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旅|挖土后再析神话(课后感想)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本文摘自《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第 27~28 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年)。
上
幕
我们在校内
相互教学
第 一 场
导论课:怎样学历史?
挖土后再析神话(课后感想)

梓浩同学: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讨论课。以往习惯了接受填鸭式的教育,长期下来,我竟越来越甘愿当一只填鸭,而且当得越来越优雅!直到两位郭老师开设这门课,我才重新找回批判性思考的大脑。就在这第一次导论课上,师生之间竟发生了激烈的讨论。而且,在这样激烈的相互讨论中,我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其他讨论同伴的思想,因此也促进了我个人对于中国上古史及中国考古学的思考。
中国考古学对于某件器物的功能研究,由来已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考古学对器物的功能研究,始终脱离不了研究者个人主观的直接经验,也脱离不了从主观的角度去比附历史文献中的字句。联系历史文献本身并没有错,毕竟中华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其各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均可从文献这部密码中译码后重构。因此,这些历史文献也就算是中华文明之瑰宝,同时也是中国考古学研究能立于世界的其中一个“武功秘籍”。
然而,目前的中国考古学不但没有很好地利用文献这个秘籍,反而是深受其累,中国考古学被喻为有“历史的编纂癖”。这作何解呢?
首先,从最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目前主导中国考古学的主流研究,仍是以建立时空框架为目的的文化历史主义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历史最为重视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这是历史的基本框架。但是,如果只见框架,不见血肉,这样的历史将会干瘪而又瘦骨嶙峋。因此,除了编撰历史的文化历史主义外,中国考古学还应有更多样、更丰富的研究方式涌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考古学研究不仅有日渐完整的骨架,并且有架构在骨架之上的丰满的血肉。
然而现在许多论文的研究方法仍是一成不变地沿袭数十年来老一辈中国考古学家所开创的谱系研究方法。由于这套方法已经“看似”十分成熟,所以不少青年学生直接运用谱系研究方法去梳理一批材料,乖乖地把论文整理出来,然后就可以获得一个个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确,对于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质来说,运用前人的方法来做一批新材料,这是最省力气的,不失为一个有“效率”地获得学位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硕士、博士论文,大概只能算是二流、三流的论文吧。什么才是一流的论文呢?我觉得是要通考所有可用之材料,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搭配不同的研究方法,尽量避免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偏见或理论偏见,以追寻历史真相为最大目标,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这样的论文,才会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

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两相衡
其次,这种历史编纂的癖好还表现在对历史文献的“情有独钟”。不过上文已经提及,运用历史文献来做考古学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对,而且,这也应该是中国考古学立足世界的一大优势。然而,对历史文献的运用,存在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文献呢?在后现代史学的流行话语下,我们不妨也把所有的历史文献都看作是文本。文本作为一个义符,它所义指的,当然不是绝对的客观事实,它是一种被密码化的语言。里面夹杂着真实的描述,夹杂着虚构的想象,蕴含着国家大一统建构的思想,寄寓了文本作者的主观情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我们运用历史文献做研究,一定要对历史文献做解码的工作。那么,启动这部文献译码机的“密码表”是什么呢?从逻辑上说,地下发掘出土的一手考古材料应该是最有价值的。
但是,这个逻辑应该怎么演绎呢?地下出土材料,由于有明确的层位关系,有明确的空间分布,所以是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反应。而历史文献,则是掺杂了各种因素的、主观色彩浓厚的文本。因此,对历史文献的证实或证伪,都应基于考古材料,应该认为考古材料具有历史的原真性,而不是怀疑考古材料。例如,在对周代用鼎制度的经典研究中,当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级别墓葬中的用鼎数目与文献记载不一时,则会得出此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僭越之风尤盛的结论。实际上,即使检视两周时期墓葬的材料,我们也可以发现,各地、各时期对于用鼎的意义,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就如霍德在肯亚对葫芦形器做的研究一样,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境的变化,葫芦形器上装饰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器物的功能、意义时,一切需要以时间、空间为转移,随情境而变化,并非千篇一律的“天子九鼎……”。如果考古材料违背了这条文献,也并非绝对是指对礼制的僭越。当考古资料与文献出现矛盾时,考古学家就需要思考,究竟怎样去解读这种情况,而且不能从直观经验得出结论,必须在全面收集材料的情况下,加以论证,考其脉络。
总的来说,只有考古资料才是一手的资料,而历史文献则是“文本”,与编撰者的主观因素相关,所以可以用历史文献来阐释考古资料(当二者相符时),但绝不能以历史文献为主,否定考古资料(当二者相悖时)。
待续。。。

【主 编】 郭静云、郭立新、范梓浩
【副主编】 赵柏熹、邱诗萤
【插 画】 郭静云、赵柏熹、邱钧承
【书 名】 《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
【出 版】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年7月
【基本信息】
平装:396 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53505923
(本号编辑:散步君)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更多图书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南京最传奇墓葬:800年后打开尸身不腐,朱元璋向墓主许愿赔罪
南京最传奇的一座墓本文作者倪方六提到南京名墓,不少网友应该都会想到明孝陵、中山陵。其实在老南京眼里,最传奇的名墓是宝志墓——又称宝公塔。说起宝志墓,不要说外地人了,不少南京本地的年轻人也许未必清楚。宝志是谁?此人可不简单,比朱元璋还传奇,在佛界影响极大。宝志是南朝僧人,俗名“朱宝志”,是中国古代佛界一大禅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27:420000信立祥: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的价值及意义略论
小瓜按:海昏侯刘贺墓成为本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汉代考古发现,规模宏大的陵园,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堆积如山的铜钱,丰富的古籍资料,都使得这个墓葬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此重大的意义需要一位重量人物给大家解读,信立祥先生是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是中国考古学会秦汉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是当今考古学界秦汉考古方面数一数二的大牛。他对海昏侯墓的解读一定能让大伙儿受益匪浅。文章较长,可先收藏慢慢阅读学习。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7:330002秦始皇的大一统政策:到底源自何处,有没有抄袭波斯大流士?
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开始改革,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行省制度,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公元前221年,在李斯建议下,秦始皇也推出大一统政策,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与道路等。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31:300000古埃及男女都喜欢剃掉真发戴假发,为什么?竟然有难言之隐
古埃及人的假发本文作者倪方六张珍朝鲜曾把女人的秀发当土特产出口中国,说明中国古人,具体说是中国女生对发制品消费很有兴趣。其实,不只中国古人如此,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都有戴发套的消费倾向,有的地方甚至比中国古人更为讲究,比如埃及。图:古埃及壁画,图上的男女都戴着假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35: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