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云梦秦简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竹简共1100 多枚。内容以秦代法律、文书为主,另有《编年记》等,共9种。云梦秦简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重要的价值。

出土情况 11号墓是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口残长4.16米,宽3米,深5.1米。墓底设椁室。椁室内分设棺室和头箱。棺室内放木棺,棺内随葬竹简、毛笔、漆盒。头箱内放漆器、竹木器、陶器、铜器,共70多件。另有粮食、肉食品和瓜果等遗物。由简文推知,墓主是秦狱吏喜,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竹简出土时散为8堆,分别在棺内人骨架的头部、足部和腹部。保存基本完好。

简的形制与内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墨书秦隶,一般书于蔑黄上,少数两面墨书。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从简上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系以细绳分上、中、下3道编连成册。出土时,编缀的绳索已朽没,前后次序大部分散乱。从书体、内容和其中多处避始皇名讳得知,简文系多人书写,有的写于战国晚年,有的写于秦始皇时期。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共9种。《语书》、《封诊式》、《日书》原有标题,《效律》原有“效”字标题,其余各书系云梦秦简整理小组所拟定。

《编年记》52简,记述了从秦昭王元年(前306)到始皇三十年的历史。它是继3世纪《竹书纪年》之后出土的战国编年史。
《语书》14简。前8简是秦始皇二十年四月南郡守腾颁发给所属县、道啬夫的文书;后6简是南郡命所属各县书曹对吏实行考绩。文义与前8简相呼应,可能是前者的附件。
《为吏之道》50简,每简分5栏,抄写格式相同,都没有标题和起迄标识。内容庞杂,主要是儒家处世言论的杂抄。还附抄两条魏律,内容与出土秦律相近,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日书》有两种。甲种166简,正、背面皆隶书,字小而密;乙种259简,只正面隶书,字较大。两种《日书》内容基本相同。所记都是关于预测吉凶的迷信习俗。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和《封诊式》,可通称为《秦法律文书》。前3种实为一类,共600多简,可定名《秦律二十九种》。其成书年代早晚不同。《法律答问》中的部分律文应是秦孝公时商鞅所立。其他大部分是秦昭王至始皇初年所修订。这批秦法律文书,除《效律》是一篇首尾完整的关于核验帐目、物资和度量衡器的律文以外,其余28种都不是该律的全文。

云梦秦简中,秦律的内容远远超出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立法等方面的内容。举凡农田水利、牛马饲养、粮食贮放、徭役征发、刑徒服役、工商业管理、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物资帐目以及军官任免、军队训练、战场纪律、战勤供应、战后奖惩等等,都有具体规定。其中以刑法最为成熟。

秦简的研究和重要意义 简文反映了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这时正是中国从诸侯割据向中央专制集权制的转变时期,秦简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可信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重要依据。中国古代律文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以唐律为最早,隋代以前的律文不过是断章零篇。这批秦简保留了秦律的许多内容。它的发现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简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秦自商鞅变法至秦灭亡期间,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授田、租田制度。国家还直接控制大量土地,并役使大批隶臣妾在官营土地上劳动。与此相适应,手工业和商业市场也由国家经营、控制和管理。
中国原始鸟类:大连鸟 白垩纪诞生(被质疑是化石嵌合体)
大连鸟出现于1.25亿年前,属于早期白垩纪的一种远古鸟类,因此比现在大部分的鸟类都更加庞大,体长可达到80厘米,几乎和一个2岁小孩的身高差不多。据说最初是在我国辽宁省的九佛堂岩石中发现的,当时有人认为这具化石的真实性可能存在问题,甚至有人将其怀疑为热河鸟和兽脚类恐龙的化石骨骼嵌合体。大连鸟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4:53:390000唐晓峰: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我们常说黄土高原培育了华夏文化,但就在黄土高原培育华夏儿女的时候,它还培育了戎狄的儿女。戎狄,是古代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56:420000村民参考县志找到古墓 用五万块贿赂守墓人 盗墓后狂赚四百万
盗墓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虽然古墓中珍贵的文物和遗址具有巨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极少有人能够得到文物的合法遗产,因此也吸引了大批的盗墓贼前往进行盗掘。这些盗墓贼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给我们国家的文物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02:430002郭立新:大禹治水地望分析(长江篇)
核心观点:宝墩文化留下的古洪水遗迹不多,黄淮地区也缺乏合适的条件(治水能力与治水需求不匹配);BP44-4000年左右的气候波动,致使良渚社会趋于崩溃,很难组织起流域性治水和水利灌溉体系修复工程;长江中游国家文明的出现比黄河流域要早近二千年,整个东亚地区并没有可与之相媲美的文明存在;古云梦泽大湖区水位以年为周期稳定涨落,在涨落区形成大片肥沃的天然滩涂和沼泽田,可以用来栽种水稻;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57:340000陈淳:考古学认识论的思考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发现自然界的真理。他为人类科学认识世界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探索自然规律。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进步,是因为崇拜古人和所谓的伟大权威,相信普遍的共识。早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将科学与见解区分开来,认为科学知识是有别于个人意见的真知。所以,科学研究应该超越普通常识来探究科学对各种自然规律的认识。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01: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