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筑墓时有一绝招,过去盗墓者为此头疼,但现代盗墓很容易破掉
五代王处直墓的发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有一种说法,考古专家跟在盗墓者的屁股后,意思是,墓都被盗墓者挖了,考古专家才知道在哪。这种现象是有的,但事实上正相反,现代盗墓者往往跟在考古人员的后面,伺机下手。
五代王处墓被盗,就是这样子。

王处直墓位于河北省曲阳县西燕川村。西燕川村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村庄。距村庄约2公里的西部山峦中,有一座被群众称之为“坟山”的山脉,海拔400余米。当地人说,这山以前叫“西山”,得名“坟山”,是因为山上有坟。
真的假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为了弄清真相,先后两次进山调查。进山时,要进沟、登山,不少地方连个路也没有。正因为这样,不少人根本就想不到这里会有墓。
考古人员到现场后,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里有故事。根据地表断面夯土和暴露遗物情况,确认山上确坟,而且不是一般的坟。

“坟山有大墓”,这一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盗墓者上心了。
1994年6月的一天晚上,盗墓者动手了,他们选准墓顶所在,从地表往下挖。挖到石砌墓顶时,用开山的炸药,将古墓炸开。
此事被当地村民发现。6月20日,曲阳县政府接到西燕川村委会报告,说坟山古墓被盗了。县里在安排县文化局、文管所和公安局相关人员,前往盗墓现场调查的同时,上报上级。

6月21日,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等领导和专家也赶到现场。盗洞如一张大口一样暴露在外:直径1米、深约5米。盗墓者通过炸开的墓顶,已进入过墓室,也就是说,盗墓者已得手,具体盗出了哪些东西不得而知。
为了弄清墓室内情况,考古人员也从盗洞进入了墓室。
这一看不得了,原来竟然是一座古代壁画大墓。除了现代盗墓者挖的盗洞外,还发现了古代盗墓痕迹。古代盗墓者盗走了绝大部分随葬品,而现代盗墓不只盗随葬品,连壁龛内的浮雕都盗,还破坏了部分壁画。


考古人员出了盗洞后,便将盗洞封堵了。
被盗如此严重,加上古墓在上山,远离村镇,长期保护难度大,河北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和发掘。
1995年7月12日,由省、市、县文物部门组成的考古队,正式对坟山大墓进行清理发掘。

这次考古很辛苦,由于位置特殊,又正逢雨季,发掘难度很大。
为了保证文物安全、取得全面、准确的考古资料,考古人员带着干粮上山,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中午用干粮充饥,于同年11月15日完成了田野发掘任务,历时达4个月。

出土墓志证实,这里是五代权势人物——王处直墓葬。
王处直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从弟,后继任义武军节度使,成为唐朝末期北方的一个割据者,后梁太祖朱温封他为“北平王”。
后梁贞明七年(公元921年)底,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囚禁而死。

王处直为什么葬在这里?自然因为这里是他的地盘,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山川形胜,山涧清流飞溅,山间林木郁郁葱葱。
墓址位于群山环绕的小盆地内,坐北朝南。墓室所处地形呈标准风水格式——椅圈状。

地势是北依高山(靠山),东西两侧围绕平缓的山梁(青龙、白虎),南部山坡平缓舒展,视野开阔(局堂好)。远处,隐约一山峰耸立,犹如屏风(朝山),正所谓“背倚天阙,面矗云台”。
1970年代以前,墓地上尚有封土堆,土堆四周用长条石包砌。在1970年代大修农田水利建设时,土堆被削平,条石则被用来砌筑拦水坝。

在考古时,地表还残留拦水坝数道,虽然梯田已荒芜,但在第二、第三道拦水坝上还在,有很多长方形和方形青石,都是王处直墓上建筑材料。
地面可见夯土遗迹,西边有一塌陷坑。塌陷坑便是第一次被挖时所形成的。而1994年现代盗洞,位于塌陷坑和拦水坝的南侧约2米处——这伙盗墓者很有经验,正好选在墓室顶上打盗洞。
考古可不能这么干。

因为是壁画墓,不宜直接揭顶。为此,先进行了一番勘探,在距盗洞南8米左右的地方打了一条南北宽2米、东西长8米的探沟,卡住墓道宽度。最终在距地表约5米深处,找到了墓道开口的平面。
通过清理墓道、墓门,进入墓室清理。

五处直墓由封土、墓道、墓门、雨道、墓室几部分组成,由墓门至后室全长12.5米。
从考古发掘发现看,当年造墓时是先挖好墓圹,然后在圹内用青石砌筑而成,除了前后墓,还有两个耳室。

此墓很坚固。
墓室四壁直立,用一层长方形石错缝平砌,有一尺多厚,石缝较大的地方则用铁楔填塞,然后灌以石灰。可以说,在反盗墓方面,还是用了心思的。
墓顶有人工封土,现存封土厚约5米,系用较粘的红褐土,掺杂灰白沙土,分层夯打筑成的。在封土西部距地表深2.1米处,还发现了5件放在一起的完整的石杵,这就是夯打工具,应该是用完后废弃,埋于夯土之中的。

每一夯层厚度8-10公分。在夯筑的封土中,夹杂有大量的大小不等的石块,石块形状各异,在距地表约1米处,又平铺了一层约8公分厚的小石块。在下面的45公分处,又设一层约15公分、稍大点石块的层。两层石块的分布很有规律,显示是有意搀和平铺的。这些碎石都是就地取材,将大块石头打碎使用的。
这是什么意思?反盗墓!可有效地增加盗掘的难度,这是古人常用的防盗手段,也算一反盗墓绝招吧,过去盗墓者为此头疼。但是,在现代的炸药面前,这种反盗墓手段全失效了!

虽然想到的盗墓,也采取的措施,但“天下无不发之冢”,包括1994年这次被盗在内,王处直墓至少两次被盗墓者光顾。所以,墓中所剩随葬品寥寥无几,且残碎不全。
但盗墓者盗不走的东西更珍贵,独一无二——从墓道开始,到前后墓、耳室,都是精美的壁画(见本文配图)——王处直墓,成为华北平原上罕见的地下美术馆。

还有,盗墓者留下的另一独一无二之物,是异常精美的墓志——估计再不考古就会让盗走。
此墓志十分罕见(见下图),志盖四坡面雕出了四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




(注,图源资料)
鱼肠剑是谁的佩剑 鱼肠剑是谁铸造的(阖闾)
鱼肠剑据说是阖闾专门用来刺杀吴王僚的所使用的剑。鱼肠剑的铸造者是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鱼肠剑的介绍:鱼肠剑也被称为鱼藏剑,指的是可以塞在鱼的肚子里。这把剑是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为了越王而铸造的。当时越王想要刺杀吴王僚,于是邀请欧耶子为其铸剑。在刺杀吴王僚时,这把剑被藏在了鱼肚子中,所以被称为鱼肠剑,这把剑也被称为勇决之剑。我要新鲜事2023-06-24 19:22:020000学习:中国古代青铜专题:斝中王者中国青铜文明之巅
青铜饕餮纹斝,商安阳时期(殷墟二期)公元前13至12世纪,通高:H:49.6cm,口径:D:22.5cm,重量:6.3kg。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6:51:290000豫鲁盗墓者先后盯上了安徽一座大墓,河南人得手了,山东人被抓了
安徽淮南武王墩被盗经过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安徽淮南三和镇徐洼村村南,有一座大土堆,有五六千平方米,十几米高,当地人称“武王墩”。附近几公里范围内还有不少这样的土堆,都叫“墩”:黄泥孤堆、望坝孤堆、白泥孤堆、尖孤堆、平孤堆、马家孤堆、大孤堆、李三孤堆等,只是规模比武王墩稍小。安徽考古部门勘探后证实,这些土堆全是先秦古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1:280000经典作品|王蒙:坚硬的稀粥
0000福建一崖墓考古发现中国最早棉布,死者五六十岁,棺木距今3500年
中国发现最早棉布是何年代?本文作者倪方六冷空气来了,大家的棉衣要上身了。这篇文章来聊聊古代的棉花,聊聊中国人穿棉布的历史。(田里的棉花)棉花并不是中国原产,农业历史有清楚记载,中国普通人穿棉衣、盖棉被的时间并不长,至今在唐代以前,绝对多数中国人都知道棉花为何物。中国的棉花,从南到北所植的,都是从境外引进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6: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