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刘源:子与伯——殷周贵族宗法社会的骨干与基石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2017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暨 考古人类学工作坊
讲 座 回 顾
记“子与伯——殷周贵族宗法社会的骨干与基石”讲座
主讲人:刘 源 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整理人:崔 颖 (吉林大学)
校对:吕炳庚
编辑、配图:赵柏熹
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2017年8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源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子与伯——殷周贵族宗法社会的骨干与基石”的精彩讲座。
一、讲座内容回顾
刘源教授首先对目前学术界对于殷周社会性质的观点分别从唯物史观、国家发展、社会结构和选官制度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简单地评述,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殷周是贵族宗法社会。刘源教授强调了贵族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如贵族群体是由各级宗子(族长)组成,贵族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独立性等。对于这一性质的讨论,刘源教授分了殷代、西周、春秋三段论证。

刘源 教授
(一)殷代的贵族宗法社会
刘教授首先描述了殷王朝“重子而轻伯”的政治格局,用一幅非常生动形象的金字塔图展现了当时的殷代贵族社会主要结构组成,最高级别自然为王,接下来为王子和王妇,然后是内服和外服,内外服之下才是小子,然后是众,最后才是羌、奚、仆等底层人民(这里的底层人民有学者认为是奴隶,但是刘教授提出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战俘)。刘教授指出内外服是研究商周时期比较重要的政治概念。所以研究殷王朝的政治格局主要是从内外服以及小子展开。刘教授利用金文和殷墟卜辞中的大量材料深入浅出地分别解释了子、多子、子某、小子几个概念。紧接着刘源教授也分别例证了这些贵族与王之间密切的关系,例如卜辞中反映出王非常关心子某的健康,子某可以参与军事活动,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可以参与占卜。同时刘教授强调“子”在殷王朝的祀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外是贵族的宗子,小子听令于子;对内是家族中占卜、祭祀等事务方面的最高权力。刘教授指出,子有较强的独立性,之所以能服从商王,可能还是受宗教、军政的控制,这也就很能体现殷王朝存在的离心力。如果商王的军事力量衰微或者家族势力增大,贵族社会就有可能瓦解。可以说,子、多子、子某、小子等都是构成商王朝的重要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刘教授也就金文和殷墟卜辞中的甲骨文简单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古文字,如甲骨文中的“坠”字,即一个人从崖上坠下,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样子,非常形象,引人入胜。
随后,刘教授同样还是运用较多鲜活的例子解释了方伯、多伯、邦伯的概念,使学员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伯”在商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和宗法地位,以及其与商王的关系。刘源教授认为,在殷王朝的政治统治中,伯应该属于边缘区域,对于商王时服时叛,应该是指代当时殷人的敌国。
(二)西周时期的贵族宗法社会
刘源教授依然用金字塔图具体地表现西周贵族社会结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伯的地位上升,进而就很好地理解刘源教授提出的西周王朝是“重伯而轻子”的社会特色。所以在这一部分刘源教授主要讲了伯的身份的转变和提高,包括伯的分化形式和政治职能。
伯在殷墟时期多指某敌国(方国)的首领,即商王的敌人,而在西周王朝中,伯是贵族家族中的宗子,而伯又有两种形式——某伯和伯某父,也就是宗子和嫡长子的区别。在政治上,伯可以担任最高执政大臣、三有司(参政大臣)以及史官,可见“伯”在周王朝政治统治中的重要地位。
外服中的伯有向侯转化的趋势,刘教授解释道:周王建侯时,某伯可封为外服诸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周人文化逐渐强势,殷人文化被同化的趋势。除此以外,刘源教授也指出周边与周王朝联系密切的邦国的首领依然称伯,外服之外的族、邦之君也称为伯。
(三)春秋时期的贵族宗法社会
春秋时期伯的地位开始日趋渐下,而“小子”阶层开始崛起。由于时间关系,刘教授对这一部分只做了简单的讨论,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从商王朝到春秋时期“子”与“伯”的身份转变及地位的变化。
(四)总结
关于讲座的主题,我认为刘教授主要是通过了解“子”与“伯”从殷商到周王朝的使用和演变情况,并分析两者的历史内涵,进而总结殷周社会的主要特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殷周社会为贵族宗法社会。其中刘教授分别总结了殷代、西周、春秋三个时期的阶段变化:“重子而轻伯”——“重伯而轻子”——“小子”地位。这些变化主要是基于“子”与“伯”身份地位的变化,如子最初为宗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其相比于侯子与王的关系更加密切。西周时期周人的文化逐渐占据中心位置,伯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伯的历史内涵也更加丰富。最后,由于“子”和“伯”本身的贵族身份(各级宗子或者族长)和宗法地位,加之他们在王朝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最终得出殷周社会是贵族宗法社会的本质。

学员提问
二、讲座心得
讲座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甚至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上,刘教授会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在讲到殷墟非王卜辞中的“子”时出现了“子卜贞”的表现形式,老师解释“贞”的意思时,举了一个有趣的事例:有一个小女孩用摘花瓣的方式占卜她喜欢的男孩是否也心仪她,那么这里的花瓣只有两个可能性,即喜欢或者不喜欢,所以在这里“贞”的意思并不是问的意思,而是有可能在陈述一种可能性。诚然,刘教授所研究的古文字学需要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也许我们现在仅只能看到包裹古文的枯燥的外表,无法彻底领悟老师在学术研究中的乐趣,但是,透过这场讲座,我们依然看到了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的文字在最初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并且学习了在殷周时期“子”与“伯”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又是怎样变化的,对于非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来说,这场讲座听得并不轻松,但是刘源教授自己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对古文字学的热爱,就已经很值得同学们借鉴了。
通过这场讲座,对我而言,思考最深的是“子”与“伯”在殷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转变。“子”与“伯”均为贵族,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地位、身份的转变一方面可能与社会变革有关,一方面也影响着他们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子”与“伯”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一定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同时在读到刘源教授的《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时,也可以看出“子”与“伯”对于研究爵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全文完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古人雨天穿什么出行?本文作者倪方六近来,全国各地暴雨成灾,导致各地“看海”,给大家出行带了很大的困难,雨具纷纷上身。古人遇到这样的天气,穿什么出行?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人虽无现代工艺的雨具,但是出行一样有防雨用品,身披有“袯襫”、“油衣”,头戴有“斗笠”、“油帽”,脚穿有“油靴”、“油鞋”……(各地暴雨成灾,图为广西一地商铺被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04:480002中国史前一项发现让人类物质文明大飞跃,至今农村要养城里人要穿
中国如何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本文作者倪方六在2017“一带一路,昂扬在途”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中,笔者发现,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养蚕、缫丝技术,无不源于中国。这项史前发明和发明,让地球上的人类物质文明史大飞跃,一下子进入现代化,至今大家都在享受这项发明,争取着丝绸服装。这就有一个问题,中国人是如何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1:180000新发现 | 晋东南史前考古新突破——山西泽州下町遗址发掘收获
泽州下町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西南、沁河中游支流长河西岸一处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处南太行与沁河交汇片区。遗址北距长河干流圪套水库约2公里,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采集到龙山时期陶片并做了登录。此次根据地表陶片及局部钻探确认,大致分布在东西25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在遗址南部以下切方式穿过。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49:300000三星堆遗址为什么不继续挖了?
三星堆遗址一经发现便轰动了全世界。将三星堆放在夏商周的历史背景下,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中原文化相比,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以至于就有那么一些人说:考古专家不敢挖了!我要新鲜事2023-09-11 18:52:480001周家湾:出土浙江最早青铜礼器的土墩墓
上次讲到浙江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青铜礼乐器浙江地区最早的三件青铜礼乐器,但是这三件器物都没有具体的出土地点,所以虽然是商代的东西,但是年代还是比较存疑的。这次要讲一个墓葬里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虽然比较有争议,但是可信度还是比较高。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