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盗出极罕见文物,墓穴比用水泥浇封还结实,怎么快速得手的
浙江徐谓礼墓被盗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二十一世纪头20年,中国有一大批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浙江徐谓礼墓出土的17卷南宋文书,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完整、最系统的南宋“干部履历”纸质档案材料,十分难得,极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古代人事档案、官员任免制度研究提供了实物。
但是,这一重要发现并没有成为中国年度“考古十大发现”。
咋回事情?原来是盗墓者先盗出来的!



徐谓礼是今浙江武义人。据出土墓志,他生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死于宋理宗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活了 53 岁。同年十二月,葬于“长安□□山之原”,就是今武义县城东熟溪街道胡处村的龙王山东麓,山上今天仍有龙王庙。
徐谓礼是南宋官员,但级别并不高,死时系从六品官员,但其家境不简单。其父亲徐邦宪乃当时朝廷重臣,官至工部侍郎兼临安知府,相当于今建设部副部长,兼北京市市长(临安府其时为南宋都城所在)。

仕途从19岁任临安府粮料院从九品 “承务郎”起步,到被任命为“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实际未到任)止,长期34年,升迁12次,出土文书就是徐谓礼完整的仕途档案和工作记录。
2012 年 4 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武义县博物馆,对徐谓礼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次月完成清理工作。
徐谓礼墓所在的龙王山上林木茂盛。墓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前景开阔。墓地前面百余米处,就是永康江,蜿蜒南去,是古人眼里的宝地。
发掘前,墓地就是一小土丘,不会有人觉得地下有墓。如果不是盗墓者带路指认,考古人员也发现不了。

徐谓礼墓地分地表墓园、地下墓室两部分。
墓室为双穴并列的砖椁石顶墓,用八块条石盖顶,从盖板石上方泥土内,发现两通圹志,分别是《徐谓礼圹志》(已成残块)和《徐谓礼妻林氏圹志》(保存尚好)。
墓穴安排是“男左女右”,北边(左)的墓穴置徐谓礼棺材,南侧(右)的墓穴是徐妻林氏的。中间有隔墙,各自独立的空间,是典型的浙江南宋时期夫妇合葬墓形式。
棺材放在墓穴正中。
棺材与石椁之间的空隙,不置随葬品,用白色的三合土填塞,不留一丝空隙。

三合土非常细密,异常坚硬,把棺材浇封了起来,比现代用水泥封还结实。
发掘时棺材剥离非常困难。
棺材与椁壁间所填三合土坚硬如石, 将棺材牢牢地固定于墓穴内,普通金属工具无法将之轻易剔除。后来,考古人员使用电锤,慢慢将之击碎后,才得以将棺材从石椁中,完整取出来——如此结实的墓,盗墓者用普通工具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凿出盗洞,快速得手的。
徐谓礼的棺材用上等木料制作,木质坚硬,棺身通体髹红漆,收殓前已上过漆,收殓合上棺盖后再髹漆,整体严丝无缝。出土时,红漆仅棺顶部有稍许剥落。
而徐谓礼妻林氏的棺材朽坏无存。

林氏墓穴与徐谓礼墓穴封闭手段几乎一致,但保存现状差别极大。这是什么原因?
发掘时看到,林氏墓穴北壁下有一穿孔,墓顶前端的第一块顶石被撬开。原来林氏墓穴早年被盗一空,由于空气、雨水渗入,导致枕木朽坏不存,清理时仅残存零星的人骨头。
墓被盗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由于左右两个墓穴之间用条石做隔墙,阻挡了盗墓者,徐谓礼的墓穴保存了下来。否则,17卷文书档案是不可能保存到今天的。
徐谓礼墓穴躲过了古代盗墓者,却没有躲过现代盗墓者。
那么,盗墓者是怎么发现徐谓礼墓的?完全是意外,用盗墓者自己的话说,是“天上掉馅饼”。

2005年6月,端午节前后。
一天雨后,人们都到村外龙王山的山坡上挖笋,挖笋时,有人从泥土下面挖出了古砖块。一般人是不会在意这个的,偏巧,挖笋人中有一“文物爱好者”,此人姓王,30来岁,后来知道他是盗墓团伙成员之一,在当地圈内很有名。
所谓“文物爱好者”,是他们对外自称,暗地盗墓,倒卖文物,这类“爱好者”,现在在全国各地多的是。
盗徐谓礼墓的,成员除有王某,还有后来警方破案盯得最紧的程某、杨某,用汤某和徐某,计5人。
王某当时看到古砖后,马上意识到下面可能有墓。再看看附近的土壤,泥土中还隐露砖石台阶,不是墓是什么!

当天王某就找到了程某、杨某等几个关系不一般的“文物爱好者”,当天晚上便带着洛阳铲、撬棒等全套盗墓工具,来到了墓地。
他们从墓项的正中盗挖,几个人使用挖土铁锹,轮番干,很快把封土铲去了,墓室顶部的石板露了出来。
撬开三块石板,墓穴暴露。
但眼前并不是他们想看到棺材,而是巨大的“水泥块”,连缝隙也没有。
这伙盗墓者很有经验,拿出钢锥、斧锤一类必备盗墓工具凿挖。但铁锥打在墓穴上,如打在坚硬的水泥板上一样,凿了半天也没有凿出洞来。

盗墓者点子多,还是王某找到了突破口,在墓室上先凿出了一条缝隙,再沿着缝隙,一点点敲打,这样很快就敲出了一个盗洞。
手电筒往盗洞内一照,看到了红色棺材板——这刚好是左侧徐谓礼的棺穴。如果先撬开右穴,盗墓者应该失望了,因为早被古代盗墓者盗空了。
古人重要随葬品,多放置在棺内的头、脚处(圈有“左肩右脚”的说法),盗墓者从棺材的两头下手,凿盗洞。后来清理时,考古人员发现棺材的前后两端都有盗洞,就是这个原因。
棺材前端盗洞较小,仅容一只手伸进去; 后端盗洞凿成长方形,较大,刚好可容一人进出。

钻进棺内搜寻随葬品的是王某——王某身高仅一米五、六,人瘦小,太适合钻盗洞了。
王某见棺内的徐谓礼尸体虽然腐烂了,但“穿戴整齐”。头骨上眼睛部位凹下去两个深深的洞,挺怕人的。但王某不怕,他胆子大,手脚也麻利,很快将棺内随葬品搜刮一空。
据事发后供述,有水晶镇纸一对、毛笔两支、砚台一只、少量金银器等……还有两包东西。
这两包东西,当时不知道为何物,外面用蜡封起来,回去后拆开蜡封,发现里面是一卷卷的“书法作品”,计有17卷。
徐谓礼墓被盗,一直到7后的2012 年才事发,才获盗墓者,将文书全部追缴回来。
除文书外,徐谓礼墓中被盗出的镇纸、毛笔等物早被销赃, 无法查出下落。



商王朝的青铜戈,表明周人出动跨时代奇兵,难怪武王一战灭商
作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牧野之战留下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是以逸待劳的商朝军队,为何打不过远征的疲惫之师?以史书留下的线索来看,商夷战争消耗了国力、被武装的东夷俘虏临阵倒戈、内部叛徒的卖国求荣等都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周武王远征殷商时,必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部寄托于俘虏倒戈、叛徒破坏等身上,周人必然有其取胜或安全撤回的把握。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15:270000打井打到古墓,往下挖发现“坟上坟”,传下面埋皇帝,盗墓者来了
村民打井打出一座古墓本文作者倪方六刘备的真身都底葬在哪?一说在成都城南的惠陵,这是最正统的说法,史料上也有记载;另一说在重庆奉节,这是传了多年的说法(见《刘备死时已有防腐技术,尸体运回成都是可能的,重庆考古有新说法》一文)。还有一说,就是我在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也曾说过的,葬在四川彭山县牧马乡莲花村附近,那里有一座皇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17:390000杨宝成先生访谈录
时逢殷墟发掘80周年之际,我有幸拜会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宝成先生,杨宝成先生曾在殷墟工作十余年,对殷墟有着深厚的感情。2008年11月2日上午和3日上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图书室对杨宝成先生进行了访谈。笔者:杨先生,你对殷墟发掘第一代人是如何评价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58:580000为何用“寒”字称最冷节气?从西周铜鼎上发现的一个字,给出说法
古人为何用“寒”字定义最冷节气?本文作者倪方六1月5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严寒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天寒地冻”模式。小寒在时历和民俗学上均有重要意义,为什么选择“寒”字定义节气?为什么又说“寒以成物”,特别在意小寒?均有讲究。(小寒,天寒地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57: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