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蹊跷事把考古人员弄糊涂了,夫妻仅一口棺,女性遗骨不见了
合肥包公墓考古疑云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上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上,我说了1973年合肥包公墓发掘人员的情况(见《考古队聘盗墓者,包公墓发掘探工出身洛阳盗墓世家,绘出墓葬草图》一文),这篇进入发掘,聊聊发掘中遇到的蹊跷事。
考古队先挖开M1最小的墓,本是为试掘,谁想却是包公墓。

此墓位于家族墓地中轴线西南侧的上排,东北距后被认定为包拯原葬墓约32米。当时,包公墓所在的大兴公社派出民兵参与考古发掘,他们都是青年农民,浑身是劲,几下就把M1挖开了。
M1开挖前,封土堆高约3米,成半球形;底径约7米。挖土过程中发现,封土无夯层,就是普通的堆覆。
墓坑完全暴露后看到,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上口距地面2.3米。坑长3.38米、宽2.12米。
墓的山向北偏东7度,就是过去民间常用的坐北朝南子午偏东吉向,俗话说的“小东南”,看来当时也是经风水先生看过的。

墓坑填土不是自然土,而是经人工处理的五花土,这也是古代有讲究墓葬常用的方法。墓土比较纯净,说明此墓自下葬后未被人盗过,所以考古报告上称“无任何扰乱迹象”。但M1在防渗上处理粗糙,五花土覆盖后,均未如秦汉墓那样夯实,这或与后来民间坟墓封土不再夯打的风俗有关。
坑中有一口楠大棺,处于整个墓室中部稍偏南处。棺材全长2.1米,大头宽0.76米,小头宽0.64米,制式标准。从两边脱落的漆皮来看,棺身髹刷黑漆,也就是说,下葬时是一口黑漆大棺。
这口棺材相当讲究,由4块整板拼成,“四块板”在过去是最好的棺材。材质又是金丝南木,好上加好。后来复制包公葬具时,从福建那边才找到了楠木。

可惜发掘时,棺盖已全部朽烂,四壁大部烂掉,但棺材底板尚好,有10厘米厚,呈咖啡色。棺底部东西两侧尚存6个排列有序的大铁环,直径有10公分,这是棺材下葬执绋穿绳,抬棺时用的,可见这口棺材还是很沉的。
因为棺材盖腐烂,棺内落满淤土。慢慢清理完淤土后,在棺底的中部发现一些零碎的人骨,保存状况极差,大部分骨头都朽成粉末状。但从碎片中仍可以看出是头盖骨和四肢骨。

当时带着“臭老九”帽子参加发掘的方笃生,算是科班出身学,他是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研究的,虽然这不是古人类遗骨,但有人骨他就兴奋。所以,方笃生主动下去清理了M1墓棺内遗骨。
这遗骨是男性还是女性?死时多大?方笃生当时没有条件鉴定,便将遗骨捡出35块,通过邮政包裹,寄给了当时中国科学院业务处,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是:

1、头骨片:额骨片附连顶骨前囟部残片,骨片很厚,额骨中心部位厚度十一点二毫米,顶骨前囟点附近为七点八毫米。这个数字与北京猿人五号头骨接近;冠状缝内外面均全部愈合,矢状缝仅看到前囱点附近一小段,亦全部愈合。

2、肱骨:左肱骨干一段,肱骨比较粗壮,三角肌粗隆比较发达。肱骨干中部最大径为十七点二毫米,最小径为十五点六毫米。
3、年龄性别:根据头骨比一般人厚得多、肱骨干比较粗壮和三角肌粗隆比较发达,具有男性骨骼的特征;从矢状缝和冠状缝全部愈合判断,年龄应在四十岁以上。

鉴定意见下方还有一句话:“由于材料过分残缺,以上鉴定仅供参考。”
此鉴定意见出具于1973年7月30日,鉴定人是“四室韩康信”。
韩康信是谁?中国古人类学研究专家。但,知道了性别、年龄,并不知道是谁的遗骨。墓坑出土的两方墓志,给出了“找人方向”!
就在墓室北部,由南而北竖着两方墓志,石底部用薄砖垒砌,已被压碎。由于太沉,当时是套着绳子,将两方墓志先后拉上来的。

洗去墓上的烂泥后,粗一释读,让主持发掘的吴兴汉兴奋了,竟然是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墓志铭!
包公的墓志,由志盖和志铭两部分组成,志盖长1.23米、宽1.22米、厚0.13米,四周斜坡,中部阴刻16字篆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
志铭长1.26米、宽1.25米、厚0.14米。上面刻满了字,共有51行,每行59-63字,共约3200字。而《宋史·包拯传》,总共才1703字,墓志比传书上多了近一倍。这太难得了,大大补充了正史上的缺略。


志铭除叙述了包拯生平事迹外,还记录了他的世系、病丧情况,以及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这一重要信息。
可惜是,墓志铭出土时已碎为5块,有明显的打击痕迹。一些字迹漫漶不清,无法翻译出来,但联系上下文,大概意思是可以理解的。
M1墓中,除包拯及董氏墓志外,未发现其它器物。
虽然出土了包公墓志,但并没有解决包公葬事之谜,反而让疑问更大了。这,怎么说?
一,发掘前,M1为家族墓地坟头最小的一座,也不在主位上,偏于墓地西南,正是因为觉得此墓主低位不高,与包公关系疏远,才决定先挖看看的,怎么会是包公墓?
二,既然出土了两方墓志,就应该是夫妻合葬墓,可是,怎么只有一口棺材?

三,既然墓未被盗过,为什么墓志被打坏了?
四,棺内遗骨并不是正常的殓收状态,而是放在一处,这又是怎么回事情?
五,鉴定遗骨是40岁以上男性,相差这么大,包公64岁病逝,会是包公遗骨么?
六,发现了男性遗骨,女性遗骨弄哪去了?
七,包公死时为相当于今中央大部副部长级的正二品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为正部长级别的礼部尚书,在未被盗墓者光顾的情况下,墓内为什么一点陪葬品没有?
八,此墓会不会是假的?合肥民间一直传当地的包公墓是假的。但出土的墓志透露,不应该有假,看看墓志是谁写的就知道了:

志文:枢密副使、朝散大夫、左谏议大夫、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吴奎纂。
书写:朝奉郎 、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兼篆石经、同判登闻鼓院、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杨南仲书。
盖文:甥将仕郎、守温州瑞安县令文勋篆盖。
他们都是朝廷命官,都是当时的名士,撰写志文的吴奎,生前与包公一样显赫,与包公在《宋史》同卷列传。
在包公夫人董氏的墓志铭中,还提到了包公墓志的撰写情况。包公刚死,有一曾批评过包公更高级别朝官,主动提出给包公撰写志文,但董氏谢绝了,称“已诿吴奎矣”,董包担心他写的志文有歪曲包公,造成后世不解,即所谓,“彼之文不足罔公而惑后世,不如却之之愈也。”
……

这一系列疑问,把当时主持考古的吴兴汉弄糊涂了,向权威的考古专家询问也找不出答案,他们也搞不懂。
再后进一步发掘,将这些疑问基本上解开了,原来,这个M1墓,并非包公的原葬墓穴,而是迁葬墓。
但接着又有疑问,为什么要迁葬?!

《夏商周》读书会分享会
北大光华广东校友会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已是新的一年。2022年1月15日,广东北大光华读书会迎来了2022年的第一场读书会分享会,本次莅临的有北大光华EMBA的校友、北大本科的校友,以及《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作者郭静云教授的合作伙伴中山大学人类学郭立新教授,籍着读书会的平台一起融通智慧,喜乐共享!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27:490000古代公务员提高待遇奇葩,盗墓搞创收,把当地的墓都挖了
古代公务员的工资本文作者倪方六新《公务员法》已于2019年6月1号开始实施,公务员比较关心的一是升迁机会,一是工资福利。在古代,公务员如何调工资?各朝的情况是不同的,而且要看朝廷的财政收支。古代公务员涨工资,享受对象通常级别较低的官员和普通公务员为主,减少高官俸禄,增加基层、低级公务的薪金,一直贯穿于古代社会,让高氏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资分配趋向合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8:270000挖开朱元璋孙子的墓,发现一水池,考古专家说另有玄机
我国古代实行厚葬,墓中总会有一些生前的珍宝,这样就会诞生盗墓贼,有盗墓贼就会有反盗墓的方法存在。在我国古代有着各种各样的防止盗墓的方法,轻则恐吓,诅咒,重则就有流沙,暗箭等可以伤及姓名的措施,当然也有一些奇怪的东西,我们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要新鲜事2023-04-25 20:05:020003许多清朝皇帝的墓打开一看已经空空如也,但雍正的墓是个例外?
大家都知道,相较于明十三陵的完好,清十三陵被盗的一片狼藉,许多清朝皇帝的墓打开一看已经空空如也。但是清朝雍正的墓反而是个例外,从来没有被盗过,和其它皇陵一比显得与众不同,那么雍正墓没有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雍正墓没有被盗我要新鲜事2023-08-17 17:41: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