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蹊跷事把考古人员弄糊涂了,夫妻仅一口棺,女性遗骨不见了
合肥包公墓考古疑云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上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上,我说了1973年合肥包公墓发掘人员的情况(见《考古队聘盗墓者,包公墓发掘探工出身洛阳盗墓世家,绘出墓葬草图》一文),这篇进入发掘,聊聊发掘中遇到的蹊跷事。
考古队先挖开M1最小的墓,本是为试掘,谁想却是包公墓。

此墓位于家族墓地中轴线西南侧的上排,东北距后被认定为包拯原葬墓约32米。当时,包公墓所在的大兴公社派出民兵参与考古发掘,他们都是青年农民,浑身是劲,几下就把M1挖开了。
M1开挖前,封土堆高约3米,成半球形;底径约7米。挖土过程中发现,封土无夯层,就是普通的堆覆。
墓坑完全暴露后看到,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上口距地面2.3米。坑长3.38米、宽2.12米。
墓的山向北偏东7度,就是过去民间常用的坐北朝南子午偏东吉向,俗话说的“小东南”,看来当时也是经风水先生看过的。

墓坑填土不是自然土,而是经人工处理的五花土,这也是古代有讲究墓葬常用的方法。墓土比较纯净,说明此墓自下葬后未被人盗过,所以考古报告上称“无任何扰乱迹象”。但M1在防渗上处理粗糙,五花土覆盖后,均未如秦汉墓那样夯实,这或与后来民间坟墓封土不再夯打的风俗有关。
坑中有一口楠大棺,处于整个墓室中部稍偏南处。棺材全长2.1米,大头宽0.76米,小头宽0.64米,制式标准。从两边脱落的漆皮来看,棺身髹刷黑漆,也就是说,下葬时是一口黑漆大棺。
这口棺材相当讲究,由4块整板拼成,“四块板”在过去是最好的棺材。材质又是金丝南木,好上加好。后来复制包公葬具时,从福建那边才找到了楠木。

可惜发掘时,棺盖已全部朽烂,四壁大部烂掉,但棺材底板尚好,有10厘米厚,呈咖啡色。棺底部东西两侧尚存6个排列有序的大铁环,直径有10公分,这是棺材下葬执绋穿绳,抬棺时用的,可见这口棺材还是很沉的。
因为棺材盖腐烂,棺内落满淤土。慢慢清理完淤土后,在棺底的中部发现一些零碎的人骨,保存状况极差,大部分骨头都朽成粉末状。但从碎片中仍可以看出是头盖骨和四肢骨。

当时带着“臭老九”帽子参加发掘的方笃生,算是科班出身学,他是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研究的,虽然这不是古人类遗骨,但有人骨他就兴奋。所以,方笃生主动下去清理了M1墓棺内遗骨。
这遗骨是男性还是女性?死时多大?方笃生当时没有条件鉴定,便将遗骨捡出35块,通过邮政包裹,寄给了当时中国科学院业务处,请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是:

1、头骨片:额骨片附连顶骨前囟部残片,骨片很厚,额骨中心部位厚度十一点二毫米,顶骨前囟点附近为七点八毫米。这个数字与北京猿人五号头骨接近;冠状缝内外面均全部愈合,矢状缝仅看到前囱点附近一小段,亦全部愈合。

2、肱骨:左肱骨干一段,肱骨比较粗壮,三角肌粗隆比较发达。肱骨干中部最大径为十七点二毫米,最小径为十五点六毫米。
3、年龄性别:根据头骨比一般人厚得多、肱骨干比较粗壮和三角肌粗隆比较发达,具有男性骨骼的特征;从矢状缝和冠状缝全部愈合判断,年龄应在四十岁以上。

鉴定意见下方还有一句话:“由于材料过分残缺,以上鉴定仅供参考。”
此鉴定意见出具于1973年7月30日,鉴定人是“四室韩康信”。
韩康信是谁?中国古人类学研究专家。但,知道了性别、年龄,并不知道是谁的遗骨。墓坑出土的两方墓志,给出了“找人方向”!
就在墓室北部,由南而北竖着两方墓志,石底部用薄砖垒砌,已被压碎。由于太沉,当时是套着绳子,将两方墓志先后拉上来的。

洗去墓上的烂泥后,粗一释读,让主持发掘的吴兴汉兴奋了,竟然是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墓志铭!
包公的墓志,由志盖和志铭两部分组成,志盖长1.23米、宽1.22米、厚0.13米,四周斜坡,中部阴刻16字篆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
志铭长1.26米、宽1.25米、厚0.14米。上面刻满了字,共有51行,每行59-63字,共约3200字。而《宋史·包拯传》,总共才1703字,墓志比传书上多了近一倍。这太难得了,大大补充了正史上的缺略。


志铭除叙述了包拯生平事迹外,还记录了他的世系、病丧情况,以及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这一重要信息。
可惜是,墓志铭出土时已碎为5块,有明显的打击痕迹。一些字迹漫漶不清,无法翻译出来,但联系上下文,大概意思是可以理解的。
M1墓中,除包拯及董氏墓志外,未发现其它器物。
虽然出土了包公墓志,但并没有解决包公葬事之谜,反而让疑问更大了。这,怎么说?
一,发掘前,M1为家族墓地坟头最小的一座,也不在主位上,偏于墓地西南,正是因为觉得此墓主低位不高,与包公关系疏远,才决定先挖看看的,怎么会是包公墓?
二,既然出土了两方墓志,就应该是夫妻合葬墓,可是,怎么只有一口棺材?

三,既然墓未被盗过,为什么墓志被打坏了?
四,棺内遗骨并不是正常的殓收状态,而是放在一处,这又是怎么回事情?
五,鉴定遗骨是40岁以上男性,相差这么大,包公64岁病逝,会是包公遗骨么?
六,发现了男性遗骨,女性遗骨弄哪去了?
七,包公死时为相当于今中央大部副部长级的正二品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为正部长级别的礼部尚书,在未被盗墓者光顾的情况下,墓内为什么一点陪葬品没有?
八,此墓会不会是假的?合肥民间一直传当地的包公墓是假的。但出土的墓志透露,不应该有假,看看墓志是谁写的就知道了:

志文:枢密副使、朝散大夫、左谏议大夫、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吴奎纂。
书写:朝奉郎 、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国子监书学兼篆石经、同判登闻鼓院、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杨南仲书。
盖文:甥将仕郎、守温州瑞安县令文勋篆盖。
他们都是朝廷命官,都是当时的名士,撰写志文的吴奎,生前与包公一样显赫,与包公在《宋史》同卷列传。
在包公夫人董氏的墓志铭中,还提到了包公墓志的撰写情况。包公刚死,有一曾批评过包公更高级别朝官,主动提出给包公撰写志文,但董氏谢绝了,称“已诿吴奎矣”,董包担心他写的志文有歪曲包公,造成后世不解,即所谓,“彼之文不足罔公而惑后世,不如却之之愈也。”
……

这一系列疑问,把当时主持考古的吴兴汉弄糊涂了,向权威的考古专家询问也找不出答案,他们也搞不懂。
再后进一步发掘,将这些疑问基本上解开了,原来,这个M1墓,并非包公的原葬墓穴,而是迁葬墓。
但接着又有疑问,为什么要迁葬?!

世界最早的农业,长江、黄河都是源,《最早的农人》译者谈
我的两位老友: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陈洪波与广西考古所研究员谢光茂,近期出版的译作《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FirstFarmers:theOriginsofAgriculturalSocieties)(彼得·贝尔伍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是一部宏大时空叙事,且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考古学著作,老李非常荣幸,得到译者陈洪波教授的许可,将陈老师对该书的解读在此推出,先睹为快。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37:170000陕西出土的一个古墓 墓穴主人可能是巨人(龙山巨人)
所谓的龙山巨人很有可能不存在。在2006年陕西的一个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工人们没有想到自己在挖掘的过程当中居然找到了一个墓葬,当时也是把这些工人们给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包工头就反应了过来,毕竟也是在陕西包工程的包工头,他在之前也是经历过一些古墓的,所以很快就传到了主管的部门那里。在很短的时间内,考古队就来到了这里。4000年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05 21:13:080008打破常识!香河老人竟不会腐烂,生命力的超越之谜!
近日,河北香河县一位逝去30年的老人竟然没有腐烂,仍然保持着生前的样貌,让人惊奇不已。据了解,这名不服老人虽然肤色比较深,但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在密封恒温无菌的环境下保存,更没有使用任何防腐剂,就这样一直在床上躺了30年。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2:12:110001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沙堆寂无声 烽火映山河——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报设计:袁熙雯)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胡兴军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年至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取得重大收获。?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26:210000似花君龙:非洲中型食草恐龙(长5米/距今1.45亿年前)
在恐龙世界,食草恐龙为了生存,通常会把自己吃大,所以基本上超巨型恐龙都是食草恐龙,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似花君龙,它体长可达5米,是种中型食草恐龙,生活在1.45亿年前的非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似花君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5:33:3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