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51

44年前四川发现一古墓,男墓主却陪葬女性奁盒,专家说与刘邦有关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55:470

出土“王邦”漆器的墓主人是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墓葬考古中,真正能确定墓主人的墓葬,所占比例其实是很小的,绝大多数墓主人都是“地下工作者”,现代人根本搞不清其真实身份,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

而解谜——追求历史的真相,又正是考古学的方向和趣点所在。

现代考古现场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一座墓葬位于四川荥经县境内,是在一个叫“古城坪”的地方发现的。距发现已44年,但这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至今没有定论。

这座墓是1977年,时荥经县城关镇砖瓦厂工人,修建砖窑破土时发现的。

当时共发现了3座墓,分别是一号墓(M1)、二号墓(M2)、三号墓(M3)。三座墓的关系密切,可能是一个家族的。

墓地所在是荥河南岸一个高台地坪,当地人都称这地方为“古城坪”,因为这里居住有姓曾的人家,又叫“曾家沟”。考古勘探确认,这里有古墓群,距离当年的严道古城遗址仅200米远。在之前,当地村民在这里也曾挖出过几座古墓。

荥河地图

引起考古界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号墓。

这三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发现时上面不见封土堆,发掘后不见墓道。

墓内填土上部为厚厚的黄褐色的“五花土”,下层及棺椁四周则用白膏泥封填。

在白膏泥中,考古人员发现内夹卵石,这应该是为反盗墓而有意掺杂进去的,以增加盗掘的难度。

揭开白膏泥后,先看到的是外椁,揭开外椁后就是内棺,金丝楠木制作,开榫扣合,保存较好。

从现场遗迹来看,棺椁下葬时,先在墓底铺上一层桦树皮,然后再铺上木板。再用白膏泥封填椁室前,在椁板外铺围上两层树皮,保护棺椁。

现代考古现场

一号墓棺内的人骨早已腐朽不存,在二号墓、三号墓中发现了未朽化尽的人骨。

三座墓中,共出土41件随葬器。

其中一号墓中最多,有21件,以漆器为主,铜器、陶器次之,还有少量木器、竹器、炭精制品等,这些随葬品多放在棺后的足厢内。

暴露墓主身份的,就是其中的漆器。

一号墓随葬的漆器,有耳杯、奁盒、圆盒、双耳长杯、扁壶等,这些漆器的风格与湖北云梦楚国故地发现的秦墓漆器相似,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在9件漆耳杯和1件漆圆盒上,发现了铭文——朱书 “王邦”两字。

朱书 “王邦”两字的漆器

最显眼的是漆圆盒,非常精致,木胎,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卷云纹、变形凤纹、圆点纹等饰纹。

此盒通高17.4厘米、最大径19.4厘米,也应该是梳妆用的奁盒,由底和盖扣合而成。

在底与盖外部各朱书“王邦”两字,底上还有烙印“成亭”二 字。

当时考古人员分析,西汉开国皇帝名叫刘邦,“邦”字在西汉初年是避讳字,结合墓中出土的铜器,与以往四川境内发现的战国晚期墓出土器物相似的情况,推断一号墓的年代早于西汉,应是秦墓。

漆器上的饰纹

而二号墓和三号墓年代稍晚,推测是汉初墓。

依据是,二号墓中出土了4枚西汉初年刘邦太后吕雉当权时所铸“八铢半两”钱;三号墓与二号墓并行排列,相距仅2米,关系密切,下葬年代应该与二号墓相近。

“王邦”,是墓主的姓名吗?当时发表的考古简报上并没有谈。

但学术界在对墓葬出土随葬品和铭文的进一步研究后,对于墓主的身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是一般人!

秦汉时,如今的荥经县叫“严道县”,当年当地流行的葬俗是船棺葬、岩墓一类,属于巴蜀风俗,当地人并不使用在楚人和北方中原人中间流行的土坑竖穴木椁墓。

四川境内出土的2000多年前战国船棺葬

从墓葬风格来看,是典型的楚墓;从出土器物来看,制作精美,并非本地所产,非普通民众可以随葬的。推测墓主不是老百姓,也不是本地人,应该是有一定身份的外来贵族,至少是土豪级的大户人家。

最有可能,墓主是楚人或来自楚地的人。

楚人怎么会到偏僻的严道来?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

当年,处于大西南、文明程度远落后于中原的严道,曾是“流放地”,就如清朝时东北黑龙江境内的宁古塔。秦始皇在灭了最强对手,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楚人作乱,死灰复燃,曾将亡国的楚贵族驱离故地,一部分被强迁于严道。

楚人形象(女彩俑)
楚人形象(女彩俑)

这些人来到严道,死后自然采用楚俗下葬。

所以,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墓主可能是被秦始皇下令迁徙到西南的楚国贵族,他姓“王”,名“邦”。

联系秦国灭楚后的做法,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此后一次发现似乎佐证了此观点。

2010年2月,108国道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附近改线工程中,又在相距几百米外,发现了西汉时期“高山庙墓群”,当时先后清理发掘了8座古墓,墓葬风格与1977年发现的墓葬一致。

“王当”印章

从其中一座木椁墓墓中,出土多件工艺精美的彩绘漆器,还有一把青铜剑。在该墓的底部,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枚印章,印文为“王当”,是墓主的姓名。

有学者就此认定,1977年一号墓出土漆器上的“王邦”,也是人名。

不只如此,“王邦”与“王当”可能是“一家人”,王家当年是外迁严道的豪门大族,这周边可能是王姓家族的聚葬处。

持质疑观点的学者则认为,“王邦”不是人名,而是一种记铭,说明器物的所属,如“王记”、“李记”是一个意思。

出土的漆圆盒

但“王邦”二字的背后,并不简单!

有学者提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认为这些漆器应是汉高祖刘邦之物,“王邦”是刘邦未称帝、还是汉王时所用物品的标记——“汉王刘邦之物”的意思。

这就奇怪了,刘邦也没到过严道,他的东西怎么会在这里出现?

有学者从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卷一百一十八)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上面有这样的记载:

“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

刘长剧照

这一记载的背景是,当时刘邦的小儿子、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本应处死,但当时的汉文帝刘恒念手中之情,于心不忍。臣僚便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废除刘长的王位, 一家老小统统遣送到严道那边去。

汉文帝同意了,但还特批,地方官要每天供给刘长5斤肉、2斗酒,并令受到过刘长宠幸的10个妃子随他一起去蜀郡。

刘长被用囚车押往蜀地,沿途各县都不敢打开囚车门。

汉朝犯人剧照

当初享受与皇帝一般的待遇,与刘恒坐一辆车出去打猎。如今竟然落得如此下场,成了囚犯,刘长开始绝食。当囚车到达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南)境内,县令打开囚车门,发现刘长已死在里面了。

朝廷最后以列侯的礼仪,将刘长葬在雍县。

刘长后死,一家老小是怎么处置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正常情况下,除留下守墓的外,其他人仍应该继续前行,遣送流放地。

就这样,刘长的家人到了荥经,出土带有“王邦”铭文漆器的墓主人,就应该是刘长的家人。

“王邦”二字

刘长的家人出现在荥经可以理解,为什么又会有刘邦的东西?

这就要说到刘长与刘邦的关系了。

刘长是刘邦疼爱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一度受到刘邦宠幸、后因故自尽的赵姬。母亲死后,刘邦将襁褓看人已经他交给皇后吕雉,由吕雉抚养长大。

刘邦对从小失去母亲的刘长疼爱有加。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马上将这一空缺给了刘长,封他为淮南王,英布的封地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等四郡划归刘长,这些地方正是当年的楚国地域。

刘邦与刘长他妈赵姬 剧照

刘邦没少给刘长赏赐,写有“王邦”的漆器,就应该是刘邦给刘长的赏赐之物。

刘长视为之为宝,在被发配严道后,也些器物也带上了,最后落在了严道,成了家人死后的陪葬品。

如此分析倒也不无道理。

一号墓出土了有“王邦”字样的漆耳杯,多达9个,也不偶然。耳杯是喝酒用的饮器,刘长生前好酒,发配时汉文帝都特批每天供他2斗酒。

漆耳杯
漆耳杯

当然,这种说法也是一家之言。

而有关一号墓主人身份之谜,还有不少。

比如,墓中出土了一把漆剑,说明墓主应该是一个男性,但又出土了漆奁盒、木梳、木篦、炭精发簪等女性用品。有学者称,这没有不合理之处,秦汉时男性与女性一样,也是要化妆的。

各位网友,有“王邦”字样的东西会是刘邦之物吗?我个人还是有疑惑的。

严道在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上的位置

需要提醒的是,荥经在秦汉时,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来西往人员复杂,会不会是楚地做生意的财主落于此,也未可知。

也有学者认为,墓主可能是当时在严道当官的外来楚人。

在考古中还发现,不少古墓在早期都被破坏过。有关四川荥经古墓被盗的情况,见《金丝楠木真的能“养尸”吗?川西的另类盗墓》一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