于稼穑。……”
关于高宗下半期物价的上涨情形,除见于上引各种记载外,《新唐书》卷三《高宗纪》载咸亨元年:
八月庚戌,以谷贵,禁酒。
又《旧唐书》卷五《高宗纪》说:
(永隆二年闰七月)丙寅,雍州大风害稼,米价腾踊。
(永淳元年四月)丙寅,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留守,命刘仁轨、裴延、薛元超等辅之。上以谷贵,减扈从兵。士庶从者,多殍踣于路。
由此可知,当时米粮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至于它的真实价格,在永淳元年(682),每斗约自二百二十文至四百文不等。《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说:
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日大雨,至二十三日,洛水大涨……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已上,麦一束止得一二升,米一斗二百二十文。……国中大饥,蒲、同等州没徙家口并逐粮。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西京米斗三百已下。
又《通鉴》卷二○三说:
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永淳元年四月丙寅条)
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永淳元年五月乙卯条)
又《通典》卷七说:
永淳元年,京师大雨饥荒,米每斗四百钱。加以疾疫,死者甚众。
以上是高宗下半期物价上涨的情形。高宗死后,武后临朝称制。关于武后时代的物价,因为文书记载有缺,故作者本着阙疑之义,不妄加臆说。现在且进而讨论武周以后物价变动的情况。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由此时起,至睿宗先天二年(即玄宗开元元年,713)止,物价也相当的贵。关于中宗时代物价的上涨,《通鉴》卷二○八载景龙元年戊戌:
上以岁旱谷贵,召太府卿纪处讷谋之。(《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附《纪处讷传》略同)
又《新唐书》卷一○九《宗楚客传》附《纪处讷传》说:
神龙元年夏,大旱,谷价腾踊。
又《旧唐书》卷九三《张仁愿传》说:
时(神龙二年)都城谷贵,盗窃甚众。(《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仁愿传》
又同书卷八八《苏瓖传》说:
景龙三年,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瓖奏曰:“……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食者。……”(《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瓖传》略同)
至于睿宗时代物价的上涨,《册府元龟》卷五。一说:
先天元年九月,谏议大夫杨虚受以京中用钱恶,货物踊贵,上疏曰:“伏见市井用钱,不胜滥恶。有加铁锡,即非公铸。……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而钱无准的,物价腾踊,乾没相乘,盈虚失度,又非各得其所矣。……”(《唐会要》卷八九略同)
又《旧唐书》卷九九《严挺之传》说:
先天二年正月望,胡僧婆陁请夜开门燃百千灯,睿宗御延喜门观乐,凡经四日。又追作先天元年大醋,睿宗御安福门楼观百司醋宴,以夜继昼,经月余日。挺之上疏谏曰:“……况自去夏霪霖,经今亢旱,农乏收成,市有腾贵。……”
就上引各种记载看来,可知这时期物价所以上涨,也是由于物品供给的不足,与货币的贬值。不过,事实上,这时期物价并不贵得怎样利害。如中宗景龙三年,米价也不过贵到一百文一斗。《通鉴》卷二○九说:
是岁(景龙三年)关中饥,米斗百钱。
综括上述,可知武周前后,因为农产的失收,及钱币的贬值与膨胀,物价较为上涨。不过,上涨的程度,事实上并不怎么利害。如高宗晚年,米的最高价格不过四百文一斗;中宗时代,不过一百文一斗。这和唐代其他物价上涨时期的米价比较起来,算是便宜得多了。
五、开元天宝间物价的下落
开元天宝是唐代政治最升平,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唐代的物价,到了这时又复下降。这时物价所以下降,主因当为物品供给的充足。如杜甫《忆昔诗》说当日物产的富庶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一三)
又元结《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说: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当日的生产事业既然这样发展,物品供给过剩的结果,物价自然要下落了。《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说:
开元二年九月,敕:“天下诸州,今年稍熟,谷价全贱,或虑伤农。……”(《册府元龟》卷五○二同)
十六年十月,敕:“自今年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同上)
又《通鉴》卷二一四载开元二十五年七月:
戊子,敕,以岁稔谷贱伤农,命增时价什二三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
又《册府元龟》卷五○二说:
(开元)十六年九月,诏曰:“如闻天下诸州,今岁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
二十五年九月戊子,敕曰:“……今岁秋苗,远近丰熟,时谷既贱,则甚伤农。……”
天宝四载五月,诏曰:“如闻今载收麦,倍胜常岁。稍至丰贱,即虑伤农。……”
除上述外,开元天宝间物价所以下落,货币流通的紧缩,及品质的优良,也是其中的原因。当日货币流通的数量到底一共有多少,史书无明文记载,我们不必妄加臆说。不过,当日货币的流通量,并没有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作正比例的增加,以至交易上感到筹码的不足,却是我们可以断言的。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看到此点,遂提议解放钱禁,除政府铸造外,准许私人铸钱,以便钱数增加,适应商业上的需要。玄宗下令百官详细讨论此事。其后,因黄门侍郎裴耀卿、李林甫,河南少尹萧灵,左监门录事参军刘秩,秘书监崔沔,以及其他官吏的反对,始作罢论[3]。由于此事,我们可以知道当日货币的流通额,实在太小,不足以适应交易上的需要。这么一来,物价遂因货币的紧缩而低落。《册府元龟》卷五○一说:
(开元)十七(《通典》作“一”)年八月,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通典》卷九同)
二十二年三月,诏曰:“布帛不可以尺寸为交易,菽粟不可以杪勺贸有无,故古之为钱以通货币。盖人所作,非天实生。顷者耕织为资,乃稍贱而伤本;磨铸之物,却以少而致用(《曲江文集》作“贵”)……”(张九龄《曲江文集》卷七《敕议放私铸钱》同)
复次,当日货币所以影响到物价的下落,除由于流通数量太少外,又由于币材的优良。开元六年,政府即已努力收回民间恶钱,行用好钱。《册府元龟》卷五。一说:
(开元)六年正月,禁断恶钱,行二铢四絫以上旧钱,更收人间恶钱熔破,复铸准样式钱。敕出之后,百姓喧然,物价摇动,商人不敢交易。宰相宋璟、苏颋奏请出太府钱五万贯,分于南北两市平价买百姓间所卖之物,堪储掌官须者,庶得好钱,散行人间。从之。
钱的品质改良了,价值自然增大,从而以好钱表示的物价遂相反地下降。《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开元)二十六年,宣润等州初置钱监。两京用钱稍善,米粟价益下。
又《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至天宝之初,两京用钱稍好,米价丰贱。
由于上述的原因,开元天宝间,物价非常低廉。如《通典》卷七说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云: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又《旧唐书》卷八《玄宗纪》说:
时(开元十三年)累岁丰稔,东都米斟十钱,青齐米<豆斗>五钱。
又《通鉴》卷二一二说:
是岁(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与《旧唐书》异,待考),青齐五钱,粟三钱。
这是开元十三年及其后物价低廉的情况。再往后,到了开元二十八年,米绢等生活必需品也是一样的低廉。《旧唐书》卷九《玄宗纪》说:
其时(开元二十八年)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
又《通鉴》卷二一四说:
是岁(开元二十八年)……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
更往后,到了天宝年间,物价也是一样的便宜。《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说:
是时(天宝五载)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
开元天宝间,东西这样便宜,一般消费者自然是很喜欢的。无怪乎许多人在诗歌上对于这个时代都表示留恋的情绪了。
六、安史乱后物价的上涨
开元天宝间,物价既然下落,一般消费者因为购买力增大,多半过着很舒适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升平时代,的确是值得怀恋的。可是,好景不常,渔阳羯鼓一响,物价可要一变过去四十多年的低廉状况,而作加速度地飞涨了。安禄山以天宝十四载(755)创乱渔阳,南渡黄河,西向连陷洛阳、潼关及长安等地。在这条进兵路线及其附近的地方,工商农等一切生产事业都因战乱而大加破坏。《通鉴》卷二二三载永泰元年:
三月壬辰朔……待制左拾遗洛阳独孤及上疏曰:“……今师兴不息,十年矣。人(《毗陵集》作“万姓”)之生产,空于杼轴。……”(独孤及《毗陵集》卷四《谏表》,及《新唐书》卷一六二《独孤及传》同)
又《陆宣公翰苑集》卷四《议减盐价诏》说:
自顷寇难荐兴,已三十载。服于橹者,农耕尽废。居里闾者,杼轴其空。革车方殷,军食屡调。人多转徙,田亩污莱。
又同书卷五《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说:
寇盗繁兴,阻兵拒命。……顾兹田畴,鞠为茂草。……农工废弃其生业,商贾咨嗟于道路。军营日益,闾井曰空。凋瘵日穷,徭役曰甚
其中尤以河南、山西南部及关中一带,破坏得更为利害。《元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永泰二年道州问)说:
当今三河膏壤,淮泗沃野,皆荆棘已老,则耕可知。太仓空虚,雀鼠犹饿。至于百姓,朝暮不足。而诸道聚兵,百有余万。遭岁不稔,将何为谋?
又《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说:
郭子仪论奏曰:“……今道路云云,不知信否?咸谓陛下已有成命,将幸洛都。臣熟思其端,未见其利。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将何以奉万乘之牲饩,供百官之次舍?……”
又《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说:
征怀州。时(代宗时)师旅后,岁大旱,田弗不及耕。
至于关中,除了本国的兵乱以外,再加以吐蕃军队的趁火打劫,生产事业更是破坏不堪。《旧唐书》卷一五三《袁高传》说:
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新唐书》卷一二○《袁高传》同)
又《通鉴》卷二二三永泰元年九月甲辰条说:
是曰,吐蕃十万众至奉天,京城震恐。……丁巳,吐蕃大掠男女数万而去。所过焚庐舍,蹂禾稼殆尽。
又《陆宣公翰苑集》卷四《赐京畿及同华等州百姓种子赈给贫人诏》说:
今兹吾人……迫以荒馑,愁怨无僇。有离去井疆,业于庸保。有乞丐途路,困于死亡。乡闾依然,烟火断绝。种饷既乏,农耕不兴。
同时,因为战乱频仍,运河交通受阻,江淮等生产地的物品,一部分虽然可由汉水北运,可是因为运输远不如运河便利,江淮一带的物产,遂不能如以前那样,大量地运往关中[4],供给当地的消费。《通鉴》卷二二三广德二年三月己酉条说:
自丧乱以来,汴水堙废。漕运者自江汉抵梁洋,适险劳费。
又《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说:
是时(宝应元年)淮河阻兵,飞挽路绝。盐铁租赋,皆溯汉而上。(《唐会要》卷八七同)
又《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说:
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阻绝。租庸盐铁,溯汉江而上。[5]
这样一来,再加以水旱害虫等天灾,物品的供给自更缺乏,从而物价遂作加速度的上涨。《旧唐书》说:
时(乾元三年)大雾,自四月雨至闰月末不止,米价翔贵,人相食,饿死者委骸于路。(卷一○《肃宗纪》)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卷一二五《萧复传》)
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明年夏,蝗尤甚。自东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经行之处,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遗。关辅已东,谷大贵,饿馑枕道。(卷三七《五行志》)
是岁(贞元元年)天下蝗旱,物价腾踊,军乏粮饷。(卷一三四《马燧传》,《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略同)
(贞元元年五月癸卯)蝗自海而至,飞蔽天。每下,则草木及畜毛无复孑遗。谷价腾踊。(卷一二《德宗纪》)
(七月)甲子,诏:“夫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形于上。咎征之作,必有由然。自顷以来,灾滲仍集。雨泽不降,绵历三时。虫蝗继臻,弥亘千里。菽粟翔贵,稼穑枯瘁。嗷嗷蒸人,聚泣田亩。兴言及此,实切痛伤。……”(同上)
(十一月)丁丑,诏文武常参官共赐钱七百万贯,以岁凶谷贵,衣冠窘乏故也。(同上)
又《唐会要》卷四四载贞元元年:
八月,大旱,关辅以东,谷大贵,饿死枕道;井皆无水。
又《陆宣公翰苑集》卷二《冬至大礼大赦制》(贞元元年十一月)说:
关畿之内,连岁兴戎。荐属天灾,稼穑不稔。谷籴翔贵,杰黎困穷。
天灾作滲,深儆予衷,跼蹐忧惭,罔知攸措。今谷价腾踊,人情震惊,乡闾不居,骨肉相弃,流离殒毙,所不忍闻。
又同书卷五《平淮西后宴赏诸军将士放归本道诏》说:
叛臣(李)希烈,窃据淮沂[6]。……旱蝗相乘,谷籴翔贵。兵氓馁死,十室九空。
上述安史乱后物品供给的不足,固足以促使物价的上涨。复次,当时政府实行货币贬值与膨胀的政策,对于物价的上涨也有密切的关系。当日战乱频仍,军费支出很大,政府每年的经常收入实在不够开支。为着调剂这种财政的穷困,政府遂滥用货币权,实行货币贬值与膨胀的政策。《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乾元元年七月,诏曰:“……但以干戈未息,帑藏犹虚。卜式献助军之诚,弘羊兴富国之算,静言立法,谅在便人。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为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所谓于人不扰,从古有经。宜听于诸监别铸一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着依旧行用。所请采铸捉搦处置,即依旧闻奏。”二年三月,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二十斤成贯。诏可之。(《册府元龟》卷五。一及《唐会要》卷八九略同)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肃宗乾元元年,经费不给,铸钱使第五琦铸乾元重宝钱。径一寸,每缗重十斤。与开元通宝参用,以一当十,亦号乾元十当钱。……第五琦为相,复命绛州诸炉铸重轮乾元钱。径一寸二分。其文亦曰乾元重宝,背之外郭为重轮。每缗重二十斤(上引《旧唐书》作“三十斤”,待考)。与开元通宝钱并行,以一当五十。(《通志》卷六二略同)
按本文第三节曾引《新唐书·食货志》,说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即一千钱重六斤四两。今乾元通宝钱,一千枚方重十斤,比开元通宝重不了多少,可是法令却规定前者一枚当后者十枚行用。而重轮乾元钱,一千枚重二十斤(若照《新唐书·食货志》所载,则只重十二斤)和开元通宝比较起来,亦不过重两倍多点,可是法令却规定前者一枚当后者五十枚使用。这样一来,恶币(乾元重宝及重轮乾元钱)与良币(开元通宝)一齐行用的结果,恶币驱良币的葛来歆法则(Gresham,slaw)便要实现了。因为五十枚开元通宝的铜远贵于一枚重轮乾元钱的铜,而法价则完全一样,一般人自然要收藏开元通宝,或冒法私铸重轮乾元钱,以赚取巨额的利润。结果,好钱匿迹,恶钱充斥市面,以价值低下的恶钱表示的物价遂作空前的上涨。《通典》卷九说:
乾元元年,有司以甲兵未息,给用犹费,奏铸乾元重宝钱,每贯十斤,一文当开元通宝钱一十文。又铸重棱钱,每贯重二十斤,一文当开通五十文。皆铸钱使第五琦所奏也。奸猾之人,多用破钱私铸新钱。虽获深利,随遭重刑。
又《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上元元年六月,诏曰:“因时立制,顷议新钱,且是从权,知非经久。如闻官炉之外,私铸颇多。吞并小钱,逾滥成弊。抵罪虽众,禁奸未绝。况物价益起,人心不安。……”(《册府元龟》卷五。一同)
又《通鉴》二二一乾元二年十一月庚午条说:
第五琦作乾元钱,重轮钱,与开元钱三品并行。民争盗铸,货轻物重,谷价腾踊,饿殍相望。
这是就货币贬值说的。复次,当日政府的铸造乾元重宝及重轮乾元钱,就其大大增加货币的流通量来说,我们可以称为货币膨胀。本来,无论是货币贬值,或是货币膨胀,有一于此,均足以促使物价上涨。这时二者兼而有之,物价上涨得更为利害,自是当然之事。《唐会要》卷八九说:
乾元元年七月,户部侍郎第五琦以国用未足,币重货轻,乃先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用,行之。及作相,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以一当五十,与乾元开元宝钱三品并行。既而物价腾贵,饿迫死亡,枕籍道路。(《旧唐书》卷一二三及《新唐书》卷一四九《第五琦传》略同)
又《册府元龟》卷五。一说:
(乾元)三年二月,诏曰:“泉府之设,其来尚矣。或时改作,则制有轻重。往以金革是殷,邦储稍阙,属权臣掌赋,变法非良,遂使货物相沿,谷帛腾踊。求之舆颂,弊实由斯。……”(《唐会要》卷八九略同)
以上是就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其附近说的。复次,史思明割据下的河北,及离中央政府较远的江淮,货币也有膨胀及贬值的现象。这样一来,币值低跌的结果,物价亦作加速度的上涨。《通鉴》卷二二一上元元年六月条说:
是时史思明亦铸顺天得一钱,一当开元钱百。贼中物价尤贵。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建中初……江淮多铅锡钱,以铜荡外,不盈斤两。帛价益贵。
又《唐会要》卷八九说:
(建中)二年八月,诸道盐铁使包估奏:“江淮百姓,近日市肆交易钱,文益粗恶。拣择纳官者,三分才有二分,余并铅锡铜荡,不敷斤两,致使绢价腾贵,恶钱渐多。……”
由于上述物品供给的不足,及货币的贬值与膨胀,安史乱后物价高涨得很利害。关于当日物价腾贵的情形,除分见于上引各种记载外,《旧唐书》卷一二六《陈少游传》说:
其年(永泰二年),除桂林刺史,桂管观察使。少游以岭徼遐远,欲规求近郡。时中官董秀掌枢密用事,少游乃宿其里,候其下直际,晚谒之。从容曰:“七郎家中人数几何?每月所费复几何?”秀曰:“久忝近职,家累甚重,又属时物腾贵,一月过千余贯。”……(《太平广记》卷二三九《陈少游》引《谈宾录》略同)
又《元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永泰二年道州问)说:
往年粟一斛,估钱四百,犹贵。近年粟一斛,估钱五百,尚贱。往年帛一匹,估钱五百,犹贵。近年帛一匹,估钱二千,尚贱。……於戏!曩时粟帛至贱,衣食至易;今日粟帛至贵,衣食至难。
这是就代宗永泰年间说的。直至德宗贞元初年,物价仍然很贵。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说: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张固《幽闲鼓吹》多“著作”两字)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太平广记》卷一七○《顾况》引《幽闲鼓吹》及卷二五○《顾况》略同)
按《旧唐书》卷一三。《李泌传》附《顾况传》说:
顾况者,苏州人。……柳浑辅政,以校书郎征。复遇李泌继入,自谓己知秉枢要,当得达官。久之,方迁著作郎。况心不乐,求归于吴。……及泌卒,不哭而有调笑之言。为宪司所劾,贬饶州司户。
按李泌于贞元三年六月人相,卒于贞元五年三月,见《新唐书》卷六二《宰相表》。由此可以推知,顾况任著作郎的时间为由贞元三年至五年三月左右。白居易往谒顾况,顾况说长安百物腾贵,当亦在此时间内。故安史乱后,物价有长期间的昂贵,一直至贞元初年才止,共约三十年多点。
在安史乱后,一般物价上涨声中,尤以粮食价格的昂贵,问题最为严重。有因此而不能自给的。如《元次山文集》卷一○《举吕著作状》(宝应元年奏)说:
今时谷涌贵,道路多虞,漂泊异乡,无以自给。
又《陆宣公翰苑集》卷四《赈恤诸道将吏百姓等诏》说:
谷价翔贵,何能自资?
有因此而活活地饿死的。关于此点,除分见于上引各种记载外,《旧唐书》卷一九。下《杜甫传》说:
时(肃宗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稆,儿女饿殍者数人。
有因此而流离迁徙的。《旧唐书》卷一一一《高适传》说:
自玄宗还京后,于绵、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比日关中米贵,而衣冠士庶,颇亦出城。山南剑南,道路相望。村坊市肆,与蜀人杂居。其升合<豆斗>储,皆求于蜀人矣。……”
关于安史乱后米价的昂贵,上面已经说了不少的话了。可是,当日的米价到底贵到怎么样的程度呢?关于此点,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兹就时间的先后,叙述如下。
当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奔蜀的时候,肃宗即位于灵武。肃宗即位的第二年,即至德二载,南阳被围,粮食来源断绝,米一斗卖至四五万文。《旧唐书》卷一一四《鲁灵传》说:
灵收合残卒,保南阳郡[7]。为贼所围。……伪将(武)令均等攻之,累月不能克。……灵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斟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新唐书》卷一四七《鲁灵传》略同)
再过一年,到了乾元二年,由于货币的贬值与膨胀,米一斗卖至七千文。《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
(乾元)二年三月,(第五)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二十斤成贯。诏可之。于是新钱与乾元开元通宝三品并行。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册府元龟》卷五○一及《通志》卷六二略同)
又《新唐书·食货志》说:
肃宗即位……及两京平……而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卷五一)
是时民间行三钱。……法既屡易,物价腾踊,米斗钱至七千,饿死者满道。(卷五四)
这还不算贵。在同一时间,邺城因为粮食来源断绝,米一斗卖至七万多文。《旧唐书》卷二○○上《安禄山传》附《安庆绪传》说:
庆绪自(乾元元年)十月被围,至(二年)二月,(邺)城中人相食,米斗钱七万余,鼠一头直数千。(《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附《安庆绪传》略同)
及乾元三年(即上元元年),米价渐渐下降,每斗价格有数千文,一千五百文,及八百文三种的不同。《旧唐书》说:
上元初,京师旱,米斟直数千。死者甚多。(卷一三一《李皋传》)
是岁(乾元三年)饥,米斗至一千五百文。(卷一○《肃宗纪》)
是月(乾元三年闰四月)史思明再陷东都,京师米斗八百文。人相食,殍骸蔽地。(卷三七《五行志》)
又《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说:
乾元三年春饥,米斗钱千五百。
这时的米价,大约越往后越下降,即初时米一斗卖数千文,春间卖一千五百文,及夏天则只卖八百文。
肃宗死,代宗即位。代宗广德年间,米价较前上涨,每斗以卖一千文为多,亦有超过这个数目的。《旧唐书》说:
广德元年秋,好妨食苗,关西尤甚,米斗千钱。(卷三七《五行志》)
自兵兴已来,凶荒相属,京师米斛万钱。(卷四九《食货志》)
时(代宗初年)新承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卷一二三《刘晏传》,《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及《册府元龟》卷四九八略同)
自(广德二年)七月大雨未止,京城米斗值一千文。(卷一一《代宗纪》)
是(广德二年)秋,蝗食田殆尽,关辅尤甚,米斗千钱。(同上)
又《新唐书·五行志》说:
广德元年秋,好妨虫害稼,关中尤甚,米斗千钱。(卷三五)
广德二年秋,关辅饥,米斗千钱。(同上)
广德二年秋,蝗,关辅尤甚,米斗千钱(卷三六)
又《通鉴》卷二二三说:
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广德二年三月已酉条)
关中虫蝗霖雨,米斗千余钱。(广德二年九月己未条)
在同一时间内,温州因为饥荒,米一斗甚至卖钱一万文。《太平广记》卷三三七《薛万石》引《广异记》说:
薛万石,河东人。广德初,浙东观察薛兼训用万石为永嘉令。数月,忽谓其妻曰:“……米谷荒贵,为之奈何?”……时永嘉米贵,斗至万钱。
及永泰元年,米一斗仍卖一千文,或一千文以上。《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永泰元年条说:
岁饥,米斗千钱,诸谷皆贵。
是春大旱,京师米贵,斛至万钱。
时(七月)久旱,京师米斗一千四百,谷食称是。
又《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说:
永泰元年饥,京师米斗千钱。
又《通鉴》卷二二三永泰元年条说:
是春不雨,米斗千钱。
到了大历四年,米价略为下降,每斗只卖八百文,但过后又复上涨至一千文。《唐会要》卷四四说:
大历四年,京师大雨水,米斗直八百,他物称是。
又《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说:
大历四年秋,大雨。是岁自四月霖澍至九月,京师米斗八百文。
又同书卷一一《代宗纪》说:
自(大历四年)夏四月连雨至此月,京城米斗八百文。
是月(大历五年七月)京城米斗千文。
是岁(大历六年)春旱,米斛至万钱。
又《通鉴》卷二二四说:
(大历五年)秋七月,京畿饥,米斗千钱。
(大历六年三月)河北旱,米斗千钱。
代宗以后,便是德宗。德宗建中元年,米价较前便宜得多,每斗不过卖钱二百文。李翱《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说:
臣以为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当时……米一斗为钱二百……(《全唐文》卷六三四同)
及兴元元年,米价又复上涨,每斗卖钱五百文。《通鉴》卷二三一说:
时(兴元元年五月)关中兵荒,米斗直钱五百。
再过几个月,到了这年的冬季,米价更上涨至一千文一斗。《通鉴》卷二三一载兴元元年十一月,李泌:
对曰:“今天下旱蝗,关中米斗千钱。……”
及贞元初年,米价如旧,仍是一千文一斗。《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说:
(贞元元年二月)河南河北饥,米<豆斗>千钱。
(二年)五月丙申,自癸巳大雨,至于兹日。饥民俟夏麦将登,又此霖澍,人心甚恐,米斗复千钱。
又《新唐书》说:
贞元元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二年五月,麦将登而雨霖,米斗千钱。(卷三五《五行志》)
贞元初,关辅宿兵,米斗千钱。(卷五三《食货志》)
又《通鉴》卷二四七会昌四年七月辛卯条说:
(李)德裕曰:“昔李怀光未平[8],京师蝗旱,米斗千钱。……”
不过,这时米价并不完全是一千文一斗,也有比这个价格为高,或比这个价格为低的。《旧唐书》卷一四一《张孝忠传》说:
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豆斗>一千五百文。
又《通鉴》卷二三一载贞元元年六月:
李晟上言:“……今河中斗米五百,刍藁且尽,墙壁之间,饿殍甚众。……”(《新唐书》卷一五四《李晟传》略同)
直至贞元三年,由于农产的丰收,米价始作急剧地下降,每斗卖钱一百五十文。《通鉴》卷二三三贞元三年十二月条说:
自兴元以来,至是岁最为丰稔,米斗直钱百五十,粟八十。
以上是安史乱后米价腾贵的情形。除此以外,其他饮食品的价格,也是一样的上涨。兹就一时在文献上所能考见的,叙述如下:
(1)粟价在代宗初年,粟一斗卖钱五百文,还算是便宜的。《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永泰二年道州问)说:
往年粟一斛,估钱四百,犹贵。近年粟一斟,估钱五百,尚贱。
及德宗建中元年,初定两税的时候,粟价较前低廉得多,每斗只卖钱一百文。《李文公集》卷三《进士策问》第一道说:
初定两税时,钱直卑而粟帛贵。粟一斗价盈百……(《全唐文》卷六三四同)
到了兴元元年,因为蝗虫害稼,粟价又复上涨,每斗卖钱三百文。《白氏长庆集》卷三《捕蝗诗》说: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久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其后,到了贞元三年七月,因为供给不足,粟一斗仍卖钱一百五十文。《通鉴》卷二三二载贞元三年七月:
上复问(李)泌以复府兵之策。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岁食粟二百四万斛。今粟斗直钱百五十,为钱三百六万缗。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就使有钱,亦无粟可籴。未暇议复府兵也。”
可是,到了这年的年底,因为岁收丰稔,粟价又作急剧地下降,每斗只卖钱八十文。关于此点,上引《通鉴》卷二三三贞元三年十二月条已经提及,兹从略。
(2)酒价当日米粮的价格既然很贵,由米粮制成的酒自然也随着涨价了。《册府元龟》卷五。四说:
肃宗乾元元年三月,诏曰:“……如闻京城之中,酒价尤贵。……”
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
乾元元年,京师酒贵。
当日的酒价究竟贵到怎么样的程度呢?杜甫《逼侧行赠毕四曜》[9]说:
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这里说杜甫在街头所买的酒,大约不是顶好的酒,所以只卖三百钱一斗。与杜甫同时的李白及独狐及,在他们的诗中说,好酒每斗要卖至一万文,或一万文以上。《李太白集》卷三《行路难》说: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又独狐及《毗陵集》卷一《东平蓬莱驿夜宴平卢杨判官醉后赠别姚太守置酒留宴》说:
夜清酒浓人如玉,一斗何啻直十千?
(3)盐价随着当日一般物价的上涨,盐价也昂贵起来。《通鉴》卷二二五载代宗大历十年十二月:
元载王缙奏:“魏州盐贵……”
及德宗建中贞元年间,政府专卖的盐更是一致的加价。《通鉴》卷二二七载建中三年:
五月丙戌,诏……盐每斗价皆增百钱。
又《陆宣公翰苑集》卷四《议减盐价诏》说:
自顷寇难荐兴,已三十载[10]。近者军费日增,榷价日重。至有以谷一斗,易盐一升。
(4)鼠价鼠在平日,谁也不要,是没有什么价格可言的。可是,到了战乱频仍,粮食来源断绝的时候,人员多以鼠肉充饥,鼠的价格遂因求过于供而昂贵起来了。如肃宗至德二载,南阳的鼠曾卖至四百文一头。《通鉴》卷二一九载至德二载五月:
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灵守南阳,贼将武令殉田承嗣相继攻之。城中食尽,一鼠直钱数百,饿死者相枕藉。
又《旧唐书》卷一一四《鲁灵传》说:
灵收合残卒,保南阳郡。……灵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鼠一头至四百文。(《新唐书》卷一四七《鲁灵传》略同)
及乾元二年,邺城的鼠更为昂贵,一头卖至四千文。《通鉴》卷二二一载乾元二年二月: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城中……食尽,一鼠直钱四千。
关于此事,上引《旧唐书》卷二○○上《安禄山传》附《安庆绪传》亦有记载,兹从略。
上述各种物品价格上涨的情形,偏于饮食品方面。除此以外,关于当日布帛价格的腾贵,也可考见一二。现请先述绢价。杜甫《忆昔诗》[11]追忆肃宗时代绢价的昂贵说:
岂闻一绢直万钱?
由此可知,肃宗时代绢价最昂贵的时候,曾卖至一万文钱一匹。其后,到了代宗大历年间,绢价较前低廉,但仍卖四千文一匹。权德舆《权载之集》卷四七《论旱灾表》说:
大历中,绢一匹价近四千。(《全唐文》卷四八八同)
又权德舆《权文公集补遗。上陈阙府》说:
大历中,一缣直钱四千。(《全唐文》卷四八六同)
及德宗建中元年,初定两税的时候,就文书上所载,绢价有大小的不同。有仍卖四千文一匹的。《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说:
臣以为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矣。(《全唐文》卷六三二同)
有只卖三千二三百文一匹的。《陆宣公翰苑集》卷—-{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说:
往者初定两税之时,百姓纳绢一匹,折钱三千二三百文。大率万钱为绢三匹。
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百文。(《全唐文》卷四六五同)
又《新唐书》卷五二《食货志》说: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绢匹为钱三千二百。
有只卖三千文一匹的。韩愈《韩昌黎集》卷四○《论变盐法事宜状》说:
初定两税时,绢一匹直钱三千。
大约这要因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同是建中元年,绢一匹的价格有三千文,三千二三百文及四千文三种的分别。除绢以外,当日帛的价格也可知道一点。在代宗初年,帛一匹卖钱二千文,就算非常便宜。《次山文集》卷七《问进士》(永泰二年道州问)说:
往年帛一匹,估钱五百,犹贵。近年帛一匹,估钱二千,尚贱。
及德宗建中元年,初定两税时,帛一匹仍卖二千文。《李文公集》卷三《进士策问》第一道说:
初定二税时,钱直卑而粟帛贵。……帛一匹价盈二千。
综括上述,可知安史乱后,由于物品供给的不足,及货币的贬值与膨胀,物价上涨得很利害。以衣食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而论,米一斗有卖至几万文,绢一匹有卖至一万文的。这固然是特殊的情形,但就一般来说,米一斗卖一千文或八百文,绢一匹卖四千文或三千多文,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我们若拿这种昂贵的物价,与贞观年间米一斗卖三四文,开元天宝间米一斗卖三五文或十余文,绢一匹卖二百文的情形比较一下,便可知道当日物价的上涨,实在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怪不得当日大诗人杜甫的几位儿女,也要因为物价高涨而活活的变作饿死鬼了!
荐书 | 《冲击与调适》:考古学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商代区域文明研究
长江流域区域文明研究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的重要组成。早在史前时期,长江中下游就先后出现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多个区域中心文明;至商时期,长江中上游的广汉三星堆、新干大洋洲、洞庭湖周边等多个地点或地区都发现有地方青铜文明。长江流域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文明化进程、动力机制、互动交往,以及此区域文明如何参与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等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29:540000盗墓中发现的特殊葬俗,有的挺怕人,死者的头用“大锅”套起来
盗墓中发现的特殊葬俗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中总会有奇奇怪怪的发现,有的挺怕人的:死人的头上套着一只大锅,有的胸部压着大石头,有的手足被绑起来,还有的周身包裹“铁丝网”……这些,其实是古代的葬俗,不少在现代已消失了,所以觉得特别奇怪。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2:300003毒蘑菇每年都会出事 为啥每年都会有人吃(毒蘑菇)
因为蘑菇中毒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吃的蘑菇经过分辨没有毒。几乎在每一年都会有人因为吃了毒蘑菇而产生幻觉,被送去医院,甚至有可能会当场死亡,这种情况很多是出现在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等地区,因为在这两个地方有着大量的野生蘑菇出现,虽然我国各地一直都在宣传,不要擅自去吃野生的蘑菇,但是每年也总是会有一些人不听劝告,从而吃野生蘑菇中毒。那么为什么每年都会有人不要命的去吃。分辨毒蘑菇我要新鲜事2023-11-20 19:14:430000水下考古脆弱文物提取技术研究与实践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36:350000考古这样冷门的专业 年轻人是否愿意奔赴(冷门专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考古工作。考古、文化遗产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专业越来越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这绝非偶然。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为了找工作而选择专业,而是更加注重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和兴趣付出代价。一方面,这些专业的就业形势还不错,比较稳定。冷门专业我要新鲜事2023-07-18 20:52: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