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玉汇浙,“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
#2022生机大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浙江分布着当时玉器文化最为发达的良渚文明。时过境迁,两千多年后的西周时期,浙江地区还处于先越文化时期,根本说不上国家,老祖宗良渚人高超的制玉技术早已失传,唯一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尚显发达的原始瓷器烧造技术。而此时的山西地区则是当时强盛的诸侯国晋国所在地,也是西周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诸多西周墓地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12月6日来自山西的多件国宝级玉器,从黄土高原远赴杭州湾,一段跨时空的玉礼器的交汇将在良渚博物院展开。
展览共展出西周时期文物170余件(组),玉器为主,辅以青铜器和金器。重点展品是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其用料讲究、工艺精巧、造型独特、纹饰流畅,充分体现出周“监于二代”、“文质彬彬”的时代风貌。
正因展品精彩绝伦,策展团队以全壁龛、低照度、点光源等手段,排除各项干扰因素,只为突显器物本身。同时展览中并无强制流线设计,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体验和感受。













展览整体划分为“玉之美”和“礼之玉”两大主题单元。“玉之美”从玉器的艺术特点出发,具象呈现西周玉器的绚烂色彩、多变造型和华丽纹饰;“礼之玉”从玉器的功能制度出发,分类叙述西周玉礼制度的前代继承、用玉创新和材质延展。






进入序厅,玉器阵列满面铺陈,西周文化的浓郁丰富不言而喻。

玉之美
初探古玉之隽美。红青碧绿黑白,繁杂参差的玉料折射出一派溢彩流光的亮丽景象。鱼牛鹿兔龟蝉,因料施工的技艺雕琢出一众千形万象的独特造型。龙纹凤纹人纹,内细外粗的双线谱写出一片婉转流畅的飞扬文章。










礼之玉
略窥玉礼之源流。周人制礼作乐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改良改进至大成,这在纷呈的良渚与商代玉礼器中可见一斑。礼在庙堂,亦在平常,既是装饰,也是礼制,以璜组佩为代表的西周佩饰用玉在器型和组合上具有重大变化创新。玉器和青铜器同为此时期礼制的最重要载体,礼制主题元素在不同材质的表达上交相辉映。










新发现 | 良渚文化晚期临海遗址的考古成果——上海奉贤柘林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收获
柘林遗址地处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南部,杭州湾北岸,位于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遗迹最南端,海拔高度约4.1米(图1)。1973年开挖河道时发现;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7-2018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勘探,探明柘林遗址现存主体文化堆积约3万平方米,初步确认柘林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临海小型聚落(图2)。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35:530001赵世瑜|旧史料与新解读: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再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刮起了一股追求新史料之风,这在社会史研究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是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研究对民间文献的重视,即新的研究旨趣或新的研究取向导致了对以往利用较少的史料文类的关注。0000汉代古墓玉器制作之谜:探索艺术与文化的交汇
汉代古墓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文化和审美的精华。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将深入分析汉代古墓玉器的制作过程,以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汉代古墓玉器的主要材料是软玉,这种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的玉石非常适合塑造各种器物的形态。制作工匠会在制作前精选适宜的玉石,并进行切割和打磨,使其呈现出所需的轮廓和形态。我要新鲜事2023-08-22 15:28:510000农民在地里挖出来的盒子 居然是武则天遗留(民间宝物)
农民意外发现的文物是武则天留下的舍利子。上个世纪60年代被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的农民在地里劳作的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制作精美的小盒子,文物被发现的时候装在一个石头匣子里头,打开石匣里面有一个铜质的方形盒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盖子的正中还镶嵌着一朵莲花。盒子被一把小锁牢牢锁住,但神奇的是小锁的链子上居然拴着开锁的钥匙。舍利子我要新鲜事2024-01-02 19:50:18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