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偵探 : 解讀歷史就像閱讀推理小說,帶你踏查文明起源
新資料●新觀點●新方法
歷史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
★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文字?毛筆字才是?
★「中原」在哪裡?為什麼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先生,「家」在何方?
★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如此相像?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在長江?
所有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都反覆探詢著:「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將往哪裡去?」本書從此提問出發,前往找尋人類文明的起源,用類劇本的討論實錄及田野調查筆記的形式,藉大學課堂的實況重現,還原探索知識、求取解答的過程。透過作者團隊間彼此的思辯攻訐、新舊考古發掘資料,與前輩史家、歷史學派、考古團隊對話,在巨人的肩膀上翻轉成見,建立起嶄新的觀察、方法與發現。
考古與偵探,泛指「考察古人」、「考掘古代」的動作和方法,它同樣也適用於考察今人、考掘當代等等不同的專業領域。歷史課本沒說的,《考古偵探》告訴你!
獨立評審人薦曰:
這本書是一本帶引學生進入歷史學、考古學以及在田野考察中發現歷史的一本實作教學的作品。在透過活潑的教學相長與討論過程中,引導大學生進行歷史思維,它不只是討論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一本「學習」與「思考」歷史的作品。
這本書用簡易的方式帶讀者進入到上古文明的現場,上半部由教師介紹基本知識,下半部由學生田野考察日誌組織而成。內容不只教導學生進行歷史批判,也介紹學生如何自我摸索的過程。通書包括了人類文明相關的農業生產、聚落以及文字的形成等等過程,也透露一種「做」學問的歷史教學方法。
本書圖文並茂,一問一答之互動式教學與思辯,比一般艱深的學術專書更有利於引導讀者進入到歷史學與人類文明形塑的各種議題。
這本書是雅俗共賞,學術與通俗兼備的讀本。內容之圖片、表格與地圖說明相當細心,又有學生互動參與之對話討論,不僅可以提供歷史學門世界文明史之通識課所使用,也可以提供歷史愛好者之課外讀本。
向來學者多疏於經營歷史學通俗化的學術寫作工作,在教學時也較少從學生方面來觀察知識學習的效果。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致力於推廣歷史批判與知識考古,並重新建構上古考古學的一本教學手冊。其用語清晰,用意深遠,淺顯易懂。
又曰:
這是一本在形式上值得鼓勵的實驗之作,示範了一種知識形成的過程。書中角色雖有教師學生分別,但大體各有主體,編輯上也強調多元觀點呈現。……本書屬科學普及類型著作,特別是呈現知識形成的曲折與多元觀點。
好啦,不多說,上干貨。好書共分享,先讀為快:
......
靜云老師:好,回到東半球吧。農作、緯度、時代是三個緊密相連的問題,實際上是同一個現象,同時包含了文明的基礎、軸心地帶和樞軸時代。生活在軸心地帶的人,在距今一萬餘年前,因為全球暖化,食物廣譜化而形成定居的條件;定居生活則往往離不開對自己「領土」的保護,使它穩定且豐富地提供食物,允許人們過上安穩的生活,從此不再需要流動。這樣就產生了農作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北非、西亞、中亞、東亞,因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所以各地都在差不多同時開始發展農耕。雖然農作物不同,但農耕起源的時代卻大體相同,這就是所謂「新石器革命」,毫無神秘性。從農耕起源以來,各地社會經過各自的發展,但是因為這些社會都基於農耕的生計模式,雖然存在多樣性,但他們最基本的發展方向卻是一致的。所以,也就難怪它們進入文明化的階段也相差不久。打個比方說,從個體生命來看,很多互不相干的小孩,如果出生時間相差不大,他們開始走路,說話的時間也相差不大;人類社會發展的節奏也一樣,雖然互不相干,獨立起源,但由於自然氣候條件相近,所以到了西元前第四千紀左右,各地農耕社會陸陸續續相繼步入文明階段,而到了第三千紀初,有能力文明化的農耕社會都已文明化了。這就是從「新石器革命」到「城居革命」的自然過程,故所謂「樞軸時代」是在相近的環境裡自然發展的結果,不含任何神秘性。
我還可以說一個好玩的。有沒有人知道希伯來曆現在是哪一年?
希伯來曆年數之趣
梓浩同學:希伯來曆是什麼?
柏熹同學:希伯來曆也叫作猶太曆,是從《聖經》裡的「創世」算起。我不知道現在算有多少年。
靜云老師:2013年的秋分是希伯來曆5774年開始。那麼巧合!這大約相當於東半球文明化的起源時間。但這也並不奇怪,文明化離不開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古埃及、蘇美在西元前第三千紀早期已有寫出來的王表。如果沒有發現類似的紀錄,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思考?一方面,有的紀錄因材質的問題,不易出土,所以不要輕易否認這些原生文明存在記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文明不記錄,他們在口耳相傳的傳說與神話中也蘊含著文化記憶。人類從形成自我認識的念頭起,便嘗試探索自己神秘的起源。希伯來曆的年代符合人類社會文明化的時代,是因為它本身源自文化的自我意識,自我記憶。我們無法知道,希伯來曆的遺跡具體代表哪一文化的記憶,古埃及?蘇美?或其它?雖然無法確定,但可以說,它記錄的是人類「文明化革命」開始的年代。
中國湖南澧陽平原城頭山遺址充分地證明,東亞文明化的時代不晚於西亞。強調黃河為文明的發祥地,相當於把東亞文明推後了一千餘年,且自己不創新、不發明卻大量吸收西方的影響。這是過度委屈東亞文明的看法。如果我們把原生文明起源的角度轉到長江流域,就可以發現創造力很強的,不亞於北非、西亞的原生文明。無論從微觀來看,還是從宏觀來看,結果都一致。同學們還有沒有問題要問,或補充討論?
甲同學:嗯,我先說。老師通過對世界早期文明的比較,認為中國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不適合孕育大型的早期原生文明。聽起來好像很合理,但為什麼中國一定要與全世界一樣?我不喜歡這種做法:用西方的情況判斷中國。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特殊性。
微觀與宏觀之相吻合
柏熹同學:中國並不缺乏自己的特殊性,但這並不能否定中國人也是人,中國人也只有一個頭,我們掉腦袋和西方人一樣,也只需要掉一次。(幽默熹的冷笑話特長再現,全班同學大笑)所以人類歷史最基本的規律,一樣也存在於東亞人群中。只要我們還活在這個地球上,最基本的氣候和生物學的規律會不分彼此地影響著西亞與東亞的人。並且,黃河流域客觀上不具備文明起源的條件,也沒有相關的發現。黃河流域哪有5000多年前的早期國家?
甲同學:那麼,中國還有什麼地方是比黃河流域更適合孕育早期文明的呢?
詩螢同學: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在北緯26度至32度間,長江中游的江漢中原。
立新老師:那我問大家,在今天中國境內文明起源時代的諸多考古學文化中,哪些是比較發達的?
詩螢同學:長江中游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比較發達,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也比較發達。
立新老師:他們發達在什麼地方呢?
詩螢同學:首先,在經濟形態方面,我們在之前的課上就已經討論過,長江中游是稻作的搖籃,長期生活在此地的人們熟知水稻耕作的生計模式,加上技術的日益發展、田塊的增大、農作的精細化,因此,到了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的稻作農業應該有較高的水平。
立新老師:沒錯,一脈相承的水稻種植技術,使他們在經濟生產方面處於領先的浪頭上。
詩螢同學:其次,由於水稻種植對水利設施的高度需求,造就了從微觀至宏觀的「互動」。從微觀到宏觀的「互動」,包括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聚落與聚落之間的協作關係。對於稻作而言,適時地對水進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這種協作關係中,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處理好水的分配問題。像是臺灣當年羅漢腳來移民墾殖時,常常因爭水源發生械鬥,那些械鬥可不能只用羅漢腳結不了婚,沒有家庭牽掛,年少輕狂來解釋。
梓浩同學:我略懂一些,但沒有深入瞭解過。
詩螢同學:在以稻作農業為基礎的協作關係中,對水資源的協調與爭奪,最有可能萌生出從微觀到宏觀的社會權威,出現早期的社會複雜化,例如在一村之中出現長老,長老有權力裁定村中的大小事項;在數個聚落中形成聚落中心,這個中心可以協調各聚落的用水問題,聯合各個聚落,進行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或修繕工程。所以,稻作農業最早發展起來的長江中游,最有可能發展出最早的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出現最早的社會複雜化。
立新老師:這些都只是你的推理,在具體的考古材料中是怎麼表現出來的呢?
詩螢同學:額,我對新石器晚期的一些考古材料還不是十分清楚……(可憐求救狀)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考古偵探 》基本資訊:
• 編/著/譯者/ 郭靜云等著 ; 郭靜云, 郭立新, 范梓浩主編
•出版機關/ 交通大學
•出版日期/ 2018-03
•主題分類/教育文化
•學術分類/考古學、歷史與哲學
•ISBN/ 9789869622004
•GPN/ 1010700199
•頁數/張數/片數 744
•裝訂/平裝
•定價/ NT$580
地下文物看陕西:汉帝国的生产制造业
两汉时期,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突出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部门更加齐全,各部门内部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两汉的手工业门类主要有纺织、冶金、漆器制造、铜器制造、舟车制造、制盐、酿造等。绚丽多彩的丝绸、雕琢细腻的玉器、光洁精美的铜镜,是汉代手工业水平的代表。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8:20:430000安第斯龙:阿根廷超巨型恐龙(长40米/距今9100万年前)
恐龙时代的阿根廷,因为气候适宜,植物茂盛,这里生活着许多大型、超巨型恐龙,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安第斯龙等,一起去认识看看。安第斯龙基本资料安第斯龙是一种南美洲的超巨型恐龙,它体长18-40米,仅比阿根廷龙、超龙小一点,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位,生活在距今1.13亿-9100万年前的中白垩世。安第斯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45:010000荐书:许宏:绿松石的“国玉时代”
#头条创作挑战赛#本文为许宏先生为《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这本书所作的序,很好地总结概括出自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时期,这段青铜器尚处于萌芽阶段,以绿松石为代表的玉石礼器为重的“国玉时代”,十分值得阅读学习。故,摘录于下,供各位学习。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01:560000古人为何把第三个季节称为“秋”?看看甲骨文“秋”咋写的就明白
最早的“秋”字怎么写?本文作者倪方六(立秋风俗图)今天是“立秋”节气。老话说“立了秋,凉飕飕”,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离去。立秋为节气上的“四立”之一,秋季之始,在时序相当重要。那么,古人为什么把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称为“秋”?从古今“秋”字的变化和不同上,可以发现答案。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0:560000从出土钱范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铸钱工艺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钱范;铸钱工艺【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铸钱工艺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遗留下了种类丰富的钱范,有平板竖式铜母范、平板竖式石子范、叠铸铜母范、叠铸泥子范等,通过对钱范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一时期的铸钱工艺既有平板竖式铸钱法,也有叠铸钱法,并在北朝晚期孕育出了新的铸钱工艺——翻砂铸钱法,而翻砂铸钱法在北朝的出现与当时较为宽松的铸钱政策有关。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11: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