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小女孩墓里发现79件随葬品,考古出土的金冠够盗墓者吃几辈
中国历史上的厚葬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起早必为利。
从中国盗墓史上所发现的盗墓事件来看,盗墓者敢冒杀头坐牢之灾去盗墓,为的是什么?贪财!
作为一种特殊的风俗文化现象,盗墓者的产生,初因可能不是因为贪财,但随着厚葬的兴起,“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诱坏了人心。

而古代流行的厚葬风俗,直接导致盗墓在古今中国的流行。盗墓与厚葬俱进,如果坟冢内一堆枯骨,谁会去发冢扒坟,被人骂断子绝孙?
在春秋礼乐崩坏时期,厚葬兴起。当时贵族以厚葬为荣,薄葬为辱,厚葬情况更普遍,如当时的齐国、宋国逾制厚葬之风,便相当盛行。
到了封建时代,皇家把厚葬风俗推到极致,春秋时的“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被最高贵族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厚葬到底兴起于什么年代?具体很难说清。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死者生前用的玩的占有的,都会被随葬到地下,且越值钱的东西越会让死者带走。
在早期墓葬中,随葬品一般都比较简单,出于感情和维系氏族利益的需要,无非陪葬一些坛坛罐罐和生产工具什么的。
195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对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陕西半坡遗址,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考古发掘。据公开的考古报告,共发掘了原始社会半坡类型的成人墓葬174座,这些墓葬都属于史前墓葬,大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

另有2个男子、4个女子的同性合葬墓各一座,没有异性倒戈,这说明当时还没有婚姻和夫妻观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半坡成人墓中发现了怪异的葬俗,比如有的墓把死者手指或足趾骨,埋于填土或放在陶器内,推测是当时的“割体葬仪”。
在考古中,还发现了73座小孩墓葬,尸骸均放在瓮棺内,以钵、盆与瓮相扣合,常在器底凿一小孔作为灵魂的出入口,属于瓮棺葬风俗。

在居址范围内,考古人员还发现3座幼儿土坑葬。
这些原始墓中并没什么陪葬品,多是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即便有陪葬品,也仅是日用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可见当时人们还没出现 厚葬风俗。
但是,其中一座女孩墓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不仅随葬品丰富精致,而且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
这位女孩仅有三、四岁,从墓中出土了陶器、石珠、石球、耳坠等陪葬品79件,陶体中发现粟粒遗迹。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小墓死后似乎经过“化妆处理”,股骨上有被涂料涂染过的痕迹,呈淡淡的暗红色。她活着时应该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当然也不排除是祭祀的需要。
不论什么原因,其墓中出现这么多随葬品,具有典型的厚葬特征,可见后来兴趣的厚葬风俗,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的,并非突然出现。
如果说最初厚葬可能是随意的,但到了后期就是有意为之,并成规制了。陪什么陪多少都有说法的,如同棺椁的使用要受到等级限制一样,陪葬也不能乱来的。

厚葬现象,在秦汉时期出现第一波疯狂。
《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一个国家将三分之一的年财政收入,用作置办陪葬品,这一制度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随葬东西的多寡,体现墓主的身份。陪葬越丰厚,表明墓主的地位越高。反之,社会底层的穷人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薄薄的棺材都置办不起。

如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他当年葬父只能用芦席包裹,草草而葬,连薄薄的棺材都置办不起,哪来陪葬品?但到朱元璋死时就不一样,生前即在开始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坡,营建自己的巨大陵寑——孝陵。
现在明孝是“世界文化遗产”,为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进去参观要收门票的,这应该是朱元璋生前不会想到的。

朱元璋的子孙皇帝更是不得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与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1950年后后期被主动考古发掘,里面的随葬品惊人。
在《定陵出土文物图典》中,卷一介绍的衣冠服饰类多达500件,袍料布匹类92件;卷二中介绍的宫廷器物为282件,丧葬仪物达448件,可见定陵陪葬品之丰厚。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63年),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历时六年,耗银多达800万两。定陵地宫在地下27米深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

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专家对此座于北京大峪山东麓的皇陵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价值连城,其陪葬品之丰令人惊叹。一顶金丝编成的金冠,重即达一斤六两,如果让盗墓者盗得,够几辈人的吃喝了。
就帝王陵葬葬品而言,汉唐皇家最丰。而在东汉末,薄葬成为社会共识,魏晋帝陵都没有多少随葬品。在宋以后,帝陵随葬品则被严格控制。

两宋时,皇家积极提倡“薄葬”。
在历代帝陵中,宋陵并不显赫,规模相对简单。尽管随葬不多,但其陵中随葬物品也是价值连城。

《宋史·礼志·山陵》记载,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十九日,真宗赵恒病死,三天后即准备好了陪葬品,“先帝服玩及珠襦玉匣、含”等宝物“不可留于人间”,均随着一些专门置办、很值钱的明器(民间称“冥器”),葬于永安陵中。
在宝物入葬前,还如今天的博物馆一样,举行了“陈列展”,供群臣参观。
遗憾的是,这里宝物后来均被盗掘走了。

「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宜侯夨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以作器者为宜侯夨而得名。簋铭记述周康王封夨为宜侯,并赏夨以器物、土田、奴隶等,是研究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和分封制度的重要资料。该器1954年出土于江苏省丹徒县烟墩山西周墓中。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3:06000019岁藩王墓随葬梅瓶,内盛王妃喝特殊药酒,估计网友知道会恶心
广西桂林温裕王墓发掘记本文作者倪方六靖江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一系封王墓地,位于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整个墓区很大,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有300多座王亲藩戚墓葬。墓区已发现的墓葬,几乎全被盗墓者光顾过了。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温裕王墓,便是其中一座,考古清理中,还有非常意外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160000广西发现一个巨型石棺 主人身份是谜团(清代古墓)
古墓中棺材板中的北斗七星是清代墓穴的标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墓葬盛行,有地位有地位的人会在死前做好身后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准备。特别是最高皇帝会建造巨大的地下宫殿和巨大的坟墓,无数珍贵的陪葬品会被放入坟墓,甚至活着的人也会和他们一起埋葬,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因为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有数不清的古墓,这些古墓经常在一些意外中被发现。巨型石棺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0:54:300001石家河文化玉器欣赏
2016-10-05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08:140000讲座:王法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述
#头条创作挑战赛#泥河湾遗址是我国境内探索我国人类起源和旧石器考古相当重要的遗址。本文为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三讲《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述》的讲座纪要。讲座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岗博士主讲,现将讲座纪要摘录于下,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学习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9: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