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马永嬴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北距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约2000米。根据考古资料,江村大墓所在的汉文帝霸陵陵区范围近30平方千米。本项目自2006年开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考古发掘自2017年持续至今,发掘面积总计6050平方米。


2006年以来,先后对霸陵陵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在窦皇后陵西侧发现了一座大型汉墓(即江村大墓)。2011-2013年,我们对“凤凰嘴”进行了两次较为全面细致的调查、勘探,并引入地质勘探技术全方位探测,证实此处除有多通明、清碑石外,未发现任何陵墓遗存。随后,我们再次复核勘探了江村大墓,确认其为“亞”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地面无封土,墓室边长73米,四周环绕110多座外藏坑,外围以“石围界”和门阙形成陵园。

窦皇后陵现存“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亦为“亞”字形,周围有10多座外藏坑,四周有夯土园墙和门址。

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外围还探出了一周更大范围的夯墙遗址,形成了围合二者的大陵园,其东西残长1200多米,南北宽863米。在大陵园内,还发现有两处23座外藏坑和4处建筑遗址。其外侧还分布有数十座小型外藏坑、陶窑遗址、陪葬墓等。
2017年开始,对江村大墓外藏坑、陶窑遗址、陪葬墓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江村大墓发掘了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长度在6.5-72米之间,宽3-6米,深度6-9米不等。大多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形制,底部有木椁遗迹。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陶俑(个别带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包括木车马)遗迹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车府”“器府”“中司空印”“南葆司空”“北葆司空”等明器铜印。

陶窑遗址共发掘17座。一般2-5座陶窑共用一个操作间。陶窑由火门、火膛、窑室、烟囱构成,窑室内出土有汉代砖瓦和陶器等文物。





2018-2019年,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边长18-20米,深16米。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乐舞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另外,还出土了带有“襄城家”铭文的铜鋗等文物。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等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此外,我们还对毗邻的薄太后南陵也做了一些考古工作。勘探发现南陵亦为“亞”字形墓葬,其墓室向东偏离封土,周围有20座外藏坑和2处建筑遗址,外围也以“石围界”形成陵园。南陵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其形制结构与江村大墓外藏坑基本相同,出土了塑衣彩绘陶俑、原大木车遗迹,以及大量带有草原文化风格的金、银饰品等珍贵文物。


南陵封土西北分布有一组小型外藏坑,共有10列40排380余座。我们发掘了其中的39座坑,其长度在1.3-2.3米之间,宽0.8-1.4米,深度0.6-2.6米,底部有陶棺或砖栏,内有动物骨架、陶俑、陶器等,经鉴定,动物种类以金丝猴、丹顶鹤、陆龟等野生动物为主。
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南陵外藏坑发现的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殷墟考古又一大发现,挖到一座未被盗过墓,墓主相当于“总司令”
神秘的160号墓本文作者倪方六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殷墟,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式发掘以来,已发掘了6000多座墓葬,一个又一个考古新发现,一次又一次改写着中国文明史。在这些已发掘墓葬中,几乎都被盗墓者光顾过或被古人破坏过,完好如初,原封未动的相当少见,但一经发现,往往震惊世人。1990年发掘的殷墟郭家庄的60号墓,正是这样,是又一重大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47:0300001984年 陕西村民到池河淘金意外挖出金蚕 曾有人出2万都不肯卖
1984年的一个夏日,谭家湾村,陕西的阳光如丝般温暖,一个富有奇妙经历的故事正在这宁静的村庄上演。那时,每家每户都生活在朴素而真实的世界中,日常生活从田间劳作到家务琐事,渐渐在这个宁静的村庄中流淌成一种宝贵的节奏。一个晴朗的早晨,村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涌向附近的河滩,追逐着水波的泛光,尽情欢笑。如往常一样,这片水域成为他们快乐的游戏乐园。我要新鲜事2023-09-22 20:17:04000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专家论证会纪要
殷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研究”(20&ZD247)启动仪式暨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近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多位从事长江流域考古的著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以下是会议发言的摘要。水涛(南京大学)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50:540004西汉有一年暴发传染病,所用防控手段至今有效,欧洲中世纪才使用
隔离,中国人最先使用的防传染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就要过大年了,而“武汉肺炎”影响了节日气氛。引起中国武汉不明肺炎的原凶,早已确认是新型冠状病毒,而不是2003年暴发的非典或其变种。这一确认为疑似病人的确诊或已确诊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方向。如何对付新型冠状病毒?自然是药物治疗。而防止再次传染、交叉传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医学隔离和封锁疫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1:120000坦桑尼亚蛮龙:仅发现一颗巨型牙齿化石(长15.5厘米)
坦桑尼亚蛮龙是一种目前还没有明确种属的肉食恐龙,唯一发现的化石就是一颗硕大的牙齿,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肉食动物中最长的牙齿了,长度可以达到15.5厘米,几乎堪比一把直尺,而它之所以被称为蛮龙则主要是来自网络,但并不被科学家认可。坦桑尼亚蛮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7:27:120000