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藩王墓随葬梅瓶,内盛王妃喝特殊药酒,估计网友知道会恶心
广西桂林温裕王墓发掘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靖江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一系封王墓地,位于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整个墓区很大,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有300多座王亲藩戚墓葬。
墓区已发现的墓葬,几乎全被盗墓者光顾过了。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温裕王墓,便是其中一座,考古清理中,还有非常意外的发现。
温裕王名叫朱履焘,是第十任靖江王,为康僖王庶长子,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袭封,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病死,只活了19岁,谥“温裕”。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葬于尧山之原,具体位置在今七星区朝阳乡新建村委挂子山村附近,占地面积10多亩。
墓园处于一片平缓的坡地上,坐北朝南。规制完整,墓园以神道为中轴线,由内外两重墓墙分成两重院落,平面呈“回”字形,主要建筑依次为陵门、中门、享堂、墓冢封土,神道两侧对称排列12对望柱和石像生。

但到2012年配合遗址保护工程,进行考古清理时,墓园已非常破败,上面长满灌木杂草。上有村民开垦的小片旱地,东侧是丢荒的水田,也满是杂草。
当时,遗址的陵门、碑亭、中门、享堂、封土堆等依稀可辨,但内外围墙、神道、散水等大多被自然沉积土或倒塌倾覆层所填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墓园成了垃圾场,附近村民在墓园南面、东面栽种柑橘时,从桂林购入大量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运送垃圾的重型车辆将墓园内神道到中门之间的地砖都碾碎了。
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糟糕,当地修建从青狮潭水库引水工程东干渠时,拆除墓园地面建筑,取运石料和砖料,对墓园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温裕王墓的地宫在享堂后面,上有封土,呈覆钵形,宝顶(坟头)不少,底部直接近30米,至清理时坟头尚有6米多高。
造墓时考虑到了以后可能发生的盗墓情况,在封土堆前面砌有半米多厚的石质挡土墙,既可加固宝顶,又有防盗功能。
但是,再坚固的墓也挡不住盗墓者,盗墓者绕开了挡土墙,从坟头上直接往下挖。

温裕王墓曾在1920年代的民国时期和1983年,先后两次被盗。考古清理时,在封土前方东西两侧,各发现一个盗洞,直径无法在1米左右。
1983年那次盗墓因被及时发现,盗墓者没有得手。
盗墓者挖到地宫顶时,遇到了障碍——地宫太牢固太厚了。地宫拱顶用大块青砖丁、横错缝起拱,这些青砖烧的质量相当好。砌时用石灰、糯汁混合浆勾缝黏合,如此这般砌铺了10层,盗墓者的铁铲根本对付不了。

盗墓事件发生后,当地考古人员对温裕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王墓地宫分左右两室,左葬温裕王,右葬王妃。每室都规划出前后两个功能区,后有棺台,上置棺椁。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地宫内出土了包括温裕王墓志在一批珍贵文物。

温裕王棺床头龛内,有一件鹅卵石镇邪物,边龛内是一对丰肩短腹、高腰带盖的“双龙戏珠”青花梅瓶,系嘉靖年间梅瓶,其中一个破损。王妃棺旁随葬的是丰肩圆腹、上部粗大的“双龙赶珠”带盖梅瓶,系万历年间梅瓶。
梅瓶系瓶中佳者,以青花瓷为最。梅最初是用来盛装酒、水的实用器,后来逐渐衍化成观赏的摆设,是明朝贵族墓中流行的随葬品。

不只温裕王墓随葬梅瓶,其他10位靖江王死后,也都随葬有1至2个不等的梅瓶。
现代考古中,一次出土梅瓶最多的应该是北京明定陵,共出土了8个梅瓶。陵主万历皇帝随葬4个青花龙纹梅瓶,分置棺椁四周;孝端皇后随葬2个梅瓶,放置于棺头两侧;孝靖皇后随葬2个梅瓶,也放置于棺头两侧。
最有名的一个梅瓶,当是江苏南京江宁黔宁王沐英墓中随葬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盗墓者盗出来的,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为什么要随葬梅瓶?当然是身份的象征,而背后则是镇墓的需要。
用于随葬的梅瓶最早叫经瓶,用来盛放“三浆水”。宋元时,尸体收殓后有在棺后安置“三浆水”的风俗;如果盛的是酒,此瓶则称“酒经”。
出于堪舆上的考虑,随葬时梅瓶的摆放有讲究。如像万历皇帝那样,把梅瓶放在棺椁四周,寓意“四方清平”;如果盛酒随葬,则是“清平长久”的意思,1970年发现的山东明鲁王朱檀墓中出土梅瓶,里面就是盛酒。

温裕王墓中出土的一个梅瓶盛的也是酒——药酒。
这是一种特殊药酒,考古人员非常意外,是首次发现。
估计不少网友知道酒的成分后会恶心,里面泡的不是人参什么的山珍海味,而是一只乳鼠。或许有网友会说,是小老鼠掉进去的吧,不会的,瓶口用盖子封着呢。
服用“老鼠酒”,应该是明朝时岭南一带的风俗,至今在两广民间都能发现这一现象。过去广东人认为“一鼠顶三鸡”,产妇坐月子便会让喝老鼠酒。

用于泡药酒的老鼠,要选没开眼、没长毛、通体透明的小老鼠,俗称“乳鼠”,放进高度白酒中浸泡,越陈功效越好。据说能防止产后风,避免月子病。
温裕19岁就死了,没有孩子,估计他体弱多病。王妃身体也应该不好,或有妇科病。在王妃棺床边龛内发现了一只黑釉药罐和一件青花瓷药碗,侧证王妃身子有病。
温裕王墓发现的老鼠药酒,应该是王妃喝的。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德清窑址
东晋至南朝初期的窑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发现于浙江省德清县城,故定名为“德清窑"。当时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烧造黑瓷的窑。1956年以后,在德清县、余杭县发现多处窑址,说明德清窑的分布范围较广。上虞县帐子山、宁波市郭唐岙、鄞县东钱湖谷童岙等处东汉青瓷和黑瓷合烧窑址的发现,又改变了德清窑首先创烧黑瓷的论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32:210000中国角龙:山东大型恐龙(长7米/颈盾似皇冠)
中国角龙是一种角龙类中的尖角龙亚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以达到6-7米,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最早发现的中国角龙化石是在山东省发现的,这批化石埋藏于诸城县的藏家庄村。中国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4:45:360002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的发现与研究评述
殷墟青铜礼器是晚商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久以来一直是人们收藏、研究的珍品之一。自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又出土了一大批具有科学层位关系的青铜精品,从而使殷墟青铜礼器的研究也一步步走上科学的轨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0000村民误入袁天罡墓 连专家都不敢挖
袁天罡,作为唐朝的国师,以其卓越的占卜推算和风水学知识闻名于世。他与徒弟李淳风创作的推背图更被视为千百年后事件的准确预言。在袁天罡的光辉背后,一段神秘的历史被揭开,村民意外发现他的墓,而连考古专家都因神秘的力量而不敢深入挖掘。一、袁天罡:历史上的奇人袁天罡作为唐朝时期的国师,以占卜、风水和推背等领域的深造而闻名。他的预言和指导影响了许多重大事件的走向,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神仙一般的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8-17 18:21: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