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极不寻常古墓,墓主身高1米9已成干尸,身有“稀世瑰宝”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第15号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民国盗墓史》(内幕卷)中专门谈了清末民初,外国“探险家”在中国盗墓的事情。可以说,那一批“探险家”就是到中国西域挖宝的,称之为盗宝人或盗墓者更形象和贴切。

那些收藏在俄、美、英、瑞典、日本等国博物馆中的“发掘品”,当年是“探险家”们的东方探险成果,如今却成了他们来华盗墓劫宝的证据。
营盘墓地,就是被这些“探险家”光顾过的地方。
营盘墓地年代在汉晋时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约150公里处,地处著名的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三角洲西北缘。
这里是一片台地,向北至库鲁克塔格山脚,向南约4公里是孔雀河古河床。

台地上寸草不生,墓葬分布在台地南缘,墓地区域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150米。
经新疆文物部门的系统调查和勘探,营盘墓地共发现墓葬近300座。
最早发现这处墓地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俄国人科兹洛夫,时间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
不少网友可能对科兹洛夫不了解,此人是军校出身,但痴迷考古。
1883-1926年间,科兹洛夫曾六次到中国新疆、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进行所谓的“学术考察”,盗走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尤其是西夏文物最多。

但对营盘墓地造成最大破坏的,不应是科兹洛夫,而是英国人斯坦因。
在科兹洛夫发现后,接着来到营盘墓地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贝格曼,斯坦因比他们晚,但他对营盘墓地“考察”最细,收获最大。
斯坦因组织人挖掘了营盘佛寺及墓地上的墓葬,获得了佉卢文书、铜镜、玻璃杯等一批珍贵文物。

消停了半个世纪后,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营盘墓地又被盗墓者盯上了——本土盗墓者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墓地上。
1989年新疆文物普查办公室巴州文物普查队在调查营盘遗址时发现,这里很多墓葬被盗掘了。
看到裸露在外的文物,普查队清理了9座被盗墓葬,采集到近70件毛、丝制品及木、铜、铁器等文物。
这之后,光顾营盘墓地的盗墓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

在这种情况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5年11-12月,对营盘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当时共清理被盗墓葬100余座,发掘32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在发掘的32座墓中,最受瞩目的、出土物价值最高,墓主身份争议最大也最神秘的,是第15号(M15)墓。
此墓极不寻常!
据简报,第15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二层台上平铺22根、直径约10厘米的胡杨木棍(见文末配图)。其上依次覆盖芦苇草席、麦草、骆驼刺枝和苦豆草,约有25厘米厚。
棺外覆盖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
葬具为四足长方形箱式木棺,明显比一般的棺材宽大。
棺材表面还能看到斧、锯、刨、凿等工具的加工痕迹和墨线痕迹。


棺外壁均满绘纹样(见上图)。
盖板上画菱形格,内填绘卷草纹;两侧板菱形格中填绘花卉、蔓草、花瓶和树枝、树叶纹等;两端挡板正中各刻划出一个大圆圈,两侧用石榴花点缀。
整个彩棺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技娴熟。白色作底,棕红、橘红、红、绿、黄、蓝、黑色描绘花纹,色彩鲜艳、庄重。
考古人员并没有现场开棺,而是整体打包,将棺材运回研究所。

1997年,专家在室内打开了第15号彩棺。
眼前所见,让所有在场专家感到意外和震惊——棺内躺着一位衣着华美、戴着面具的男子(见上图)!
这一幕十分罕见,消息一经传出,当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第15号墓在营盘墓地所发掘墓葬中,埋葬位置、葬俗十分特别。
墓葬所处地势较高,雨水或洪水可快速流走,墓室中不易积水,加上西域干燥的气候环境,为尸体保存提供了条件。
打开棺材后看到,墓主仰身直卧于棺内。
尸身盖淡黄色绢衾,色彩鲜艳如新;面部罩盖麻质面具,表情安详,栩栩如生。
这是一具男性尸体。
经检测,男子生前身材高大,身高约1.9米(一说1.8米),死时在25岁左右。

头枕鸡鸣枕,枕套“绮上加绣”,高贵典雅。
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淡黄色绢内袍、毛绣长裤。
脚穿绢面贴金毡袜。
腰系绢质腰带,其上垂挂香囊、帛鱼,位于腰左侧。
左臂上系扎长方形蓝地刺绣护膊,推测是“护身符”。
头右侧置长方形残锦片。
胸前及左手腕处各置一件冥衣,外形小巧,应该有原始宗教用意,希望来世再托生为人,故准备小衣。
剥去外衣和罩饰后,发现男尸面部、身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
头发浓密,棕色,长发于脑后挽单髻,绢带系扎。

胡须、眉毛、眼睫毛清晰可见。
鼻孔用织物封塞,其织物用丝线缠绕呈“T”形,表面贴金箔。
下领用淡黄色绢带托紧在头顶系扎。
头部用丝棉缠裹。
四肢用淡黄色绢带缠绕。
仅这“一身行头”,便透露出墓主身份不凡,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墓主身穿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被专家认为是“稀世瑰宝”,这也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惟一一件。
这件罽袍放在现代都是高档衣着,其面料是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表里花纹相同,颜色互异,花样厚实柔和,通幅织出成组的以石榴树为轴,两两相对的人物、动物。
每区图案中几组人物形象一致,均为男性,裸体,卷发,高鼻,大眼。
人体的结构比例有意作了夸张,特别是隆起的肌肉,以此表现形体的健壮有力。
各组人物手持兵器,形成不同的对打或对练姿态。

每两组人物间隔一对牛或一对羊。
整体纹样呈现的是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就上面的裸体人物形象,参与考古的专家李文瑛认为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某一神祗,其结论是,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罽袍,应是从西亚或西亚一带输入西域的毛织物精品。
在男尸的内袍、毡袜面、底以及香囊的边缘部分,普遍镶有光彩夺目的贴金花边。
这是中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贴金织物。

麻质面具也值得一说。
出土时仍罩在死者面部,长23.4厘米、宽19.8厘米、高11.7厘米,厚约0.2厘米,饰以长条形金箔片。
面具表面涂白,用硬物划出眼、唇线,墨线勾勒眉、眼、八字髯,朱色涂唇。
面具五官位置比例基本准确,鼻梁挺直,鼻翼膨隆自然,额面与眼眶交界处微突起眉棱,两眉细直平缓,两眼呈两条细线状,似眼目入睡状态。
这件面具独一无二。

第15号墓随葬品的来源、质地、做工都比较容易分析,但要确定墓主之身份就难了。
1999年发表的考古简报给出的结论是,“他可能是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
从地理位置上讲,这一推测不失道理。
营盘至楼兰一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上的枢纽地带,墓地位于丝绸之路交通要冲。第15号墓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 :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和西域文化集于一墓一尸,十分罕见。

墓主人服饰华丽,其外袍纹样带有浓厚的希腊艺术风格;棺外覆盖的狮纹毯,更具异域特色。
所以,推测墓主系一位往来于丝绸之路的西方商人,病死于营盘是有可能的。
但是,为什么收殓方式、葬具、随葬物却兼具中原风俗特征?比如头枕鸡鸣枕就是中原葬俗;箱式彩棺也不是西域流行的,包括营盘在内的西域一带,当年当地都用胡杨木槽形棺或船形棺。
第15号墓南邻第14号墓,两座墓应该有关系,它们孤立地埋葬在东部台地的东南缘,东西两侧有洪水冲沟,选择葬在这里,显得“不合群”。

有新疆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墓主不是普通的平民阶级,属于官僚士族,进而认为,“是屯戍营盘的汉军官吏”。
这个观点也不无道理。
营盘位于楼兰西段要冲,此处遗址属于当年的“墨山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记载:“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河水又东,注宾城南,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
斯坦因是个“中国通”,当年他据《水经注》这一记载,分析营盘遗址系当年的“宾城”。
但有学者认为,营盘遗址其实就是《汉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墓——墨山国(山国)的国都所在。

营盘一带在西汉前期已归属中原朝廷,汉朝曾在此屯田聚兵,所以第15号墓主是汉军官员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为什么汉人墓中出现外域的东西和特征?为什么墓主不能是营盘当地人呢?
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营盘墓地古人骨的研究,包括营盘在内的新疆是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的“接触地带”,长期的融合后,当地人的面相、体质已出现了独特的“西域人”特征,既不是单纯的欧洲人种,也非完全的蒙古人种。

营盘墓地头骨与蒙古人种相比,与蒙古人特征较接近;再与欧洲人种比较,营盘头骨的鼻指数、鼻颧角、颧宽等指数又在欧洲人种范围,基因混杂明显。
其实,要弄清第15号墓主的身份,还是有方法的——就是对墓主干尸进行检测,作进一步的人类学分析,以确定其种属、民族,仅从考古发现层面推测,并不全面,也不准确。
还有,墓主年仅25岁左右,是怎么死的?有无可能是被人谋害?
遗憾的是,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看到第15号墓主的“尸检报告”。


古墓里发现的大量冲锋枪 居然是他发明的(古代发明)
古代冲锋枪的发明者是诸葛亮。1700年前在古墓中发现了冲锋枪。这怎么可能?众所周知,当时属于冷兵器时代,而冲锋枪属于现代发明的热兵器时代。那么在古墓中发现的所谓冲锋枪是什么呢?盗墓贼光顾我要新鲜事2023-02-19 23:20:190000张光直:考古学和中国历史学
作为一种通过物质遗存对过去所做的系统调查,中国的考古和它所研究的文明一样古老。不过,传统上它仅仅是中国历史学的附庸。近代以来,田野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始从西方传入中国。最近这些年,新的考古发掘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新材料,它们正迅速地改变着中国的历史面貌。但是,尽管有着这样新的科学背景而且声誉日隆,考古学在中国却依然是历史学的一种工具,纵使作为工具,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52:290000讲座整理|邢义田:古代秦汉和罗马帝国的关系——几个待解的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座整理古代秦汉和罗马帝国的关系——几个待解的谜主讲人:邢义田教授(中研院)整理人:李宗静(云南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敬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0:490001陕西发现中国第二大墓,墓主的来头老大了,盗墓者盗后放火烧地宫
陕西神禾原秦大墓的发掘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魁力最大的应该还是秦始皇的陵墓。秦陵的地宫虽然经过考古钻探,已知道了大概,具体什么样没人见过。但是,新发现的一座被认为是秦国天子级别大墓,让大家对秦陵地宫的认识更近了一步,更直观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3: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