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盗墓者将斧头遗留西汉王墓中,“鬼吹灯”现象被证实确实存在
唐代盗墓者留下一把斧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洞有方、圆之分(见《危险的盗墓江湖,怎么盗有讲究,父子搭档为什么要让儿子入盗洞?》一文),但打开棺椁的盗洞,大多是是圆形的。

现代考古人员在发掘古墓时喜欢使用“大揭顶”的方式,就是把墓从上到下完全挖开,这实际是一种破坏式考古,非议多多。在安徽六安发现的六王墓古墓时,考古人员会采取了这种手段。
将墓全部的封土全部掀掉后,墓主六安王的内棺头上赫然出现一个圆形盗洞。这个盗洞应该是利斧砍凿出来的。

斧子,也是主要盗墓工具,在古代盗墓活动中,使用非常普遍。
原始人发明石斧之后,斧子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盗墓,“利斧不离身”。《太平广记·再生一》 记载一个“李娥复生”的故事,这是一起盗墓事件引起的。
原文摘录如下——
“汉末,武陵妇人李娥,年六十岁,病卒,埋于城外,已半月。娥邻舍有蔡仲,闻娥富,乃发冢求金。以斧剖棺,娥忽棺中呼曰:‘蔡仲护我头。’仲惊走,为县吏所收,当弃市。”

这段话不用白话翻译, 一般网友也应该能看懂。盗墓中,蔡仲所使用的开棺工具,就是一把斧子。
六安王墓有多次被盗的遗迹,灾难性的一次发生在唐朝。
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墓下发现了一把斧子和一只碗,经鉴定这两件物品年代晚于墓葬年代,证明并非下葬时所随,系唐朝之物。
根据这一鉴定,考古人员判断,六安王棺材上的盗洞是一伙唐朝盗墓者所为。

秦汉时,人们死后非常推崇使用厚厚的木质棺椁,天子等级的葬具“黄肠题凑”,就是这一时期流行的。所谓“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排列。
据说这样的设计,也是出于反盗墓之考虑,如果盗墓抽出了其中一根木枋,整理个外椁室就可能塌掉,如果盗墓者在里面,很可能京出不来。
盗墓要对付这样葬具,最好的破棺工具东西就是一把斧头,所以,六安汉王墓中出现唐朝盗墓者留下的斧子是非常可能的,也不奇怪。

这几年,盗墓小说非常流行,天下霸唱《鬼吹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还被改拍成影视剧。有网友可能认为,以盗墓为题材的文学小说是现在才流行开的,这是误会,盗墓小说在中国古代就很受欢迎,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保留品种之一。
比如,《搜神记》、《聊斋志异》中有都有不少盗墓小说,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也收录有不少盗墓小说。

大家都知道,就文学创作史而言,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在小说很受欢迎的明清时期,出现了的盗墓小说比以前更丰富。
“三言二拍”是明朝有名的短篇小说集,流传很广。“三言”为冯梦龙所撰,《喻世明言》为其中“一言”。卷十四就是一篇盗墓小说,名叫《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女主角、富家女周胜仙,因盗墓者朱真的盗墓“死而复活”。
朱真出生于盗墓世家,家中便有其父亲留下的盗墓工具,可以说是“祖传之物”。冯梦龙是这样写的——
(朱真)去床底下拖出一件物事来把与娘看。
娘道:“休把出去罢!原先你爷曾把出去,使得一番便休了。”
朱真道:“各人命运不同。我今年算了几次命,都说我该发财,你不要阻挡我。”
你道拖出的是甚物事?原来是一个皮袋,里面盛着些挑刀斧头,一个皮灯盏,和那盛油的罐儿,又有一领蓑衣……

朱真的父亲是在一次盗墓中被活见鬼现象吓死的,他死后这些东西便没有人用了,到朱真手成了祖传之物。其中不只有盗墓工斧头,照明工具灯盏,还有盗墓行头蓑衣——现代盗墓者穿的专用外套叫“老鼠衣”。
照明工具也是盗墓者必带着的。盗墓者是“地下工作者”,行动多在夜间,特别是最后“起宝”时,更不可能安排在白天。带着灯具一是为了照明,方便作业,另外据说还有“保命功能”,通过灯火可以测试墓下是否安全。

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盗墓小说《鬼吹灯》即取自这句俗话。
盗墓中真会发生灯突然熄灭这样的“鬼吹灯”现象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现代科学证实, “鬼吹灯”现象真实存在,且是可信的。当然并不是真的有鬼,所谓鬼吹灯,其实是缺氧作怪。

墓穴都是严密封面的,特别是成百上千年前的古墓,更是如此。在进入深达十几米、几十米的墓穴后,如果随着走的油灯熄灭了,说明穴中严重缺氧,不可久待,得赶紧上来,否则极可能身葬墓底——过去盗墓者不明真相,往往会说认为遭遇“墓毒”。
有人说盗墓者,一般会在墓地的东南角点灯,当然实际情况是不可能这样的,这是写小说编出来的。

但盗墓者盗墓之前,在墓地烧香现象确是存在的,因为盗墓是坏阴宅,怕遭报应。在开棺前,盗墓者嘴里还会念念有词,说些乞求墓主原谅的话。朱真在用挑刀撬开周胜仙的棺盖后,是这样说的:
“小娘子莫怪,暂借你些个富贵,却与你作功德。”

谭其骧: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
现在的山西,在全国,在华北,都不过是一个一般的省份,并不突出。但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山西在全国,至少在黄河流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有过于今天的山西。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52:410000秦始皇陵墓扫描有活物:霍金猜测秦始皇活着,纯属谣言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挖掘难度太大,怕强行挖掘损害文物。尽管如此,专家们对秦始皇陵墓的探索一直在继续的,据说不久前秦始皇陵墓扫描有活物,这一发现令人震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了解看看。一、秦始皇陵墓扫描有活物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0:45:230000内蒙一皇族墓千年未遭贼,挖出珍物3227件,旁边墓替它挡了盗墓者
陈国公主墓,唯一未被盗掘过的契丹皇族大墓本文作者倪方六35年前,内蒙古发现了一座贵族墓葬。一经公开,震惊圈内外,轰动堪比1972年发现的、出土不腐女尸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评为全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后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等考古发现一道,入列“中国20世纪考古大发现”,获世纪殊荣。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墓葬,如此有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8:310000东阳盾龙:浙江第二种结节龙科(3-4米/有完整荐骨板甲)
东阳盾龙是一种甲龙亚目下的结节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3-4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身上长有非常多的板甲,并且也是目前除了欧洲和北美洲之外,发现的第一个拥有愈合骨板骨盆的甲龙类恐龙。东阳盾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10:160001夏文化研究的热潮和方向
夏文化是历史和考古领域最引人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之一。1959年,著名上古史和考古学者徐旭生对豫西“夏墟”的调查工作,拉开了夏文化田野考古和研究的大幕。新中国成立十年之后,在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学者倾心的背景下,开启了探索夏文化的漫长之路。偃师二里头遗址在此次考古调查工作中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并开启了此后延续至今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成为夏文化研究中最关键的遗址。壹第一次高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4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