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考古人员在盗墓现场真看到了这现象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
有部盗墓小说便以“鬼吹灯”为名,文学化地讲述了盗墓故事。真有此事么?“鬼吹灯”我没看到,但“人点蜡”确是存在的。
这在现代考古中,不只一次看到过这种现场——盗墓现场出现了点过的蜡烛。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被盗古墓现场,便看到了这现象。
这座墓叫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于2005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而要对此墓进行发掘,就是盗墓引起的。
墓葬位于山西大同市御河东面、沙岭村东北约1公里的高地上。
沙岭是一方圆约3000平方米的高地,土质细净如沙,所以被称为沙岭。这样的地方在过去是风水宝地,是北魏等朝代贵族死后首选葬地之一。所以,地下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北魏使持节、平北将军元淑墓、北魏幽州刺史、敦煌公宋绍祖墓等有重要考古发现的墓葬,都在沙岭。

正因此,大同文物考古部门一直将沙岭作为重点地区关注。
文物爱好者、盗墓者、寻宝人等群体,对沙岭同样感兴趣。由于这里地势高,当地人和一些单位会在这片区域取土,不少人喜欢在取土附近“闲逛”,希望能捡漏。
2005年7月,盗墓者光顾了这里。

当时,当地一民间文物保护人士来到这里,发现有一处取土处露出了五花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里有墓葬,估计已被盗了,他当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部门与派出所干警现场一看,果然有古墓,而且真被盗了。

调察发现,已有6座古墓葬因为取土遭到破坏,其中有3座墓葬被盗,有一盗洞深达7米,直通墓室。
考古人员顺着盗洞往下走,发现盗洞底部在到达与墓室水平位置,又斜挖了2米左右。盗洞内散落着不少碎砖块,还发现了燃烧过的蜡烛和烟头。另一个盗洞内,遗留有4节华太2号电池,还有零散的彩绘泥俑碎块。

这一情况说明,盗墓者得手了,而且被破坏严重。
盗墓者的嗅觉太灵敏了,这一片很可能还有墓葬。接下来,大同文物部门对这周边进行了整体勘探,共发现了12座北魏时期的墓葬。
由于继续原地保护难度大,大同文物部门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对已发现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共出土文物200余件,特别是其中的七号墓(编号M7)最令人惊叹,乃精美的壁画墓,还发现了难得的文字题记。

据考古简报,此墓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残长10米,墓道与甬道相接处有砖砌的封门墙。室位于甬道的东端,平面呈弧边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45米,南北最宽处2.9米,墓室残存高度2.14米。
墓顶上部早已被破坏,根据遗存和现状判断,应为四角攒尖式墓顶。
墓用灰砖砌筑,用黄泥粘接粘缝。

墓室内被盗墓者破坏相当严重,回填土中有许多木质碎渣。当年使用的是木棺,几段棺侧板还能辩论出来——而且应该是漆绘彩棺。
棺底有大量的木炭,这是古代下葬时用来防潮的干燥剂。
在墓室的西北角发现了北魏墓中常见的石灰枕,但未见人骨架,应该是保护不好,早腐烂了。奇怪的是,在墓室的东部发现了两段牛腿骨。这是做什么用的,还是混进墓室的?

墓主出土了存留器物27件,有铜牌饰、帐钩、银圆饰、铜泡钉、铁器、釉陶壶、素陶壶、素陶罐等。另有一件残损的漆耳杯,底部依稀可见“莫人”2个刻划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彩绘漆片,色泽鲜艳亮丽,画面清晰——这些应该全是从漆绘彩棺上脱落下来的。
拼对后可以看到,男女主人端坐、庖厨、扬场等生活生产场面。

从衣着来看,男主人明显是鲜卑人,怀拥凭几、手持龙扇端坐于围屏内的榻上,面前摆放着曲足案,上有一圆形食盒,案下有外黑内红的漆耳杯。
在一大块的漆片上有墨书文字3行,隶体,约百余字。对可辨识部分的文字释读后知道,这段文字相当于墓志文。墓主为破多罗氏鲜卑人,死于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

这种墨书纪年文字,在北魏墓葬考古中还是第一次见到。墨书文字记录的是女墓主,她是一位母亲,儿子做官,与丈夫合葬,这段文字是儿子为她书写的。
虽然随葬品被盗,但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壁画保存了下来,总面积约24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分布于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

壁画绘于砖壁外的白灰层上,先用红线勾画轮廓大体定位,再以黑线定稿,然后着色。设色基本为红、黑、孔雀蓝、绿四种颜色,线条流畅自然,风格雄劲奔放。
这些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北魏人生活场景,给民族学、风俗学研究提供了物证。
壁画既有北方少数民数的风格,又有中原汉魏的特征。这说明什么?墓主虽是鲜卑人,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已受到中原人的影响,与汉地人差不多——可见,墓主生活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当皇帝时,鲜卑人的汉化程度已非常高了,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文明。

最后再说回前前的盗墓。
盗墓现场发现燃烧过的蜡烛,可能有网友主人会为是照用的。错了,如果在古代会有这种可能,但在现代不会的,现在盗墓者用的照明工具都是矿灯一类的头灯,甚至直接用手机上的手电筒功能来照明。那为什么还要点蜡烛?这就是“专业问题”了。

盗墓者在进入盗洞和墓室后,第一要考虑的,并不是能不能盗出随葬品,而是人生安全。
由于盗洞、墓室都在很深的地下,往往缺氧,这样人很快就会不适,出现头晕、眼花的生理反应。觉得不好,如果不赶紧爬出来,随着缺氧加深,四肢软弱无力严重,就别想出来了,死吧。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意外,先要测试下面是否缺氧——就是点蜡烛。
点着了,还能燃烧不熄,说明下面没多大问题,可继续干。如果点不着,或是很快熄了,就是“鬼吹灯”现象了,要赶紧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点燃蜡烛还有一妙用,可以去除异味,这对盗墓者来说也非常有用。
当然,盗墓者还会考虑下面的空气质量,不能有毒。不过,现在盗墓者下盗洞早都全幅武装了,戴防毒面具是必须的。

皖南龙:中国小型杂食性恐龙(长0.6米/距今7300万年前)
在中国,目前在20个省市发现了174种恐龙,其中安徽只发现了一种,它就是今天要介绍的皖南龙。皖南龙长0.6米,是一种杂食性恐龙,生活于7300万年前的中国,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认识看看。皖南龙基本资料皖南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杂食性恐龙,它体长0.6米,与小角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95位,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7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皖南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3:10:500001国宝级别的青铜器 卖出百万美元高价(皿方罍)
商朝时期的皿方罍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大成之做。1919年,湖南一村民艾青燕去地里干活时,在路边无意间发现。随后,艾青燕将童罐抱回家,仔仔细细的冲洗了一遍之后,发现罐身上满是怪异的纹饰,罐身内刻着莫名其妙的符号。艾清燕冥冥之中意识到此物绝非一般文物,于是收藏起来,准备找人出手。低价购买我要新鲜事2023-11-20 20:05:060000河南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要问哪里十大考古最多!河南考古在全国各省市绝对居于王者级的地位,官方统计,32年来河南省总共有50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二的陕西仅有28项,第三江苏22,第四山东20项。而具体到河南各个地市郑州和洛阳则贡献重大,郑州有18项,洛阳有16项,单拿出这两个市和其他省份比都能进前十,所以老家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真不是吹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9:21:450000皱褶龙:非洲大型恐龙(长7米/头顶长有鲜艳冠饰)
皱褶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阿贝力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年前-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6.5-8米,属于大型恐龙的一种,它的头部长有非常多的鳞甲,根据化石上的孔洞可以判断它或许长有鲜艳冠饰,第一批化石是在非洲的尼日尔发现的。皱褶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44:500000广东神秘洞穴发现千年古墓,墓门被专家打开时,里面金光四射!
赵昧是南越王国的第二任国王,而南越国是西汉初期的一个诸侯国。赵佗,赵昧的祖父,是南越国的第一任君王。赵佗掌权整整67年,这期间南越国得以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赵佗死后,他的孙子赵昧继承了王位,并为他的爷爷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以示孝心。我要新鲜事2023-04-16 19:48: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