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概况
自1974年兵马俑发掘以来,有关秦始皇帝陵园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取得了许多的科研成果,集大成者为2003年出版、袁仲一编著的《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与研究》[1],该著作对包括秦始皇帝陵园的地理环境、建造过程、设计思想,陵园的建筑布局与结构、陪葬坑内涵等在内的秦陵文物遗存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此外,王学理在其著述的《秦始皇帝陵研究》[2]一书中,也对相关的问题作了综述和研究。与此同时,一批学人也撰写了大量的涵盖陵园、主要是以兵马俑为主题的研究论著[3]。若干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一、秦始皇帝陵考古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四十年来,兵马俑、铜车马、石铠甲、百戏俑等多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秦始皇帝陵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补充和改写了中国历史,为中国考古学、中国古代帝陵制度、中国艺术史、中国科技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四十多年的考古工作使我们对秦始皇帝陵的规模、布局、遗迹遗物的分布及地下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秦始皇帝陵由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和门阙、陪葬坑、陪葬墓、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遗址、防洪渠遗址、鱼池建筑遗址、郑庄石料加工场遗址和丽邑遗址等组成;
三、秦始皇帝陵整体布局以封土为中心,封土以下为地宫;封土四周内、外两重城垣所圈定的地域是文物遗存的核心区域,其中发现大量的陪葬坑、建筑遗址以及总长达1300多米的深层阻排水系统;外城以外虽未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但截至目前,在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各种陪葬坑184座,各类墓葬7处440余座,以及包括防洪渠、鱼池、石料加工场和丽邑在内的各类遗址4处;
四、从内、外城的格局,特别是勘探出的三出阙遗址形制判断,秦始皇帝陵主体面东的可能性较大,兵马俑、马厩坑等陪葬坑的发现支持了这一观点,从汉阳陵等西汉帝陵布局坐西面东的研究成果也间接得到证明;
五、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始皇帝陵经2200余年的自然变迁和人为扰动,虽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内、外城垣的基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封土本身未见大规模破坏迹象,预计地上、地下仍遗留和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
[1] 袁仲一:《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学理:《秦始皇帝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主要参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文化论丛》,第一至第十二辑,三秦出版社等。
来源: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最大的似鸟龙类:似鸡龙 不会飞行但奔跑能力极强
似鸡龙是一种体型巨大的似鸟龙,诞生于白垩纪的末期,它的整体外形和大部分似鸟类恐龙一样,看起来很像鸵鸟,但是它既没有羽毛也不会飞,主要食物大多是昆虫、植物以及蜥蜴等,最大的特点就是奔跑速度非常快,因为它的后肢又细又长,尤其是小腿骨长,所以它的一步抵得上其他恐龙的好几步。似鸡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28:54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武威汉墓
西汉晚期至东汉的墓葬。发现于甘肃省武威县城郊磨嘴子、旱滩坡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多次进行清理、发掘。据墓中出土的铭旌可知,今武威即汉代武威郡首邑姑臧县故地。武威汉墓的发掘,对汉代开发河西四郡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2:150000圣域中的凡人:龟兹石窟世俗供养人服饰
龟兹,这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龟兹建筑、龟兹壁画、龟兹造像、龟兹乐舞、龟兹服饰等,都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它们不仅为消失的丝路文明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见证,亦突出地展现了佛教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发展轨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27:360000易门龙:云南大型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1.96亿年前)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中国各地都有恐龙化石出土,其中云南发现了14种,里面就有不少巨大的存在,比如前面介绍的川街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易门龙,一起去了解看看。易门龙基本资料体型:易门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8-9米,与塔邹达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89位,生活在距今2亿年-1.96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17:420000鸭颌龙:蒙古小型恐龙(长4米/仅出土一块齿骨碎片)
鸭颌龙是一种禽龙类下的鸭嘴龙超科恐龙,诞生于1.12亿年前-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4米,属于小型恐龙之一,主要以低矮植物为食,它的唯一一块化石是在蒙古国发现的,是一块非常破碎的齿骨化石。鸭颌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9:55: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