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河南考古出事,墓坑随葬品遭盗抢,不几天发现盗贼意外死了
考古工地被抢事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993年,河南墓地考古工地上发生了一起文物被抢事件,此事当年震惊河南考古圈。考古队负责人因此被通报批评,写了检查,还被扣了三个月奖金。
让人意外的是,不几天被抢文物失而复得。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盗贼死了。
怎么回事情?

当年,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生,在平顶山应国墓地考古实习,取得了不少重大发现,收获颇丰。
带铭文、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青铜器精品柞伯簋,便是这批实习生挖出来的。实习生还发现了一座应国国君夫人墓,从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
这座国君夫人墓,考古编号为第275号墓(M275)。

古应国为西周武王姬发四子姬达的封国,位于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姬发被封为“应侯”,他即是“应叔”,“应国”一名由此而来。
应国故城在滍阳,应国贵族墓地就在今平顶山市应河边上的滍阳岭上。1986年起,河南省考古部门在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
第275号墓,是春秋早期应国国君夫人墓,随葬的青铜器和玉器之多,是应国墓地自正式考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
被抢的文物,就是第275号墓坑内的随葬品。

第275号墓,确实非同一般。
据考古报告,此墓中间放置木棺,虽然已经腐朽,但其黑灰色的痕迹仍十分明显。木棺的周围放置着数量很多的青铜器。
墓主人的骨架早已腐朽,朽成了土黄色粉末状,只剩下一些牙齿的碎屑。
随葬品却完好保存,身上是成串成组成套的玉器——

墓主头顶放置有玉琮、左上方放置串联成串的玉发饰、左上方是件金箔包裹的木笄。两耳部位各放置有一件十分精美的玉块,口内满含玉珠和碎玉片混合在一起的口琀,颈部悬挂一串六佩联珠组合项链。
胸前佩戴一组多璜联珠组玉佩。
腰部摆放两串组合玉佩,其中的一串是五列串珠组玉佩,另一串是五列串珠绿松石牌式玉佩。
双手部位各有一件玉器,一边是玉凿,一边是柱状玉鹰形佩。
腿部放置两件玉鱼形佩等。
腹部与身下还放置有玉壁、玉璜、玉圭等。

就其种类和用途来看,分礼玉、殓玉和佩玉三大类。质地有红玛瑙、青白玉、绿松石等,款式丰富,琳琅满目,简直可以办一个小型珠宝首饰展。
住家附近的大墓挖出大量宝物,村民听说后,纷纷前来看稀奇。考古队负责人为了满足当地村民的好奇心,索性让大家一饱眼福,但这一举动也让别有用心者盯上了。
应国墓地原本是盗墓者的天堂,一度“不分三六九,盗墓遍地走”。古应国墓地就是因为盗墓才发现的,文物部门才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出于墓地和文物安全的考虑,考古队夜间也派人值守,不敢懈怠。对正在发掘中的第275号大墓,考古队尤为重视,加强戒备,夜里安排2位考古队员值守,又找来4位民工一起帮助看工地。
谁知道,担心什么来什么。
1993年4月16日半夜,第275号墓坑中的文物被盗抢了。
刚查岗不久,怎么会出这种事情!考古队负责人接到报告后急了,赶紧往工地现场奔去。现场清点发现,共有5件玉器被盗抢走。

第275号墓在一座砖厂附近,处于砖厂早年的取土区内。封土被挖,发掘时墓口距墓底只剩下1米多深,因为被压在一条来往运砖的便道下面,才没有被盗墓者发现,得以幸存。因为墓坑很浅,所以盗贼下去盗抢时很方便。
估计是盗贼是趁出砖工人下班之际,混进砖厂躲起来,于半夜下手的。
巧的是,当夜又起雾,这也给盗贼作案提供了条件。盗抢事件发生前,砖厂的夜班工人尚在出砖,所以累了一天的看护人员便放松了警惕,估计这个时候不会出事的。

盗贼几步就蹿到墓底下,顺手抓起几件玉器就逃走了——估计白天参观时已看好了文物。
一名值班人员发觉不对劲,怎么有人跳入墓坑?“有人抢文物了!”赶紧追,边追边喊人过来抓盗贼。
参与盗抢文物的,至少有两人,望风的向南跑,抢文物的向西逃窜。
由于是夜里,砖厂又有成行整架的砖坯垛,挡住了视线,加上大雾,很快盗贼就消失了。看护人员追到应河边上,搜了一遍,也没有发现盗贼。

砖厂的厂长闻讯后,帮忙去派出所报案。
几天过去了,案件没有进展,盗贼无影无踪,派出所也没有说法。
就在事发4天后的早上,附近的应河中央被发现漂浮着一具尸体。有人随口一句,“该不会是那个抢文物的人吧?”
想不到被说中了,还真是盗贼。
接报的派出所民警前来,把尸体捞了上来。发现死者年纪不大,像是一个年轻人。民警在寻找身份信息时,从死者的口袋里,竟然掏出了几件玉器,经考古队辨认,正是16号夜里被盗抢的5件玉器。

这也太戏剧性了,正为文物遭受损失深深自责的考古队负责人,见到失而复得的5件玉器后,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后来派出所调查得知,死者是离墓地三四里外村上的村民,年仅27岁,估计是白天他看到文物后动心的,与同伙密谋盗抢。
被发现了,他不敢从大路逃跑,而是选择走小路,跑到河边见无路可逃,便躲进草丛里,这才没人逮住。在追赶人员走后,便试图从应河,游到对岸逃走。

结果游到河中央时,发生了意外。
具体死因,推测是下河后,衣服浸水后太过沉重,游不动了。但最大的可能是被河中央养鱼的网箱缠住了双脚,挣扎无效,筋疲力尽后,沉入水底——应了“人为财死”的老话。
这算不算报应呢。

缙云甲龙:早期唯一带尾锤的甲龙(宽达45厘米)
缙云甲龙是一种甲龙亚科恐龙,诞生于1亿年前,是最原始的甲龙亚科恐龙。缙云甲龙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是早期甲龙亚科,但是却长有宽达45厘米的尾锤。缙云甲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浙江省缙云县壶镇发现的。缙云甲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51:170000祝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揭晓
作者:文博中国10月20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由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等相关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经过材料审阅、项目汇报、专家询问、综合评议,实名投票遴选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和“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0000刹那即永恒——2022人大考古通州实习文物摄影实践课纪实
2022年7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通州考古实习系列讲座实践课——文物摄影,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临时工作站举行。讲座和实践课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王宇新老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晓琨副教授、吴桐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2019级全体考古学本科生现场参加。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53:590000卢兆荫:略论汉代礼仪用玉的继承与发展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为主体的中国古典玉器,在东汉末年基本上结束了,此后的中国玉器逐渐进入以装饰用玉和观赏用玉为主体的新的发展时期。探讨汉代礼仪用玉的渊源及其演变过程,对了解中国古典玉器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论的礼仪用玉,包括古代贵族阶层祭祀、朝聘以及其他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礼玉”(或称“祭玉”)、“瑞玉”及仪仗用玉等。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7:170000老太拾荒捡到8斤金饰,熔化后卖了3000块,专家:4亿就怎么没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光中,我们的祖先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各种绚丽的文化和精美的文物。任光荏苒,这些精美的宝物都已经变成了古人曾经存在的证据,每一件文物的出现都预示着一段新的历史谜团即将揭开。但因古代战乱频繁的原因,很多珍贵的文物都流落在人间,并被百姓发现,就比如内蒙古拾荒老人捡到金饰的事情。我要新鲜事2023-07-10 20:49:1600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