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郭静云:打破传统的“神明”思想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2017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暨 考古人类学工作坊
讲 座 回 顾
打破传统的“神明”思想
主讲人:郭静云 教授(台湾中正大学)
整理人:洪 懿(重庆师范大学)
校对:吕炳庚
编辑、配图:赵柏熹
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中国传统思想奠基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而战国思想的背景,不仅代表当时社会思想,更可溯及三代乃至更早时代的天地与人生观念,滥觞于中国先民多元的巫觋文化信仰中。因为远在战国思想家将上古信仰“哲理化”之前,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就已有长久的渊源与非常深厚的基础。古人常用神祕形象来形容其对天地的观念,这并不意味着古人不理解自然界,而是因为这些形象结构本身就是古人了解宇宙的方法。
郭静云教授本次“天神与天地之道”的讲座,通过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阐明了先秦时期诸多神明的概念,这一内容主要出自于郭静云教授《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一书下编的第二章和第三章。

郭静云教授专著:
《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
郭教授提出,战国时期“神明”是各家通用的普遍概念,这一概念源远流长,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共同历史背景,即商周文化观念。随即从甲骨文中寻找其根源,试图了解神与明相交的具体形象。 在先秦两汉哲学中,有自然神明观、礼制与孝道的神明观、道家神明观、养生学神明观等诸多观念,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自然神明观和礼制与孝道的神明观。
自然神明观的探究包括神降自天、明出自地与神明之合等三个问题的本义考证。神降自天的观念,郭教授在之前的讲座中就已经讨论过,接着郭教授分别出示了甲骨文中“明”字字义和字形考、商文明礼器上“明纹”的本义、“明纹”与“日纹”之间的关系、神话中“明”出入地信仰的遗迹这四个方面来证明“明出自地”。第三个部分主要探究神明相辅的观念。在先秦观念中,“神明”是以两个相对范畴组成的复合词,以此表达天地之交、天地之间的媒介。其“神”的范畴涵盖来自天的恒星神光和天所降神灵雨水质的神气,其“明”的范畴涵盖出自地的日月火质的明形,神与明互补相辅才能生育万物。天地不交,则无生机;有神明之交,天地之间便有了生机,所以“神明”所反映的实际是古人的“生机”概念,天地万物化生皆奠基于神明、由神明来决定,但绝不能因此而认为神明是个大神。“神明”之结合表达天地“合德”状态,天地合德才有万物之生机。
上古信仰并不是寄命于天或寄命于地,而是追求天地之合、与其志同,相配天地“神明之德”。先秦宇宙观其实是以神明观念为基础的,并且因为古人认为人生与社会皆取法于大自然,所以无论是在自然、人生或社会生活中,“神”与“明”均是上下互不可缺的范畴。神明观从大自然扩展到社会,乃成为礼制与孝道的神明观,其观念的滥觞亦可见于商周信仰礼仪中。从西周以来,礼制“神明”观取法于自然“神明”观,且其目的是:社会学天地,保持象天地一样永久的生机。礼制神明观强调:配天地神明之德,以追求家族世世昌盛之生机,并将此概念从家族的生机,扩展到跨血缘关系的社会与国家。从战国到两汉儒家礼学,仍沿着西周礼制取象于天地的做法,而模仿天地“和德”的规范,追求天与天下的沟通以及国家的调节和稳定。
虽然迄今所能看到的较完整的资料只是从殷商才开始,我们却不能依此以为上下相合的概念源自殷商。殷商只是中国最早尝试建立帝国的王朝,反而强调一元概念,所以上下平衡与相合的观念不可能是殷商所创造,而是孕育于早商或更早的长江中游上古文明的深厚土壤中。此一基础始终在礼仪中留下痕迹,直到战国时期进一步成为百家讨论的重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易和道的传统似乎最源远流长,滥觞于先商时期的精神文化,是下编讨论的重点。至于早期儒家和法家,因为多集中于社会问题,所以更适合讨论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便如此,还是蕴含了一些源自上古的观念。

鲁西奇教授提问
巫觋文化信仰不仅有思想化的演变,同时也经历了民间迷信化的过程。在巫觋社会中,是极少数的人物掌握观察自然现象、了解天象地兆、确定历法、祭礼,同时负责推算、占卜、解决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对自然界没有累积足够知识和经验者,不能承担作巫师的责任。这些经验也在代际间秘密传承,在社会内对其他人形成一种神祕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程,慢慢地除了巫师以外,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其中一些人将这些巫觋的知识重新思考,寻找事件更深入的起源和因果关系,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文人”。文人们进一步将巫觋知识发展为一套思想系统,同时将信仰转化成“哲学”。除了文人的思想系统之外,另一群人则让巫觋知识变成“民间习俗”并加以传播。这些人未必了解仪式、规定和禁忌的来源及核心理由,但他们模仿一些古巫师的做法,形成简化、朴素化的上古信仰模拟版本。这种“版本”在经过了观念哲理化的社会中,显然被视为是民间的迷信。但在我们做巫觋文化溯源的研究当中,绝不能将上古深入的信仰视为迷信,而是应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上古社会中,巫师的活动事实上是人类认知宇宙和生命之崇高精神的方式。
全文完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2020年游学——丝路明珠永登县
永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邻甘肃省皋兰县和景泰县,南接兰州市红古区和西固区,西靠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境内祁连山脉及庄浪河、大通河纵贯,北有乌鞘岭横亘,南有黄河环绕,是河西走廊之门户,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要道。永登地处甘青交接地带,自古为多民族聚集之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各种文化在这里兼收并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19:470000三星堆越挖越诡异 越挖谜团越多的古蜀国遗址(七大未解之谜)
三星堆被国际媒体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专家们认为这一遗址的发现能够填补古蜀国文化和历史的空缺,让人们能够更好更清晰的认识到古蜀国的文化结构,然而三星堆在挖掘之后却不断停止挖掘,如此反复十几次,因为这个遗址越挖越诡异。三星堆越挖越诡异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1:14:330000千年古墓中发现200多粒“仙丹”,化验后,结果令专家十分气愤
自打秦始皇安排徐福东渡开始,历代帝王大都幻想着能够掌握长生之道,即便到了今天,科学家依旧在寻找着能够使人类长寿的方法。可就在1965年南京象山,考古专家发掘出一座千年古墓,惊喜地挖出200多粒“长生不老仙丹”。这些“仙丹”真的管用吗?如果管用墓主人为何还会离世呢?“仙丹”的成分究竟是什么呢古墓疑云我要新鲜事2023-06-07 20:40:010003关羽山西出生地挖出关家祖墓砖铭和墓道,铭文完全颠覆历史
关羽在成都和解州的冢庙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连着写了三四篇关羽墓(见《民间称“洛阳关林关羽墓是假的”,洛阳文物局这么回复的》诸文),这篇把关羽墓的事情做一个了结,说说成都和山西的关羽墓冢、祠庙。关羽为蜀将,成都是蜀国国都,正常情况下有关羽墓并不意外,但关羽败走麦城,被斩临沮,在今天的湖北境内,身头分葬当阳和洛阳,成都哪来的关羽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36:040000苗凌毅:海昏侯墓与马王堆汉墓比较研究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4:36:3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