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旅|挖土后再析神话(课后感想)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本文摘自《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第 27~28 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年)。
上
幕
我们在校内
相互教学
第 一 场
导论课:怎样学历史?
挖土后再析神话(课后感想)
梓浩同学: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讨论课。以往习惯了接受填鸭式的教育,长期下来,我竟越来越甘愿当一只填鸭,而且当得越来越优雅!直到两位郭老师开设这门课,我才重新找回批判性思考的大脑。就在这第一次导论课上,师生之间竟发生了激烈的讨论。而且,在这样激烈的相互讨论中,我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其他讨论同伴的思想,因此也促进了我个人对于中国上古史及中国考古学的思考。
中国考古学对于某件器物的功能研究,由来已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考古学对器物的功能研究,始终脱离不了研究者个人主观的直接经验,也脱离不了从主观的角度去比附历史文献中的字句。联系历史文献本身并没有错,毕竟中华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其各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均可从文献这部密码中译码后重构。因此,这些历史文献也就算是中华文明之瑰宝,同时也是中国考古学研究能立于世界的其中一个“武功秘籍”。
然而,目前的中国考古学不但没有很好地利用文献这个秘籍,反而是深受其累,中国考古学被喻为有“历史的编纂癖”。这作何解呢?
首先,从最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目前主导中国考古学的主流研究,仍是以建立时空框架为目的的文化历史主义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历史最为重视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这是历史的基本框架。但是,如果只见框架,不见血肉,这样的历史将会干瘪而又瘦骨嶙峋。因此,除了编撰历史的文化历史主义外,中国考古学还应有更多样、更丰富的研究方式涌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考古学研究不仅有日渐完整的骨架,并且有架构在骨架之上的丰满的血肉。
然而现在许多论文的研究方法仍是一成不变地沿袭数十年来老一辈中国考古学家所开创的谱系研究方法。由于这套方法已经“看似”十分成熟,所以不少青年学生直接运用谱系研究方法去梳理一批材料,乖乖地把论文整理出来,然后就可以获得一个个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确,对于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质来说,运用前人的方法来做一批新材料,这是最省力气的,不失为一个有“效率”地获得学位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硕士、博士论文,大概只能算是二流、三流的论文吧。什么才是一流的论文呢?我觉得是要通考所有可用之材料,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搭配不同的研究方法,尽量避免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偏见或理论偏见,以追寻历史真相为最大目标,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这样的论文,才会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
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两相衡
其次,这种历史编纂的癖好还表现在对历史文献的“情有独钟”。不过上文已经提及,运用历史文献来做考古学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对,而且,这也应该是中国考古学立足世界的一大优势。然而,对历史文献的运用,存在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文献呢?在后现代史学的流行话语下,我们不妨也把所有的历史文献都看作是文本。文本作为一个义符,它所义指的,当然不是绝对的客观事实,它是一种被密码化的语言。里面夹杂着真实的描述,夹杂着虚构的想象,蕴含着国家大一统建构的思想,寄寓了文本作者的主观情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我们运用历史文献做研究,一定要对历史文献做解码的工作。那么,启动这部文献译码机的“密码表”是什么呢?从逻辑上说,地下发掘出土的一手考古材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
但是,这个逻辑应该怎么演绎呢?地下出土材料,由于有明确的层位关系,有明确的空间分布,所以是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应。而历史文献,则是掺杂了各种因素的、主观色彩浓厚的文本。因此,对历史文献的证实或证伪,都应基于考古材料,应该认为考古材料具有历史的原真性,而不是怀疑考古材料。例如,在对周代用鼎制度的经典研究中,当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级别墓葬中的用鼎数目与文献记载不一时,则会得出此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僭越之风尤盛的结论。实际上,即使检视两周时期墓葬的材料,我们也可以发现,各地、各时期对于用鼎的意义,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就如霍德在肯亚对葫芦形器做的研究一样,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境的变化,葫芦形器上装饰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器物的功能、意义时,一切需要以时间、空间为转移,随情境而变化,并非千篇一律的“天子九鼎……”。如果考古材料违背了这条文献,也并非绝对是指对礼制的僭越。当考古资料与文献出现矛盾时,考古学家就需要思考,究竟怎样去解读这种情况,而且不能从直观经验得出结论,必须在全面收集材料的情况下,加以论证,考其脉络。
总的来说,只有考古资料才是一手的资料,而历史文献则是“文本”,与编撰者的主观因素相关,所以可以用历史文献来阐释考古资料(当二者相符时),但绝不能以历史文献为主,否定考古资料(当二者相悖时)。
待续。。。
【主 编】 郭静云、郭立新、范梓浩
【副主编】 赵柏熹、邱诗萤
【插 画】 郭静云、赵柏熹、邱钧承
【书 名】 《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
【出 版】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年7月
【基本信息】
平装:396 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53505923
(本号编辑:散步君)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更多图书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林梅村: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近代历史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考古学传入中国,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史学“三皇五帝”创造历史的神话传说。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而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实例,就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9:190001这种东西是古今老人都爱用的器具,但古人更喜欢,它是什么?
搔杖为什么叫“谈柄”?本文作者倪方六古人的生活用具很多,如果要找最少不了的,会是什么呢?搔杖应该列入其中。所谓“搔杖”,就是俗话说的痒痒挠。为什么会是痒痒挠,由于古人洗浴没有现在方便,皮肤瘙痒是常有的事,痒时用手挠不到,别人又不方便,遂有了搔杖的发明。别看搔杖不起眼,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表现可不一般,具有特殊的内涵和价值。(带着痒痒挠的古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08:470000让人分不清的汉字“双胞胎” 你能分清几对 真是太长见识了
孑和孓、丐和丏、旮和旯等。汉字中有一些字,它们的字形相似,稍不留神就会产生混淆不清,对于中国人而言,认清这些字都十分具有挑战性。1.孑和孓这两个字的区别仅在一撇一捺的差距。两个字连在一起构成一个词,表示“蚊子的幼虫”。孑孓由雌蚊在淡水中产的卵孵化而成,其胸部较头部及腹部宽大,游泳时身体剧烈的左右扭动,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2.丐和丏我要新鲜事2023-07-02 21:22:080002斯石不朽 兹山永固——读《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
2023年1月21日,即农历大年三十下午,当我收到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员杨超杰寄来的新作《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时,既感到意外,又觉得亲切,见书如见人,这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龙门石窟纪年造像图典简编》一书,为杨超杰、陈莉、朱佩三人合著。全书包括序言《龙门石窟纪年造像概说》、凡例、图版目录、正文、索引等五个部分。共计30.9万字,图版244幅,四色印刷,334页,16开本。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2:48:070000一起特别寻宝案:偷挖遭违法工程破坏的古墓被重判盗墓,冤不冤?
一起特别“寻宝案”的判罚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聊的一起盗墓案有点特殊,被判刑者心里颇不服气。辩护人的意见是,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证据不足,指控不能成立。为什么这样说呢?到底冤不冤?这是一起市政排污工程引发的案件,事发陕西宝鸡凤翔。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17: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