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史前人头骨现人工孔,推测成功做过开颅术,此术疑从欧洲传入
青海发现做过开颅手术头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青海考古中,有不少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带饰纹青铜镜(见《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墓内尸骨均被破坏弄乱,并非盗墓所为》一文)。这篇再来说说,中国古代开颅手术在青海的发现。

在当年民和县新民公社下川大队阳山小队,社员犁地时总会犁出不少彩陶器、陶片,还有人骨。文物部门听说后,前去调查,发现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这些墓都在农田里,埋得很浅,所以很容易被犁出来。
为了避免遗址被进一步破坏,保护好文物,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组织人员,于1980年、1981年先后两次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出了230座墓葬。这些墓葬分布相当密集,排列也较整齐。
由于在耕地中,大多数墓穴的墓口已在社员犁田时被破坏。

墓葬一般为圆角长方形,个别近似正方形的竖穴土坑墓,皆无墓道,也没有使用葬具。这些墓的葬式较为复杂,仰身葬、俯身葬、直肢葬、曲肢葬、二次葬均有,其中,俯身葬最多,比例在一半以上。
在230座墓葬中,编号为M70的墓有点特别,出土头骨上有三个孔洞。
这是一具成年男性骸骨。
据资料,头骨的“人”字点上方顶孔区,有一略呈圆钝三角形的大型穿孔(见下图),孔的边缘已经钝化,生出许多小尖剌状骨赘。

在穿孔的周围可以观察表面几经钝化了的“晕圈”状刮削面。
在头骨的右顶骨额鳞上方,大致在顶结节和冠状缝之间,有一呈水平方向的长约36毫米、最宽约17毫米的骨折凹陷,其骨折裂线已经愈合模糊。在愈合折裂线后端,留下了一个小型略呈圆形的穿孔,直径约5毫米。
但在此小穿孔的前缘,留下了已经愈合并向后伸出的折裂小骨块,将此穿孔几隔为二。整个骨折凹陷形状呈不规则长“橄榄状”

在此头骨右顶结节上方和矢状缝之间,还有一骨折凹陷。从颅腔内面观,此凹陷向内突出,且可见大致和此凹陷横径方向一致的已经愈合的骨折裂痕。在此凹陷的最前部,有曾经穿透至颅腔,但已愈合的小裂孔痕迹。
这颗头颅,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类学家韩康信的兴趣。
韩康信推断,此男性在生前曾遭受某种不太锋利器具的打击,致颅内骨折,引发颅内炎症。但钝三角形穿孔,不像是打击造成的,据其形态,与现代颅脑手术后形成的情况差不多。

难道这是开颅手术?这一发现太惊人了!
进一步观察,穿孔创缘生出骨刺及“晕圈”状刮削面已变模糊,说明该男子没有因为这个孔而死去,一直生存。
这也就是说,在开颅手术后这个男子依然存活——开颅手术相当成功!
估计当时对他施行开颅手术,也是迫不得已,他头已经被已被打坏了,并引发颅内炎症,如果不开颅,降低颅压,他可能就会很快死去。
这样的推测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史前的医术怎么这样高明?该头骨属于“半山-马厂”文化,碳素年代测定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4000多年前,是新石器时代呢!

随后,在青海多个古遗址上发现了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但年代要晚。
如大通上孙家寨卡约文化(青铜时代)墓地M392出土的头骨,也发现做过开颅手术。此为一中年男性。其颅骨上有很大的洞,显露于脑颅的中前部,围绕创口边缘的外骨板趋向薄刃化和钝化,证明手术成功,术后也是活着的。
碳素年代测定,此男子生活在约距今3000年前。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DS甲区M41出土的头骨上,同样出现手术后留下的洞。此为一汉朝男性青壮年,在头骨左侧眶上部和眉弓之间,有一向上突出的圆弧形刻切穿孔,穿透至眶腔内。碳素年代测定,距今约2000年。
而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偶有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发现,但都是个体,不像青海多见。

有学者推测,青海史前开颅术,可能是从欧洲传过来的。目前多认为,欧洲和南美洲的开颅术开始最早(但2001年在山东广饶出土的做过开颅手术头颅,且成活了,距今约5000年,说明中国也非常早)。
如果青海的开颅术是欧洲的,那是如何传入青海的?这还没有从考古学上找到证据,虽然从青海的古墓中,曾出土过欧洲人的遗骸。

是不是在四五千年前,中国与西亚、欧洲之间便已有了陆上“丝绸之路”?
在隋唐时,确有西亚能做开颅术的外科医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行医的记载。《新唐书·拂菻传》记载:拂菻国,“有善医,能开脑出蛊,以愈目眚。”

开颅手术古人又称“钻颅术”,《回回药方》中有记载,这是当年治疗不明原因失明的一种外科手术。
元人陶守仪《南村辍耕录》中称之为“外科奇术”,并举一例:“向寓都下时,邻家儿患头疼,不可忍。有回回医官,用刀割开额上……”
或许有网友会问题,就算开颅术是从欧洲传到青海的,可那时也没有锋利的手术刀啊!

专家分析,青海民和阳山M70、大通上孙家寨的M392的开颅手术,采用的是刮削技术,手术刀可能是打磨后、有锋利刃面的石片。
但从刮削面较为整齐来看,大通上孙家寨的M392很可能已使用了锐利的金属刀片之类,但民和的开颅术,手术器具应该是有利刃的石片。

青海上孙家寨DS甲区M41头骨的手术则使用了切割方法,由于切割面平整,可以想见术具的锐利,不能排除使用金属器具的可能。
但即使这种推测可以成立,像青海上孙家寨M392头开颅术,差不多横贯颅中部,这么巨大的手术开创口,即使在现在,也是十分不容易做的,死亡率很高。
还有,如何止痛,如何止血,如何抗感染……更多的真相,只能等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现在市面上风水古书都是伪书,那真书弄哪了?这事要问一个徒弟
郭璞徒弟偷走独家秘笈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的文章说了中国风水鼻祖——东晋风水大师郭璞,未说完,这篇文章继续。在说之前,借此2017年新年来到之际,向阅读、关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的所有网友、读者致以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新年里时来运转,心想事成!言归正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57:380000讲座:陈坤龙:中国早期冶金研究——进展与反思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20:240000清西陵中,几座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堪称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清西陵,无论是从建筑规模,建筑技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堪称前所未有。其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雍正泰陵,位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泰陵始建于1730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8:52:390000河南一个古墓多次被盗 陪葬品却没有少(古墓建造)
河南古墓有着精细的机关盗墓贼无从得手在我国前前后后的这么多年以来,也诞生了很多的王朝,虽然说每一个王朝的丧葬习惯都是会有所不同的,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地位越高的人,他们的丧葬规格也就会越高,尤其是陪葬品这个东西根本不会少,他们觉得自己生前所享受的荣华富贵。在此之后也是需要同等享受才行,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墓可能会被盗,所以一些能人异士就会来设计自己的墓穴。河南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1:58:080004青铜器类型与组合变迁反映的京津冀地区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之历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自夏商以来,以青铜礼乐器、兵器为载体的祭祀礼仪、军事体制成为以中原文化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鲜明象征。京津冀地区商周时期墓葬和窖藏中出土的中原系青铜器已达百余件,其类型、组合的变迁可作为该地区融入中华文明共同体进程的重要实证。由时代特征可将这一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晚商:对中原“奢侈品”和简易“食礼”、兵戈的初步吸纳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17: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