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郭静云 “天地神明:先秦‘生机’概念”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们!

2017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暨 考古人类学工作坊
讲 座 回 顾
天地神明:先秦“生机”概念
主讲人:郭静云 教授(台湾中正大学)
整理人:冯潇屹(中山大学)
校对:呂炳庚
编辑、配图:赵柏熹
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敬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郭静云 教授
2017年8月22日上午,郭静云教授为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了“天地神明:先秦‘生机’概念”的精彩讲座。讲座内容来自郭教授《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下编的第三章。郭教授在其中对先秦“神明”的概念做了自己独到的考察,并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意义的新观点,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郭教授从先秦两汉古籍中涉及到“神明”的文句入手,认为先秦两汉的典籍中提及“神明”时都和“天地”一起出现,从而认为“神明”与“天地”关系密切;并进而将“神明”、“神祇”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她考察了先秦两汉古籍中的“神祇”,认为“神祇”是祭祀的对象,而“神明”则没有被当作过祭祀对象,而是作为天地沟通的媒介出现在古籍中。从这个角度看,她认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生机”一词最能恰当地表达古人“神明”观念的本义。再通过清人黄奭对神明之德的说明等相关材料,认为“神明之德”即“阴阳未分”时的“天地合德”。所以,天地不交,则无生机;有神明之交,天地之间便有了生机。
郭教授认为战国时期作为诸子共同知识背景的神明观念,源自商周文化。因此接下来从甲骨金文和青铜礼器中寻找其根源,并主要讨论了自然神明观和礼制与孝道的神明观。
在自然神明观这部分,郭教授从金文中“天神陟降”入手,通过一系列材料,论证了“神降自天”、“明出自地”。又从明字字形出发,从商代青铜礼器上找到了“明纹”。她在“商文明双嘴龙‘天神’信仰索隐”的讲座中,已经讨论了“神纹”的问题,今天的讲座中,还介络了结合“神纹”和“明纹”的“神明纹”。

此外,郭教授还认为最早出现在盘龙城三期的铜鬲上的“圆纹”和“双同心圆纹”是“明纹”的简化,即“日纹”。“明纹”和“日纹”都表现出古人对升天的渴望,可以说明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希望逝者可以获得明自地升天的能力。而这观念在春秋战国以来逐渐被哲理化,并作为诸子思想共同的知识背景来源。此外,郭教授认为古人还有神明相辅、神明相合的观念,这也就是天地合德。
接下来郭教授阐述了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认为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正是取法于自然神明观,古人希望社会和天地一样保持永久的生机。强调社会取象于天地,才能保持不灭的生机;配天地神明之徳,神明接为一体,才能实现家族世世昌盛的生机。并进而将此观念扩展到跨血缘关系的社会和国家,进而发展出儒家的“礼”和“孝”的思想。此外还讨论了黄老道学、易学、荀学、养生学的神明观。
在论述上述观点的时候,还特别对“明器”概念的本义做了讨论。郭教授认为“明器”乃为死者殉葬专门制作的器物的意思是东汉以后才出现。而殷周时期,“明器”就是“祭器”,意思是希望死者可以获得能够升天的明德。
郭教授三个小时的讲座,传达的信息量非常大。对殷周秦汉的“神明”相关问题作了独到的梳理,使得相关问题和思想史脉络变得清晰起来。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都会被引发出更多的思考。虽然时间有限,同学们提问的热情却十分高涨,讲座最终在大家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全文完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新发现 | 楚纪南故城考古发现早期城垣遗迹 年代应为战国早期中期
2018~2021年度,为配合“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之夏商周课题”和“楚纪南故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及其北城垣(含护城河)展开考古发掘及整理工作。通过本次发掘,揭示出规模宏大的城门一座,基本搞清了现有城垣堆积状况及其建筑年代,并发现了早期城垣遗迹的存在,为城址形制变迁和始建年代确认提供了新线索。同时,对该区域的护城河及相关水系有了新的认识。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19:340000任瑞波:论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一山家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二莲花台与小旱地墓地分组研究三其他典型墓地出土遗存的组别和年代四典型遗址的分组和年代五辛店文化的期别划分和年代判定六结语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15:510002埃及挖掘出来的木乃伊 居然有心跳声(木乃伊心跳)
木乃伊的心跳类似于心脏起搏器。因为宗教信仰古埃及人不相信埋葬,他们相信重生、崇拜尸体。他们把人制成木乃伊是为了不腐烂,这样灵魂可以自由进出身体。他们相信有一天,上帝会来复活木乃伊,这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起初,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非常简单,直接将尸体倾倒在沙漠中就足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尸体很快被烘干了。木乃伊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1:15:460000过去夏天都到河里洗澡消暑,男女“同川而浴”体现纯朴民风
富贵之家挖私家泳池冲凉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的“梧桐树下观凤凰”头条号中,讲过古人洗浴的事情,这篇再来聊聊——过去民间河里洗澡的风俗。在古代,富贵之家会想着法子,在池水中寻找夏日的清凉。经济条件好的也会学着皇家,在府里院内挖个大水池子,供夏天洗澡冲凉用,这也是中国早期的私家游泳池。(华清池景区“贵妃出浴”雕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13:32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安丘画像石墓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安丘县董家村北。1959年发现,1960年山东省博物馆发掘。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艺术之大成。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画像石墓之一。墓主姓名无考,应为当时的高官显贵。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构筑,由甬道和前、中、后三室以及一耳室、一侧室组成,长14米,宽7.91米。共用石料207块,其中103块刻有画像。墓中随葬品已被盗一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07: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