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人类学在田野
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暨 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 座 整 理
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人类学在田野
主讲人:刘志伟 教授
整理人:王 航
编辑、配图:赵柏熹

刘志伟教授讲座现场
“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学要从人的行为出发了解社会和国家”。8月17日下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华南学派重要奠基者刘志伟教授为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百余名学员作了题为“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的学术报告。
讲座伊始,刘志伟教授对《说文》、《史通》等典籍中“史”的概念及史官建置进行了介绍,指出“ 史——国家记事书也” ,并从著名通识类历史学著作《国史大纲》介入,界定了传统的历史概念,即“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同时指出,中国历史研究曾较为注重两方面:一为明示“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二为映照“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
刘教授为大家提炼了传统历史学的特点,如:以治乱更替为研究中心;以进化论观念下以文明“进步”为中心;在研究材料中,以官方档案、典籍为主要史料。他指出,传统历史学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往往由同一群体构成,这意味着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文人话语”体系;传统历史学还迷信历史的“真实”与“正确”;同时,上述种种特点也导致传统历史学研究易于将国家或是文化本质化。
在明确了传统史学特点后,刘教授将传统史学与新史学进行了对比:新史学的研究对象从“英雄创造的历史”转变为“人民创造的历史”;从“帝王将相的历史”转变为“劳动人民的历史”;从“眼光向上的历史”转变为“眼光向下的历史”;从“王朝国家的历史”转变为“民间社会的历史”。总而言之,传统历史学至新史学的转变实则是从“国家(集体行动者)的历史”转变为“人(能动者)的历史”。他认为,所谓“人的历史”是指两个方面:以“人”为历史的主体;以人的行为作为历史解释的逻辑出发点。
刘教授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在翔实的概念与理论说明之后,他具体指出了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转向,即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刘教授认为当今的研究应综合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提出新问题,扩充历史资料,关联相近理论,进行社会科学取向,正如目前历史人类学所坚持的:强调走进田野、收集民间文献、研究区域社会、完成历史解构。
刘教授援引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民俗周刊》的《发刊辞》中提出的“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的观点,指出打破尊卑界限,把民间文化、民众生活纳人学术研究轨道的做法,正是当年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民国年间中山大学的《民俗》杂志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引 羊城晚报
在下半部分,刘教授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导入,开始具体阐释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入G.W.施坚雅的地方体系的“层级结构与区域历史的周期”理论,进一步进行阐发。刘志伟教授特别指出,“人”的历史不是写人的历史,并以郑和下西洋和“一条鞭法”为典例说明明代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国家行为往往会掩盖人的行为,从而给我们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中山大学华南学派有重视田野调查的优良传统,主张历史研究者深入历史现场,解读人的历史,而非单纯地埋首文献。当历史研究者置身历史现场时,以国家为代表的集体行动者的历史会与以人为代表的能动者的历史发生矛盾或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华南学派”是学术界的朋友们对研究明清史、特别是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的一批学者及其学术主张的一种称呼。在不同的时期,也经常用“区域社会史”或“历史人类学”等概念来指称同样的研究。严格来说,所谓“华南学派”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华南”只是其学术主张的早期试验场,如今该学派研究者的视野早已跳出当初的圈子,不变的是通过关注人的行动来研究历史。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因其是国家层面上的行动而彪炳史册,实际上早在郑和之前的唐代,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上已经有了较为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因民间往来往往难以翔实地被记录在典籍中,故而易被忽略。同样是在明代,我们观念中的“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制订并推行的,实际上“一条鞭法”与张居正毫无关系,它只是对当时社会既成事实的总结,是顺应了当时社会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发展的大潮。而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恰恰是通过张居正改革这一国家手段才被后人所知,导致“已然”的事情成为了“未然”的决策。数年前,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对公车上书一事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指出由康有为等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实际上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康有为在当时并不具备极强的号召力。因为梁启超在中国文化界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记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人们所信服。此论一出,在学术界进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华南学派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法论,它所强调的走进“人”的历史实际上是呼吁我们走进历史现场,全方位认识历史,认知人类的生活,使我们的研究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学员提问
任海云:手脚之下有“乾坤”——吕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调查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5:03:330000杨勇: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及相关问题
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指秦汉以来,由多个时代的城市建筑遗存层层叠压堆积而成的遗址。此类遗址多形成于城址长期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城市,如扬州、南京、广州等。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虽多不是古代城址的全部,但往往与当时城市的一些重要部位或区域有关,且延续堆积时间长,因而它们的发掘对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0000农村城里婚宴上菜均有讲究,不能乱来,第一道热菜必须上什么?
喜宴上菜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这几天在准备婚礼答谢宴,特意关注了传统婚宴,即俗话说的“喜酒”风俗。婚宴在丰盛的菜品之外,最突出之处是要有喜庆的气氛和元素。人们都说,喜酒喜酒,歪歪扭扭,就是喜酒喝醉了也没有人会笑话你,所以,喜家都会准备充足的酒——管够,让宾客开怀畅饮。(城里婚宴现场)(农村婚宴现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23:440001元朝严禁出售堕胎药和帮人堕胎,首创“堕胎罪”
古代的避孕方法与堕胎本文作者倪方六接着前面的《中国古人如何采取避孕手段?》一文,再往下避孕话题。古代比较安全的避孕方法,还有“麝香避孕法”和“藏红花避孕法”。传说这两种避孕方法多为皇帝的妃子和上层女性使用。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么多女人如果全都生育,皇帝后宫岂不成了超级幼儿园?所以皇帝都会实行计划生育,皇帝“幸”后往往让太监给妃子采取避孕手段。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00:23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筑卫城遗址
▲筑卫城全景图中国长江流域赣江下游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位于江西省清江县城东。1974、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两次进行发掘。▲盘形鼎下、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上层有商、西周、东周的遗物。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赣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面貌和发展变化,早期几何印纹陶遗存的内涵,以及与商周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资料。▲豆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5:54: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