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982

地下文物看陕西:何尊: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2:2211

一 、何为何尊

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为叫何尊呢?简而言之,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与酒文化相关的尊,自古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不断被吟咏。“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这里的尊、樽,虽字形不同,但都指的是盛酒的容器。尊作为专名,是敞口、高颈、圈足的大型酒器。由于酒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盛酒的青铜尊便成为先秦社会礼仪的象征。

何尊的主人是一位叫“何”的西周贵族。它的器形上圆下方,体现着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通体四道透雕的扉棱,整齐有序,极富立体感。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千克。全器造型如“亚”字,长颈,腹微鼓,高圈足。体侧装饰有四道镂空扉棱,从上至下将圆形器体分为四个部分。主体花纹为高浮雕兽面纹,位于中部,巨目利爪,狞厉凶猛。口沿和圈足部位的纹饰,分别为兽形蕉叶纹和相对简单的浅浮雕兽面纹。整器的装饰以雷纹为地,部分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看起来华美瑰丽。何尊的造型有原始图腾的天真、厉鬼般的狰狞、谶语般的谲秘、苍松般的威仪、黑云般的凝重,通体散发着一种“狞厉之美”。

(何尊内部铭文)

二、何尊的发现

据说当年何尊出土的时候远没有今天这般光鲜。1963年8月一个雨后的晚上,陕西省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上厕所时,突然发现月光下,雨后坍塌的土崖上有一双发着暗光的眼睛牢牢盯着自己,着实让他吃了一惊。第二天天刚亮,陈堆和老伴儿去后院仔细查看,发现那双绿眼在阳光下还闪着白光。究竟是什么东西?他用镢头小心挖刨,结果就发现了一个青铜尊。

第二年,陈堆夫妇离开家乡,临走时将青铜尊交给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由于生活困难,陈湖便把这件青铜器卖给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当时国家有规定:“供销合作社收购的废旧物资中,经常有文物发现,因此应加强鉴选工作。文化部门与供销合作社收购单位密切联系,及时进行配合鉴选”。

到了9月,宝鸡市博物馆职工佟太放路过收购站,以职业的敏感性在一堆破烂儿中一眼就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铜尊。扒拉出来后,可以说是心花怒放,两眼放光。便向馆长吴增昆进行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光永前去查看,并以收购站当初购入价30元人民币,将这件青铜尊征集到博物馆收藏。可以说这件国宝在送往火炉熔化之前,被佟太放抢救下来了。这是宝鸡市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以来征集的第一件青铜器。1966年,王光永在《文物》第一期发表了《宝鸡市博物馆新征集——饕餮纹铜尊》的文章,从此何尊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这个时候何尊依然只是一件被遗落在博物馆角落的重要青铜器。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在北京举行,王冶秋局长聘请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组织筹备。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品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一件饕餮纹铜尊。马承源在故宫武英殿见到这件青铜器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残损3字,现存119字。

何尊铭文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马承源

这些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自此这件饕餮纹铜尊也正式被命名为“何尊”。

三、何尊的意义

首先,何尊的铭文史料价值极高:一是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二是此器作于周成王五年,作为实物证据,为解决周公摄政的七年是否包括周成王在位年数之内的历史课题,提供了直接资料;三是证实了周成王要迁居成周并付诸行动这样一个史料不详的重大事件;四是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同时,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邑)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更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在何尊众多铭文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最早的证据,就是何尊内底所铸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这是首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的“中国”二字。

研究表明,“中”和“国”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作为召集部族民众的标志。人群集合时,这面大旗被围在中心。旗飘扬在部落中央,既是氏族的标志,也是指示氏族成员外出归家的方向。“中”此后便延伸出中央、中心、最重要等意义。

“国”字的繁体形式“國”,中间的口代表人,口下面的一横代表人们繁衍生息所依附的土地,土地如此重要,必须有人手持兵器戈来保卫,最后修筑一圈城墙来防卫。用围墙围起来,有兵戈保护,有人口居住的土地,即是一座城,古代称“國”。在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中”和“国”都没有放在一起连用,何尊里的“中国”是这二字最早连在一起用的例子。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还有:

《尚书′梓材》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中国”指文王、武王所征伐的商及商属国所在的区域。也是一个代指的区域名词,只是范围更广。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诗注疏》释: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此处“中国”指周人国都沣镐及毗邻地区。

《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危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左传》成公七年:“春,吴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

据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确实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书序》曰:“成王在丰,欲室洛邑。”《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屯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周公完成了武王的遗志,鉴于周的首都镐京(今西安附近)远在渭河流域,因此在洛阳这个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区完成了成周的建设,将它作为周的陪都、也是镇抚全国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从此,镐京至成周一线成为西周王朝的核心地区。不过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但《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成王时铜器何尊铭文开篇便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的记载,证实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所以也有考古学者根据何尊的铭文认为位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为“最早的中国”。

何尊铭文的发现让何尊身价倍增,一举变成国宝级文物,并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何尊,曾以3000万美金的保价赴美国、日本等国展览。”1982年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种纪念邮票中,何尊居其一。200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有64件文物永远禁止出国展出,何尊名列其中。如今,它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宝鸡)的众多珍宝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也曾多次“出差”全国各大博物馆。当然正如1988年,马承源到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所指出的:“它应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

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评价何尊:“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跟武王时代的大丰簋,康王时代的宜侯夨簋等差不多,而在成王时代,这将是最可珍贵的史料。这一新发现,是我国考古学上又一重大收获。”

(何尊—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还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何尊也被誉为国之重器)

回望千年历史,“中国”的含义在不断变化,而“中国”二字却已融入中华儿女血脉之中,传承千载,无论前行的道路风云激荡,抑或曲折坎坷,中华儿女心中所秉承的不偏不倚的大国胸怀,爱护国家的强烈意志始终未曾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更迭,“中国”一词终于由地理中心派生出政治文化中心的含义,并在清代作为国家的名字出现在官方文书中。最初在何尊身上刻下“中国”二字的先辈们定然不会想到“中国”一词对现在的我们意义是何其大。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何尊上“中国”这两个字的出现,会告诉当代中国人,自周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代地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可宝贵的历史财富。

0001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