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朝贵族墓设计成“复式户型”反盗阴宅,墓下有墓,含阴阳玄机
考古中发现的一座特别“墓下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史天泽是元朝开国丞相,也是元朝官场上官做得最大的汉人。1993年,其家族墓地被发现,次年先后考古发掘了其中的8座墓。

前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介绍了其中四号墓(M4)的罕见葬法。这篇再来说说发现的反盗墓设计——特别的七号墓(考古编号M7)。
七号墓是石室墓,墓全长16.76米,基底距地表深6.50米,带墓道,位于家族墓地西南角。
这座墓设计颇有特点,墓圹上大下小,四壁皆有台阶。
墓室是上下双层结构,墓下有墓。这种墓类于似现代楼市阳宅中颇受欢迎的“复式”户型。但在阴宅中非常少见,有特别用意——这是一种可以迷惑盗墓者的特别反盗墓设计。

但是这座墓并没有迷惑住盗墓者,被盗了!
上层是一圆形砖室墓,内径约2.30米。墓壁为顺平砖砌起,往上为纵平砖叠涩封顶。发现时顶部和铺地砖被盗墓者破坏无存,尚有扇形封门砖,墓门两侧有翼墙。
在墓内被盗墓者翻过的扰乱土中,发现了半截股骨,和一把带锈的铁斧。
上层砖砌墓室(见下图)位于土圹正中,底部距地表3.32米。

在清理了上层砖石墓后,考古人员在该墓的正下方,发现还有一个墓室,而且更为高级和讲究——是石板做的墓室。
墓下有墓设计,从反盗墓的角度看是颇有作用。一般盗墓者在盗了上层后,是不会想到下面还有墓的。但如果是有经验的盗墓者,知道翻堂的话,如此反盗墓设计便不灵了。
所谓“翻堂”,就是将墓室挖个地朝天,看看墓底地下是否还会秘藏宝物,中国墓中有棺底坑和金井的现象。如此往下挖,很容易就会发现下面“还有意思”。

但是,七号墓的设计也没有迷惑住考古人员。为什么?
史氏家族墓地考古发掘方法,一般先清出墓道,再清理墓室,然后针对各墓室的不同情况,再分别采用不同的清理手段。如被盗严重的砖室墓,墓顶已不存在,便从上到下,层层清理乱土至底。
清理时,会“滤坑”,就是将泥土过筛,以发现混杂进乱土中的遗物。
这一点很管用的,一般都能发现点东西,古今盗墓者都会这么干的。如果是一堆烂泥的话,要用水冲。考古清理是过筛方法,也不知道是否是受到过去盗墓行为的影响。

对于未被盗过的墓或墓室,则根据淤土多少和墓室的大小,分别采取“大揭顶”,或从墓门进去清理的方法。
七号墓的墓道有10.8米长,1.06米宽,但是清理时并没有先找墓道。据考古报告披露,七号墓墓道甚至根本没有发掘,公布的墓道长宽数据,是之前钻探出来的。
如果先清理墓道的话,也很容易能发现墓下有墓。为什么?因为上下墓共用一条墓道。

但因为是采取“大揭顶”的方法,公开发掘,地下有再多的秘密都会曝光的。所以,虽然没有先清理墓道,但考古人员仍轻易就发现了墓下墓。
墓下墓是石板墓室,位于墓圹底正中。
与上层墓室是圆形的不同,下面墓室是六方形的——六面皆用石板砌成。
这样的安排又是特别设计,上圆下方是不是寓意“天圆地方”?墓室设计时考虑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和玄机。

墓室和土圹之间的填土均经夯打结实,这不只可防地下水渗入墓室,也强化了墓壁,加大了盗墓难度系数,盗墓者想从侧壁挖并不会那么容易。如果在夯土中夹杂碎砖瓦石,反盗墓效果会更好,但七号墓的夯土中没有,初衷主要是考虑了防水功能。
墓室有石椁,中间用南北向石板分隔出东西两个“房间”,隔板中间留有0.32米宽的通道。所用石板大小不一,厚度约0.16米。
在东西两个“房间”内,都发现了葬具,各置一棺。但已严重腐烂。残厚的残存棺材板上,还有外红里黑的漆皮。

棺材头大脚小——
东棺:长2.04米,北宽0.74米,高0.60米,南宽0.46米,高0.46米;棺内人骨无存,只发现3枚“大吉”金币。
西棺:长2.08米,北宽0.74米,高0.73米,南宽0.66米,高0.64米。棺内只发现一男性头骨,一金花残片和一残铁镢头。
随葬品怎么这么少?不用问,全被盗墓者盗走了!
盗洞口位于墓室的南部,盗墓者很粗野,直接将石顶板砸烂,掀开,由此进入盗墓取随葬品。
清理时,在盗洞口附近发现一粗雕石狮,和半块铜镜,这应该是盗墓者落下的,也许是慌乱紧张,也许是盗出的随葬品装不下,拿不了了。

西棺内发现的铁镢头,很可能就是当年盗墓者遗留下的,史氏家族墓地葬的都是贵族,上层人物,作为有身份的墓主,怎么可能随葬这玩意儿!
而在上层墓室内出土的铁斧,也不应该是随葬品,也是盗墓者使用的工具——因为考古报告没有就此作出说明,我只能就此作出推测。
七号墓的人主会是史氏家族中的哪一位?因为没有出土墓志无法确认。但根据墓处于墓地西南角,不是最尊位,可以排除是元朝开国丞相史天泽本人的可能,应该是他的子孙。

与七号墓类似的元朝墓,之前也有发现过。如山东元张楷夫妇合葬墓,也是石椁木棺,石椁隔墙中间一方形小洞,形制同七号墓。张楷墓的年代是秦定二年(公元1325年),据此七号墓墓主下葬时间也应的元中后期。
七号墓与同一家族墓地上的史杠墓,即M4墓下葬年代(详见《河北发掘元朝开国丞相家族墓地,发现一罕见葬法,为元墓考古首例》一文),相距也不会太远,那座墓也被盗墓者光顾了,但幸运地出土了墓志,记载下葬时间是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

(注,部分图源网络,非本文墓葬考古现场)
戴向明:文明、国家与早期中国
标题上这几个词语都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门话题,涉及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成,以及对早期中国或“最早中国”的认识。本文在此谈点浅见,近似随笔,不做专论。一、关于文明起源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明起源问题快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热点课题,30余年下来,持久不衰。以后回顾起来,这一定会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0003朱乃诚:中华龙文化意识的起源与形成(二)
(二)安徽江淮地区距今5000年前“龙”文化遗存的重新认识目前在安徽江淮地区发现的被认作为距今5000年以前的龙文化遗存,是1998年秋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M16号墓葬中发现的,是一件环形动物玉雕作品。而且还是目前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环形动物玉雕作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1:0900013陕西挖出的神秘金龙 如今还是未解之谜(皇陵之谜)
古墓中的12条金龙是皇室专用。1970年十月份的一天,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村民们正在修建一座收容所。在工人们打地基的过程中,突然挖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使得在场的村民都惊慌不已,还以为这里面存在着什么怪物。几个胆大的人上前观察了一番后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黑洞,而是一口大缸,这口大缸的质地非常特殊,看上去像是古代的文物。发现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3-31 20:05:120000翼手龙:唯一会飞的爬行类动物(翼展最长15米)
翼手龙是一种翼龙目动物,和恐龙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是侏罗纪末期的翼龙目动物的总称,所以大的体长可以达到11-12米,小的则只有30-70厘米,它们也是爬行类中唯一会飞的动物,大多都是嘴巴细长,尾巴短,不过它的翅膀主要是由骨骼和皮膜构成,类似于蝙蝠。翼手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9:27:400000他蓓翼龙:南美洲翼龙类爬行动物(长1米/翼幅长达5米)
很多人以为在恐龙生存的年代,没有其它动物,其实这是错误,比如他蓓翼龙,它可以被称为翼龙,但并不是龙,而是一种翼龙类爬行动物,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认识看看。他蓓翼龙基本资料体型:他蓓翼龙是一种南美洲翼龙类爬行动物,以捕猎其它恐龙为食,偶尔也会食腐,它体长2米,与中华龙鸟和斯基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66位,生活在距今89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4:14: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