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齐岸青《河洛古国: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
出版时间 2021年3月24日
字数 23万
定价 78元
装帧 平装、四色彩印
ISBN:9787571110215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多位首席科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位首席专家学术生涯的回溯为线索,系统记录了“”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过程,全面展现了双槐树遗址的建筑结构、墓葬及牙雕蚕、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祭祀遗迹等重要发现,并引用大量翔实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河洛古国”的文化坐标及历史意义,勾勒了5300年前中华文明的最初样貌,书写了黄帝时代的灿烂历史。全书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冗长繁杂的考古史料简化精炼,将较为艰深的考古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语言流畅优美,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齐岸青,河南省文联作家,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著有长篇小说《诱惑》,舞剧《风中少林》艺术总监。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双槐树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河洛的探寻与追问
第三章 文明起源的感悟与思考
第四章 一代考古人的故事
第五章 开启河洛古国
第六章 发现中原仰韶时期最辉煌的都邑
第七章 翻开五千年前的建筑地书
第八章 追溯黄土之下的礼俗世界
第九章 揭开北斗星图的文化密码
第十章 联结过去与现在的一枚牙雕蚕
第十一章 历史与生命积淀而来的彩陶艺术
结 语
参考书目
后 记
建筑地书
后记
写后记,很有点像是卖鸡蛋时要介绍下蛋母鸡,给自己附上个身世证明。可这本书从私心里我很难把它当作自己的文字,辍笔多年,又去捡它时,应该回到自己小说的老行当,没有想到会撞到这个领域。很难把此书归类,它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考古报告,更不是小说,最初我给它定的副标题是“关于双槐树遗址的文学报告”,可能算是一种解释。
考古学中的古国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以前我们可以在神话传说里对它膜拜,也可以去典籍里对它探讨质疑。但当你真要去实证它,对这个时代进行科学的描述,就会知道脑袋里的知识多么芜杂,很多时候不知道起点在哪里,又要走到哪里。
由一个大遗址来讲述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很有挑战性,现实中的大遗址其实很乏味。当你揣着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的故事,千里迢迢奔它而去时,发现看来看去,就是黄土一层,又是黄土一层。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的坑,也就是百余平方米的剖面,用文字去描绘它,可能是最无趣的选择。也不止于无趣,考古的事情非常难以描述,你不可以妄语,考古学家下定义是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不是都能拿来演绎的。写作有关考古的文字,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因为考古的过程很漫长,殷墟挖了九十多年了,许多东西还要等待时间去呈现完整的真相。“夏商周断代工程”集全国各学科之精英,迄今已二十五个年头了,繁本
还没有出来。二里头遗址从徐旭生先生 1959 年发现,至今已经经历过赵芝荃、郑光、许宏、赵海涛四任考古队长了,但关于夏的存在和分期还是热点争议话题。双槐树遗址的发掘还不到八年,我们要有耐心等待时间把它和我们都熬成老汤。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给自己的文字找点让大家原谅的理由。河洛古国是一个我们以往陌生的历史概念,要触摸它的温热,走进它的时光隧道,你就要了解古国、王国、帝国的时代分期,认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要了解考古文化中的仰韶文化,再拿它和传说中的黄帝参照;你要去另眼相看黄河、河洛,还要了解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文明判断的标准、文化因素分析法和文明发展模式等。这些常识尽管专著里都有,但要简单拿出来宣讲多半枯燥,而不按照它讲话,又会有更多荒诞。写这本书时,我忍痛割爱了许多参与者,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双槐树遗址发掘的三个重要引领者——李伯谦、王巍、顾万发作为书中的人物,再加上一个既虚拟又典型的双槐树村的村民,通过他们的人生来讲双槐树遗址的故事,也就是原初中国的文明图景。前面五个章节主要是掉书袋子,解读大背景;后面六个章节,把双槐树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分门别类地去讲述,并在大中原的地域概念里,把它和仰韶文化时期里其他遗址进行比较。我之所以这样写,权且是给黄土胚胎上抹点清亮的釉色,好看些。如此,读者读到的文字可能会相对通俗,若有时间,拿它躺在床上慢慢看,也许会容易清晰了解;没耐性,拿到洗手间里,拆开碎片化地翻看,也能知道一点究竟。希望这个琢磨对你的阅读有所帮助,也给我以后的创作带来点自信。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算是考古圈子里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学界,它对于中国文明进程的意义和价值会随着时间显得愈来愈清晰,书里多少讲过,也就不多饶舌。但对于我们圈外人来讲,河洛古国的发现,对我们以往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的实证,其意味会更加深长。
也许中国的历史文化过于悠久,叙事也过于宏大,你在触摸它时,有时它会变得不确切,人物、纪元、地域、器物很多是神化过的传说。
久而久之,现实会对我们的叙述方式甚至内容质疑,“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的声音不能简单地忽视。我们有了双槐树遗址的实证,就可以抵达中国历史的古国文明源头,从这座黄帝都邑回身转望,也为我们迎接夏商的王国时代指明了路径。双槐树遗址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了许多中国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也会改写我们以往教科书中关于历史分期的称谓和内容。在写这本书时,我和李伯谦先生有过很多次交谈,他在对苏秉琦先生考古学说进行研读时,也在梳理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提出河洛古国不仅是对双槐树遗址的称谓,也是对原初中国的定位斟酌。
他的思考与严文明先生对双槐树遗址的感怀诗篇,是考古学界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不谋而合的意见,他们确认双槐树地区是黄帝都邑,表明了中国考古学家对黄帝时代不再是传说历史的鲜明态度。
生活让我有幸和许多考古人成为朋友和同事,他们或简单率真或认真执拗的性情与我十分契合,成为我个人职业生涯里最愉快的记忆。2021 年是中国现代考古一百年,百年以来考古人用自己坚韧而严谨的治学态度,探寻了人类的本色、起源、真相,使遥远模糊甚至是消失的历史,又成为我们生活中鲜活的存在。这些记录和实证中国历史的人,很少有人去记录他们,考古人鲜为人知。记得邹衡先生就郑州商城的亳都之说在电话里给我教导许久,后来我计划整理先生的一些学术文章,因杂务延宕,迟迟未成行,不料先生突然撒手,御风西行,
我们迎回来的只是先生的部分骨灰。尽管今天邹衡先生和安金槐先生、韩维周先生的铜像在商城遗址默默矗立,永远注视着这个他们热爱过的古都城市,但回想起来,还是有着许多遗憾。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便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这一生不可能是一个考古人了,那就努力做一个考古人的记录者吧。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学界同好的著述,同时得到了许多同事、朋友、师长的帮助,书中出现的和没有出现的人物,那些始终给予双槐树遗址巨大支持的人都是本书的参与者。李伯谦、王巍和王文超先生审读了书的大纲及全稿,并给予了宝贵的意见;李伯谦先生还在抱病期间为本书题写书名,令人感怀;顾万发参与了本书的筹划并对全稿进行了专业修订。杨子和怡子在这本书成行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采访,编写和整理了素材。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杜新、汪旭、汪松枝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帮助。大象出版社的张前进、管昕、杜晓燕、李小希、杨兰、付锬锬等人都给予了此书中肯的意见和指导帮助,在此一并躬身谢过。
书完稿之时,得悉双槐树遗址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六大考古新发现,学界也在筹划关于双槐树遗址、古国时代等的一系列研讨、论辩会议。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继续,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我的文字也会继续。
样章
黄帝时代,双槐树人在河洛之汭“以山为郭,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建立了中国 5000 多年前最大的古国。自此,中国历史上嵩山河洛之地往往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尔后夏、商都曾经在此建都。周王朝在从关中平原一路东进成功剪商之后,认为河洛之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在河洛之地的洛阳建造了自己的新都成周。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的发现,是否证明了河洛之地为“天下之中”的信仰可以追溯到距今 5300 年前的史前时代呢?双槐树村口的两棵老槐树,一棵已没于黄土,另一棵仍郁郁葱葱,盖笼苍穹,时间的轮转到底在双槐树村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有了青台遗址“北斗九星”文化遗迹的发现,在发掘双槐树遗址时,考古人员就更加有了自觉意识不会轻易搬运陶罐,尤其是对在同一地层、同一地块上的陶罐,他们更加小心谨慎。孤证难立,尤其是极为难见的天文遗迹,他们需要更多的证据。现在,他们在大型中心居址的 F12 房址里发现了依旧是以陶罐表现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在其北边还发现了麋鹿的骨架。但是双槐树遗址的陶罐与青台的相比,存在排列的差异,位置也深浅不一。顾万发邀请天文方面的考古专家前往研究,在几次为其定性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疑惑较多的是九个罐子的年代是否一致,是否在同一个层位,应该再作深入研究,下论断要慎重。
为了弄清楚这些陶罐与它们的地层关系,顾万发团队与工地的工人一起,顶着烈日,吃着农家饭,睡着简陋的工地房,一待就是20 多天。他们将埋藏陶罐的地层一层一层揭开,一层一层分析研究,终于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是埋于遗址内壕大型中心居址中最大的房屋 F12 房址下,F12 房址里遗迹分层很多,有不同的小的堆积层。有些层位显然已经被破坏得高低不平,很可能是古人在建造或改建房屋时,于不同区域挖掘,深浅不一,从而破坏了土层。这是属于同一个遗迹现象中不同的小的堆积层,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目前能够根据地层信息确定无疑的。九个陶罐中有些已完全没有陶口,很可能是被铲掉了,而有些却相对完整。另外,九个陶罐的形制不太一样,有的是较为典型的罐状,有的则接近盆的形状,高低也不一样。对于双槐树遗址中九个陶罐的摆放不够规范的问题,顾万发认为,一方面双槐树遗址的年代距离青台遗址的年代有 100 多年,古人传承下来形状有了偏差;另一方面,那时的人们可能不在意精细度,只是一种形状的代表而已。有青台遗址中高规格的北斗陶罐做支撑,双槐树遗址中的陶罐性质还是可以初步判定的。青台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应该属于科学观察的遗迹,而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可能是王的尊贵身份的一种体现形式。
在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上端,有一副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代表北方,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大部分鹿类在夏至开始脱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所以古人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冬至相关联。麋鹿所在的位置恰好是 5000 多年前北极星象征性的位置,5000多年前的北极星是现在的右枢星,而位置正好位于北斗星的第三、第四星之间。不同于西方以黄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天球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往往被视为帝王的象征。但小熊星座α 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北极星的“皇位”也存在“轮流坐庄”的可能。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古人在夜晚通过看“北斗九星”来辨别方向。“北斗九星”的出现,让我们了解到早在 5300 多年前,先民对北斗星天象的观测已非常精确,对“斗柄授时”的认识也比较清晰了。
仰望深邃靛蓝的星空,双槐树先民以高超的想象巨毫,在苍冥中书写着神奇的星象符号。
大象出版社委托发布
你见过这些欧帕兹文物吗?它们可能改写人类历史!
我要新鲜事2023-06-14 20:16:520001费孝通: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
0004「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大何庄遗址
▲大何庄遗址位置图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秦魏家遗址隔沟相望。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进行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随葬牛骨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55:470000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上古文明系列演讲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41: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