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为“A级特急绝密要案”的国宝被盗案久查未破,一年后盗贼现形
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宝被盗案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说了陕西宝鸡博物馆国宝被盗案(见《中国一博物馆140余件展出青铜器被盗,盗宝人打算从海上运往日本》一文),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再来说一件盗宝案——曾被公安部列为“A级特急绝密要案”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国宝被盗案。

这事比较早了,发生在1959年,得先从解放初期的青岛说起。
一天,青岛城里一王姓老太太拿着一个“小罐子”,来到当地一家收古董杂货的贸易行,她近来生活拮据,想卖了“小罐子”换几个钱用。
一名老员工接过来“小罐子”,眼一看,手一掂,心中暗喜,知道是好东西。

这是一件不大的铜器,高7.5厘米,直径11厘米,圆口,无肩,口沿略向外卷,鼓腹,腹部有一圈绳纹,平底,看上去像个球形围棋子罐。
虽然不大,却颇精致,器表光滑圆润,底下有篆铭。

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真的贵如黄金。民国时曾有盗墓者销赃时以一字一两黄金作价,这算便宜的,现在可谓一字千金,黑市上先秦带铭铜器,一字10万人民币都很正常。
收古玩必问出处,这也是行业潜规则,一是怕来路不正,一是了解来历。王老太太说是祖传的,家里清末就有这东西了,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能值多少钱。

其实当时贸易行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后由考古专家郭沫若考证,认为是一件西周时法定量器——合,与“商鞅方升”一样,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也就是国宝。
底下铭文是——“史孔作宝和,子子孙孙永宝用”,据此,此物定名为“史孔和”。

贸易行收下这件国宝,具体花了多少钱,圈内不见说法,估计不会多,应该捡漏了。
史孔和后从青岛转手北京,为北京特艺公司振环阁门市部购得。
振环阁是民国时北京琉璃厂有名的古玩铺,老板叫裴振山,1956年公私合营后为北京文物商店下属,改叫振环阁门市部。
1957年10月,史孔和又转到了故宫博物院。

事情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史孔和有了最好的归宿。但到1959年6月,发生了变化。
当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工程”之一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竣工。为了丰富馆藏,向包括故宫、南博在内的全国各级文博机构征调文物。所征调的文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只要征调名录开出来,没有哪一家博物馆不支持的,如现在国博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大方鼎,就是从南博征调回的。
故宫博物院也积极响应,把包括史孔和、虢季子白盘、四羊方尊等在一批极品文物,调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就这样,王老太太家的祖传之物,从青岛到了北京,从振环阁到了故宫博物馆,从故宫博物院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回应该安定了吧,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历博发生了把周恩来总理都惊动的盗宝案——被盗走的就是这件史孔和。
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发生的第一件文物失窃案,作为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尚未开馆即被盗,传出影响很坏。

国家馆的国宝失窃,惊动了最高层。
发现史孔和不见,是在1959年8月18日(一说8月14日)早上上班后。
历史博物馆奴隶社会馆西周文物展品部的保管员,清点展柜中的文物时,发现少了一件,一对清单才知道少了史孔和!
当时也没有想到会被盗走,以为是晚上布展时调整弄乱,放在哪了。在四处寻找一通无果后,才感觉不对劲。

当天上午9点,便向附近的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处值班室报了案。
历博的文物件件是稀世宝物,不见了,这可不是小事。北京市公安局相关领导和侦查员几分钟后就赶来了现场,紧接着,公安部三局的领导和侦查员也赶到了。

当时出于布展方便,所有展柜都没有上锁,拉开门就能取走展品。但外人想进来,几乎不可能,新馆防守严密,外面有持枪解放军警卫,连本馆工作人员进来也必须出示证件。
当时即推断是内部作案,监守自盗可能性极大,但外部也没有放松侦查。
很快,最高级别专案组成立。

据档案材料,案发次日,公安部便以“A级特急绝密要案”,向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各铁路公安处、海关发出协查通知,防止国宝外流,同时要求严格保密。据说,当时发往全国的史孔和协查照片有两大麻袋,重达140斤。
新馆内43名内部工作人员,当时也都成了怀疑对象,均被专案组问话。
其实最大嫌疑人只有3人:展柜保管员丁大华、后半夜临时值班的文物征管员赵桐臻,和当夜替人值班的杨文和,三人都有时间和机会作案。

但查来查去,三人都不承认盗了史孔和。
大半年下来,案子也没有破。怎么办?最后专案组想出了让盗贼自己“露尾巴”办法。
1960年4月,安排嫌疑人与馆里下放干部一起,到时顺义县板桥公社桑园大队下乡劳动,为期一年,在队伍中安插了内线便衣。
果然,在案发一年多后,A级要案盗贼现形了——他就是赵桐臻。

赵桐臻到乡下后不久,手又痒痒了,将同一个宿舍的四名下放干部的箱子撬了。但当时也没发现谁撬了箱子,据丁大华撰文回忆,一直到1961年2月13日,那天是农历腊月廿八,赵桐臻欲将赃物带回家时才被发现。
专案组传唤了赵桐臻,他起初只承认撬了箱子,死也不承认盗史孔和,但最后他还是交代了史孔和的下落。

这里出现了两个版本,一说最后被专案组严审,才交代的;一说是大年初二,赵桐臻主动找到专案组负责人交代的。
原来,赵桐臻利用下半夜班机会,将展柜里的史孔和随手装进包里带走。
先放在自己办公室专用柜内,后又带回家匿藏。发现查得太紧,估计麻烦大了,怕了,又找机会将史孔和带回了新馆,放进著名的西周青铜器大盂鼎的空腿内。还有一种说法是,是放在西周青铜甗下面。

赵桐臻本意是想查找时会被翻出来,翻出了史孔和,这事也就算了,自己便平安无事,谁想此后再没有人翻过大孟鼎。
展柜里那么多珍宝,为什么偏要盗史孔和?赵桐臻交代,值钱,又比较小,方便带走。
后来的事就简单了,1961年9月,赵桐臻被判无期徒刑,罪名是“盗窃国家珍贵历史文物罪”。

摸金校尉:盗洞是这样挖出的
盗墓生涯里的“第一个孔”本文作者倪方六本头条号前面关于“洛阳铲”的使用已介绍得够详细了,但是光有理论是不成的。许多情况下,要靠自己悟。刚入道时,如果有师傅带着,那比较好办,如果找不到师傅或是不便找师傅,那怎么办?发财有“第一桶金”,盗墓则有“第一个孔”,要学会打好这“第一个孔”。“第一个孔”是实习作品,但也要认真,更要有深度,孔深就如上面说的,一般在8~10米。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54:290000梁云、王璐:论东汉帝陵形制的渊源
汉由光武帝刘秀建立,历时196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风气较西汉发生了很大变化。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中国之文化,有一大转变,在乎两汉之间”。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云“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多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注意到两汉开国者的不同风貌。余英时先生还由此阐述了两汉政权建立时社会背景的差异。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34:310000宣汉龙:唯一四足行走的食肉恐龙(长6米/中国四川出土)
在恐龙世界中,食肉恐龙总是更受人关注的,不过在目前已命名的700多种恐龙中,大家知道的食肉恐龙很少。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宣汉龙,它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宣汉龙基本资料宣汉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肉恐龙,它体长6米,与印度龙、双冠龙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赞排第312位,生活在距今1.67亿年-1.64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宣汉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3:12:2900010据考早期并无专用书橱书架,但藏书的方式很实用,还贡献了一个词
古人的藏书都放在什么地方?本文作者倪方六每个读书人都希望有一间书房。书房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并不是书桌、书橱、几榻、香炉、盆栽什么,而是书籍。古人的藏书都放哪?早期人们的书与衣物一样,人们多藏之于箱(笈)里,珍贵图书的代称“秘笈”一词,便由此而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43:430000墓主留给盗墓者的3句“毒话”,中国一句最成功也最可怕
考古中发现的“毒话”本文作者倪方六人间四月,主题是“上坟”。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仍来聊聊与墓有关的话题——面对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盗墓者,如何让他们收手?我在研究盗墓史,发现借助语言力量反盗墓很有趣。这一现象中国民间称之为“绝命咒语”,又叫“毒话”。使用绝命咒语,让盗墓者从心理上惧怕而收手,这在中外反盗墓设计中都有使用。如古埃及法老陵墓——金字塔中,便发现了绝命咒语。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33: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