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045

商王朝的青铜戈,表明周人出动跨时代奇兵,难怪武王一战灭商

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15:270

作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牧野之战留下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是以逸待劳的商朝军队,为何打不过远征的疲惫之师?

以史书留下的线索来看,商夷战争消耗了国力、被武装的东夷俘虏临阵倒戈、内部叛徒的卖国求荣等都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周武王远征殷商时,必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部寄托于俘虏倒戈、叛徒破坏等身上,周人必然有其取胜或安全撤回的把握。

以商朝的青铜戈来看,周人拥有一个跨时代的兵种,让周人具有了军事优势,或许这是周人敢于远征、并能灭商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朝主战武器:青铜戈长度较短,属于近战武器

大动干戈、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倒戈一击、干戈征战、止戈为武......在与战争有关的成语中,往往都可以看到“戈”的身影,甚至“干戈”直接用来指代战争,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戈”的悠久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戈始于石器时代,沿用于夏商周三代,废弃于战国晚期。其中,青铜戈是商朝主战兵器,出土青铜戈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青铜矛,但商朝青铜戈长度较短,属于近战兵器,考古发掘的戈基本都在80厘米左右,略长于斧钺、刀剑。

1976年,在陕西汉中城固县,考古发现一个商代遗址,出土了95件青铜戈、青铜面具、盾牌、铜泡(安装在皮甲上提高防御能力)等,可能是商代一支百人队所配备的军事装备。通过这些装备,学者研究发现百人队需要排成密集的阵型,略长于斧钺、刀剑的青铜戈,在这种阵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除了考古发现,甲骨文也可以佐证青铜戈的长度有限。甲骨文中的戈字,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阶段的青铜戈造型,而当戈与人组成文字时,可以看到青铜戈是商人身高的三分之二,应该不会超过150厘米,通过下图伐字可见一斑。且,伐字是左右结构,为了左右对称,可能有意拉长了文字中戈的高度。

综合考古发现与甲骨文,因此学者研究认为,商代的戈柄长80厘米到1米左右,属于近战武器!

商王朝的主战部队:没有真正的战车,主力为普通步兵

根据古史记载,黄帝时已有车辆,夏末时已有战车,据说商汤伐夏时就有战车,“成汤以良车七十乘,必死五千人”等。以此来看,西周春秋时流行的战车,在商代必然已经出现。

既然有战车,那么就应该存在配套的兵器。周代战车上面一般是三个人,一个驾驶员、一个射手、一个持戈击杀敌人。但迄今为止,考古依旧没有挖掘出任何一把适用于车战的商代长柄戈。以现有发现来说,商代青铜戈的长度根本不适合车战,因为在两辆车交错时的格斗中,短戈是砍不到敌人的。相比之下,周代车上矛、戟、殳都长达三米多,车战的时候可以用来杀伤敌人。

商代战车的配套兵器,会不会是青铜矛呢?但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矛,最长的矛柄只有140厘米,加上矛头不过155厘米,依然不适合车战。

不仅找不到适合车战的兵器,而且考古发现的商代车辆,往往都比较笨重,车轴一般为3米长,轮径长达1.4至1.5米,辐条比较少多数是18根,这种车辆存在行驶缓慢、转弯难度高、不太灵活等问题,明显不适合沙场搏杀。

没有配套的兵器,没有适合的战车,这两种情况只能说明商代没有真正的战车编制,军队主力为普通步兵。至于战场上的商代车辆,大概是用于指挥、运输等,而不是用于厮杀。

周武王的奇兵立功:车兵出奇制胜,助力周人灭商

牧野之战中,为了抵挡周人入侵,商纣王武装了一些东夷俘虏,加上商人自身的部队,一共大约17万。其中,纣王与东夷作战多年,按理说会有一些特别精锐的部队,且整体战斗力要压过被武装的俘虏。既然如此,为何纣王会在短时间内一败涂地,以至于被堵在朝歌,连逃跑都没能逃跑呢?

纣王战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极有可能是周武王的战车奇兵,犹如坦克刚出现时一样,突然出现、快速突击,让商人惊慌失措,搅乱了商人军队,之后又乘胜追击到朝歌城,堵住了纣王逃跑的路线,导致纣王无奈的自焚而死。

根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率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此外还有诸侯部队。换言之,周武王的军队丝毫不弱,也谈不上以弱胜强,因为他不仅有300战车,还有庞大且强大的甲士部队,300战车突击,数万全副武装的甲士袭杀,纣王败得不冤!

以当时中国主流战争模式来说,周武王出动的300乘战车,无疑是跨时代的兵种,也是牧野之战中周人的一支奇兵,加速了商纣王的崩溃,改写了战场的局势。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