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有很多规矩,至今忌讳寡妇送葬,民间的说法有点封建
出殡途中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出殡,是指将灵柩(棺材)送往墓地下葬的过程,用民间俗话来说,就是将死人抬出去埋。
在整个白事中,出殡是一件大事,各路宾朋、亲戚都会前来,这是最后一次给亡人送行,错过了,永远不会再有机会。

出殡有许多仪仗和仪节环节,过去农村规矩尤其多。一般有引幡、铭旌做前导,接着是冥品、纸扎(如纸人什么的)、牺牲等; 孝子随后,紧跟是抬棺队伍,再后是吹鼓手。如果葬地较远, 使用灵车运棺,后面会是随行舆从。
走在仪仗队最前面的人,手执纸人,俗称“开路神”。过去南京出殡用的开路神赤发蓝面,避邪的方弼、方相分列护卫,俗称之为“呆子”。

据民国浙江《镇海县志》,镇海一带是,“童子执引路幡,饰纸为仆婢状。妇人坐舆捧主,曰魂轿。悬像于香亭,曰像亭。”
福建人的出殡仪式讲究也不少 ,尤其以泉州、厦门一带最特殊:过去会在棺柩后拉出两条布条,孝眷挽布条而行,俗称“拔龙须”;龙须最前面两人是女婿或侄婿或孙婿,他们是“龙目”,最后是俗称“棺后吹”的鼓乐班子。
从出殡队伍中,可以看出送行人员与亡人的关系和远近。

分执引布在前的是舅甥一类外亲,接着是披麻戴孝的孝子等亡人的最亲直系亲属,有的地方孝子手捧灵牌(画像),有的地方手捧哭丧棒(古称“丧杖”,厦门人称“兔子尾”),在棺柩前步行引导,女眷追随棺柩在后“泣送”,又叫“搬丧”,也称“送老归山”。如果是灵车,由外亲分执引布, 拉灵车缓缓前往墓地。
苏北等地女眷不送程,不送葬,不上坟。故棺材抬到大门口要停一会,让女眷们哭一阵子——让她们“泣送”。

河南一带忌讳孕妇送葬到坟地里去,忌孕妇参与葬事。有的地方还忌寡妇送葬,至今很多地方都是这样。为什么?俗说寡妇送葬是有意改嫁的表示——这个说法有点封建了,不送葬就不能改嫁了?!
出殡仪式的安排各地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孝子孝孙都必须走在棺柩前,这叫“领丧”。如在山东泰安,出殡时孝子在棺前,孝眷跟在棺后,送葬亲朋走在队伍的最后边。过去,棺前后有和尚、道士。

山西翼城、沁源一带,起灵时柳幡前导,孝子等用白布数丈端系于棺柩前,一端挂于肩背上,手提哭丧杖,举哀前行,俗称“拉牵”。到村边,要将棺罩卸下,棺材抬往坟地下葬。
有的不去坟地的亲朋,在送了一段后可以止步。
过去一般是送到城外、村外,称为“送殡”,此时棺会暂时停下,方便亲朋在棺前拜别作祭,随后脱去孝帽,或扯下丧花后散去。孝子等则要跪在路边,向送葬的亲友叩头拜谢,俗称“谢步”。

有的读者可能看到过,出殡时,有的棺上会绑着一只公鸡,这是什么意思?老话说是“领魂”,故此鸡俗称“领魂鸡”,把亡人的灵魂引向坟地。
民间招魂葬时,则必定有鸡!
一般用红公鸡一只,用白布条将鸡腿缚起来。将鸡放棺材上,那是图省事的。有的地方将鸡腿缚一只腿,安排一人在棺材前赶鸡,手拿一根枝条——注意要用柳枝条,边走边打鸡,在前面引导。

湖南湘中一带则称这鸡为“飞龙鸡”,棺材上覆盖毛毯,飞龙鸡系在上面。
出殡下葬的棺材,有的用罩子套住,有的则是裸棺。这是为什么?这简单,有钱的人家就会使用棺罩,如轿帏式,贫穷之家没有那么多讲究。
棺柩上罩的棺罩一般是布的,可以租用,到村外换下。如果不是租的,则可直接随棺下葬。过去也有的用纸糊,一般由女婿赠送。

出殡途中,有人专门负责扬撒纸钱,扔上空中飘落路上。负责撒钱的都是亡人的晚辈,与手执铭旌者一样,都是出殡队伍的前导。撒的这冥币(火纸)是“路钱”,又称“买路钱”,是替亡人打点路上小鬼的,让其不要干扰、为难亡人。
除有人负责撒钱,仪仗前面还少不了打灯笼的人,灯笼是白色,近世有的地方将灯笼换成马灯,为亡人照亮赴阴间之路。

出殡路途中,遇庙、桥什么的,都要暂停烧纸。这也是向土佬爷、桥神、山神买路,交过路费。
古今富贵人家出殡,派场都十分盛大,送宾队伍如长龙。如果是皇家,那就更隆重了。晚清慈禧出殡,从京城一直到清东陵,路上车水马龙、浩浩荡荡。

出殡有很多忌讳,就是棺材抬起以后,一直到坟地,都不能沾土,也就是说,棺材不能落到地上。千万,千万, 为什么?沾土说明棺材落地上了,官宦之家是最忌讳的——“降官。虽然这是迷信说法,但成了很多地方的风俗,如河南,民间都忌讳出殡途中棺材落地。
所以,抬棺者忌讳说“重”字,以免丧家担心途中棺掉落地下。

除了不能沾土,还不能“停”下来(长途另说),否则影响家运。这也是赶时时辰之需要,过了下葬吉时,丧家晦气。
所以过去有讲究的丧家,一般用两套杠班,轮换替换抬棺。如果人手少,途中必须停下歇脚喘口气,也要准备垫棺的木棍。
陈胜前:考古学研究的“透物见人”问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17:490003时光深处的母子情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原编者按: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汉语,兼具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蕴藏着深邃广阔的历史信息。“奉为圭臬”“洛阳纸贵”“扶桑若木”“闲得五脊六兽”……那些我们代代相传、日用而不自觉的言辞背后,藏着怎样的古代世界?与之对应的文物,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具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虽已远去、依然鲜活的历史,可感可触,近在咫尺。【孕育】身怀六甲指妇女怀孕。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33:530000小河公主容貌复原图:美丽的混血女孩(脸上挂着微笑)
曾经在我国新疆的罗布泊流域,人们发现了一具女性干尸,将其取名为小河公主,据说她是美丽的楼兰人,被发现时脸上还带着清晰可见的微笑,因此很受世人关注,考古学家甚至将小河公主的容貌进行了复原,那么小河公主容貌复原图到底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小河公主容貌复原图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11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