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又一大发现,挖到一座未被盗过墓,墓主相当于“总司令”
神秘的160号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殷墟,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式发掘以来,已发掘了6000多座墓葬,一个又一个考古新发现,一次又一次改写着中国文明史。
在这些已发掘墓葬中,几乎都被盗墓者光顾过或被古人破坏过,完好如初,原封未动的相当少见,但一经发现,往往震惊世人。
1990年发掘的殷墟郭家庄的60号墓,正是这样,是又一重大发现。
郭家庄160号墓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约0.7公里处,北距发现大量甲骨卜辞的小屯村1.5公里。执行发掘160号墓葬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具体发掘时间是当年10月14日-10月23日。
在发掘160号墓前,考古队已在郭家庄西南方发掘了2年,共发掘了殷代墓葬及车马坑、马坑、羊坑191座。
160号墓在这些墓葬中面积较大,是一座13平方米的长方形竖穴墓。
这次发掘由著名殷墟考古专家杨锡璋主持,作为安阳工作队的队长,杨锡璋主持发掘了大量的殷墟墓葬,但160号的发掘,让他声名鹊起。
参加160号发掘的还有资深的女考古学家刘一曼等人。
发掘前,考古队对这座墓进行了铲探。什么叫“铲探”?这就是现代盗墓者最为擅长的寻墓方式:用洛阳铲往下打出探孔,取土样分析,即所谓“看土”。让杨锡璋高兴的是,铲探中没有发现盗洞或被破坏的痕迹。
虽然如此,考古队并没有得意,在铲探时没有发现被盗并不代表没有被盗过,就象肿瘤是良性恶性活检后才知道一样,大墓是否被盗只有等挖开后再说。
考古“空喜欢”现象,之前不只一次出现过,在墓口甚至在墓坑填土中没有盗洞,但快到发掘到二层台底时盗洞才暴露,原来狡猾的盗墓者并没有在墓的土封土上方垂直打洞,而是旁敲侧击,从旁侧斜掏进墓室,十分巧妙,又非常隐蔽。
殷墟上面积在七、八平方米以上的较大墓葬,差不多全被盗过。自1976年妇好墓发现以后的十多年中,考古人员在殷墟上没有发掘到一座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未经盗掘的墓葬。用刘一曼的话说,“劫余之物寥寥无几。”在160号墓西南35米开外发现的146号墓、147号墓,便均被盗过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墓不是被盗墓者破坏的,而是古人安坟挖坏的,古人将葬地选在殷墟上,建了墓上墓,掏挖墓穴时便把下面的殷墓破坏了。
所以,考古人员虽然热切地期盼160号墓能带来惊喜和奇迹,但又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心都悬着!
当年10月14日,发掘正式开始。
封土很坚硬。这是一种人工土,覆盖时逐层夯打,揭开封土时,巴掌大的夯窝仍能看得清清楚楚。
挖到第三天,在距地表近5米的位置,发了一只狗。
这条狗应该是墓主生前的爱犬,从完整的骨架来看,是被处死后,头东尾西摆放的。
殉狗的发现,让考古人员兴奋了起来,这表明封土自下葬后一直没被人动过,墓极可能保存完好。
随着发掘的深入,这个推测被证实。
在距离地表近7米上下的地方,殷商墓中常用的熟土二层台暴露,再往下就是放置棺椁的墓坑。
这天是10月21日,发掘已进行了一个星期。
或许有网友会部,咋这么慢?当然要慢了,慢工出细活!封土得逐层挖、小心清理,封土中也可能埋有文物和墓葬信息的。如果是盗墓,当然不会这样,赶着挖出盗洞,一夜就能出货。
清去泥土后,在二层台西边赫然出现一具人的骨架。
墓主?当然不可能,这是殷商中最残忍的殉葬风俗遗迹——殉人。
在二层台东北,还发现了放置有序的陶器、石馨等随葬器物。
到这时,考古人员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墓葬真的没有被古今盗墓者光顾过。
周边和附近的墓葬都被盗过了,盗墓者为什么会放过这座墓?这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知道考古出土的随葬器物后,估计盗墓者要后悔死了——墓里出土了铜、陶、玉、石、骨、牙、竹、漆等各类器物共353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等级很高的贵重青铜器,多达291件。
清理完二层台上的随葬器物,下面就轮到清理墓穴中的棺椁。
此时,已是下午4点多,秋冬白天短,夜晚将至,清理只好暂停下来。
随葬器物大都在椁室内,如果让盗墓者知道,麻烦就大了。在封锁消息的同时,安排精干人员值班“看坟”。
主持发掘的杨锡璋,要几名值班人员坚守在墓坑旁边,不得大意。
安排好值班后,杨锡璋又对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作了交代,作好“突击清理”准备,早来晚走,完成全部清理,不能给文物带来安全隐患。盗墓者偷盗、哄抢考古现场的事件,在国内发生已不是一起两起了,所以杨锡璋提醒大家注意。
10月22日早上,考古人员一到工地,便开始发掘、清理椁室。
这天应是发掘以来最累的一天,但考古人员竟然没一人感到累,一个件一件的随葬器物刺激了大家的神经,让大家忘记辛苦了!
最先暴露的是大铜鼎与大铜铙,位于椁室的东北部。将周边的泥土扒扒,一件青铜卣露头,是盖子;慢慢扫去泥土,又是一件大方尊,口部先露了出来。
为了赶在当天天黑前清理完成,当时安排了几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椁室的东部、中部、西部同时动手清理。
中午到了饭点也不停工,大家轮着吃饭。
到午后1点多,清理至墓底,椁室的随葬器物全部显露出来。
在长约4.5米,宽不到3米的墓内,随葬器物相互叠压,满满一坑:
椁室东侧是铜方卢形器,倒扣在一青铜甗上,南侧放有大小相次的3件铜铙,和一些铜兵器。
大铜铙西部是大鼎,鼎西部有成堆的青铜礼器,从南至北排成一长方形,在这一长方形铜器群中,一对大方尊矗立其中,特别显眼。
而在墓室的西部与四边、四角,则是成堆的青铜兵器:青铜戈、矛和数不清的箭头,密密麻麻地叠压在一起。用刘一曼的话说:“一个面积13平方米的墓,出了这么多兵器,在殷墟尚属首次。”
为什么将兵器摆放在四周?分析认为这是一种葬俗,希望阴兵阴将保护墓主,防御鬼魅来袭。
考古与盗墓的最大不同是目的的区别,动机有异,盗墓贪图有价值的随葬品,而考古不是,为了发现历史,发掘埋葬的秘密,即使随葬器物的摆放位置和方式、顺序,都是考古人员要搞清和研究的。
在所有随葬器物完全暴露后,拍照、录像、绘图……这之后才会一一“清货”,作好登记,及时送回临时库房。
因为随葬器物太丰富了,虽然打算当天清理完成,实际并没有,椁室西部的青铜兵器和墓底下的腰坑都是10月23日清理的,又忙了半天,在当天中午才完成全部清理。
160号墓出土的随葬器物,种类齐全,等级高贵。
青铜器中,有礼器、乐器、工具、兵器、杂器等,其中以青铜武器为主,有大、小铜钺3件,大刀2件,戈、矛200多件,镞9堆,计906枚。
精致的玉器有33件。
这些器物数量之多、保存之好、价值之高、种类之全、信息之丰富,是非常罕见的,用“价值连城”来形成都低了,是继1976年妇好墓发掘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而所有出土随葬器物中,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既不是贵重的青铜器,也不是精致的玉器,乃是一只小竹篓!
竹木器埋在地下极易腐朽,难以保存,3000年过去了,很多人骨都腐朽成泥,更不要说竹篓了。正是这一原因,在迄今殷墟发掘中,还从来没有出土过一件形状完好的人类手编竹器,所以杨锡璋见到这只小竹篓时说,“极为珍贵!”
为什么这件小竹篓得以保存下来?原来,它放在青铜圆尊内。
160号墓令人惊喜和意外的地方很多。
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又在墓坑内发现了3具人骨架,2人被放置在椁内棺外,在棺的南、北二侧各放一人。还有1人放在腰坑内,加上二层台上的1个殉人,这座共有4人为墓主殉葬,均是被处死后放入的。
殉狗有3只。除了在墓的填土中最先发现一只外,有1只放在椁室顶部,应是“压棺”用的。还有1只放在腰坑内,应是“镇墓”的,非常之处是,这只狗放在殉人的身下。
腰坑,一般是指在墓穴棺材底下正中挖的小坑,早期用于殉牲,后期多放镇物一类随葬品。先秦高等级贵族墓的葬腰坑内,还会有殉人。
160号墓的腰坑呈长方形,长1.35米,宽1.03米,深1米,既有殉人,又有殉狗,可见墓主生前身份非同一般。
墓主会是谁?先秦墓中是没有墓志的,但高级随葬品一般都会有铭文,透露出主身份,相当于墓志的作用。
160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38件带有铭文。其中,33件青铜器上发现了“亚址”二字,在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上均铸此铭。可见,墓主应是“亚址”。
亚址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据考证,“亚”为当时的武官,“址”是人名或族名。从墓内出土了成堆兵器之情况来看,其生前是一位军事将领。
在这些兵器中,还出土了一件象征和代表军事统帅权的青铜大钺,证明其为部队高级指挥官,相当于现代“总司令”级别的人物。
160号墓附近还发掘出了两座车马坑,足证160号墓主身份的高贵,应该是殷王室成员,与1976年发现的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有一拼。
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多为方形,方形器为当年殷王室专用,侧面证明了这一推测!
柴剑虹:对敦煌学百年回顾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如果从1900年6月22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之时算起,敦煌学已走过了近百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为了将学术推向前进,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似乎应该对20世纪敦煌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一番科学的回顾与总结。在此,本文想就敦煌学百年回顾中学术界所普遍关心而又众说纷纭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见,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藏经洞文物流散的历史因缘及其正、负面效应0000特狈路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化石只有牙齿/体型未知)
在地球上,目前发现并命名的恐龙有700多种,但在这里面还有很多因为化石的缺失,只取了名字,并没有推测出其体型,比如特狈路龙,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特狈路龙基本资料体型:特狈路龙是一种欧洲的小型食草性恐龙,食物为植物的嫩叶和根茎,因为化石只有牙齿,所以无法推测其体长,其体型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暂列710位,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21:310001「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洛阳魏晋墓
曹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附近的墓葬。分布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其中曹魏墓发现较少,西晋墓发现较多。过去被盗情况严重,曾出土过一些西晋墓志其中著名的有荀岳、左棻等墓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等单位进行发掘。1982~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对西晋帝陵区进行了勘察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09:520001东阳盾龙:浙江第二种结节龙科(3-4米/有完整荐骨板甲)
东阳盾龙是一种甲龙亚目下的结节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3-4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身上长有非常多的板甲,并且也是目前除了欧洲和北美洲之外,发现的第一个拥有愈合骨板骨盆的甲龙类恐龙。东阳盾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10:160001新发现 | 晋东南史前考古新突破——山西泽州下町遗址发掘收获
泽州下町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西南、沁河中游支流长河西岸一处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处南太行与沁河交汇片区。遗址北距长河干流圪套水库约2公里,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采集到龙山时期陶片并做了登录。此次根据地表陶片及局部钻探确认,大致分布在东西25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在遗址南部以下切方式穿过。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49: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